近日,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建设启动暨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共建签约仪式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举行。让创作者的灵感落地、孵化优质IP,江门在塘口建设侨乡新大众文艺社,让网络文学的“轻资产”转化为文旅融合的“硬实力”。塘口镇,这个距离江门市中心约1个小时车程、距离开平市中心约20分钟车程的小镇,由此进入了网络文学创作者群体的视野。
离城市很远 离国际很近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形容,塘口镇“离城市很远,离国际很近”。
离城市很远,塘口镇与人们梦想中的“故乡”形象如此贴切。走在塘口镇的道路上,绿油油的稻田、斑驳的老屋随处可见,高耸的碉楼、古朴的村祠不时映入眼帘。村前池塘、村后竹林、村口大树,村居被一片绿色环绕。塘口镇原生态的乡村风貌,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城市人到此休养。知名网络作家“红娘子”在游览了塘口镇之后感叹,自己常年在深圳工作,“没想到在我身边有这么美的地方,我还错过了这么多年!”
众多塘口乡亲走出故乡、走向世界,然后将“世界”带回塘口,丰富的华侨元素让这里离国际很近。这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的开平“立园”。在众多碉楼与居庐中,多立克、爱奥尼亚、科林斯等样式立柱,阿拉伯式的山花、拱券,与中式的灰雕、瑞兽完美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记者在参观时了解到,早在100多年前,华侨们就将西式水泥、钢筋从国外运回乡下,用于建筑碉楼、居庐。在居庐内,西式灯具、时钟、留声机、皮箱、咖啡壶、发电机、抽水马桶等器具融入了归侨、侨眷家庭的生活中。五邑大学教授刘进认为,当地华侨是近代早期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群体。
记者注意到,直到现在,塘口镇与世界的连接仍然十分频繁,每年均有大量华侨、华人回到塘口寻根、祭祖;众多海外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开平碉楼,欣赏这一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塘口镇的仓东村,以探索“文化保育+生态保育”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主题的“仓东计划”每年吸引大量海外学者到此调研,讲学。
侨乡是创作的“富矿”
手拿一杯咖啡,于田野间漫步,听风吹禾苗、虫鸣蛙声;漫步于碉楼侨庐内,看发黄照片,听华侨往事。近日,来自上海、天津、湖南、广东等地的网络作家实地考察了塘口镇。他们认为,塘口坐拥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美学,既为创作者提供静谧的创作环境,又能成为笔下世界的鲜活场景。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认为,创作是需要一个根据地。侨乡是创作的“富矿”,这里有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激荡,保持着对文化的尊重,能够提供创作元素,有许多故事和人文等待发掘,“一定会催生新的创作灵感。新的灵感、新的素材、新的地方,一定会产生新的作品。”
知名网络作家“历史系之狼”表示,塘口的创作环境对自己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创作氛围非常好,自己非常喜欢,决定以后经常待在这里,根据这里的所见所闻,去继续丰富创作细节、优化创作思路:“塘口,晨起推窗即是百年时光雕琢的风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字自然流淌着侨乡的呼吸与脉动。百元长租公寓与创作扶持政策形成的‘轻成本、深体验’模式,让创作者能静心挖掘侨乡故事。”
知名网络作家“红娘子”认为,塘口镇是一个能够挖掘故事、创作艺术作品的地方,“在我们逛碉楼的时候,内心仿佛感受到了100多年前的人物跟我们进行着互动”,吸引着像她这样的作者愿意在塘口逗留几个月,创作一本以碉楼为主题的书。“我目前的计划是创作短剧,塘口的景色很适合拍短剧,未来会寻找合适的拍摄项目在塘口落地实施。”
青年寻梦热土
自从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走红后,作为取景地之一的塘口镇就与“文创”结下不解之缘。著名作家熊育群在创作侨乡题材小说《金墟》时,就曾在塘口镇祖宅村内的“五十三度竹下”民宿旅居。
记者了解到,塘口镇自带的“文艺范”早在10年前就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到此创业。2014年,因“仓东计划”,“90后”建筑爱好者李继津与塘口镇结缘,并爱上了这里广阔的乡野和独特的碉楼。2015年,他与越南华侨邓华一起启动“塘口社区活化计划”,在塘口旧墟创办了“塘口空间”国际青年旅舍。一帮热血年轻人开始活化塘口社区,并策划了“七夕等墟”“在地创生节”等活动,让旧墟热闹了起来。年轻人因兴趣相似而聚集,越来越多工作室落地塘口镇旧墟,2022年末,已在“乡建”界红出圈的无名营造社来了;2023年11月,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也来了。10年间,塘口旧墟从一个仅剩下9户人家的空心村,发展为常住人口达2000多人,吸引众多港澳青年、华侨新生代前来生活、创业的热土。
碉楼、田野、民宿、书店,如今再加上文艺社,一个网络文学创作者向往的“理想国”正在逐步呈现。陈冀表示,在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的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省网络作家协会及开平市共同在塘口建立“孵化中心”,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舞台:让创作者的灵感在此落地生根,让优质IP在此孵化成长,让网络文学的“轻资产”转化为文旅融合的“硬实力”。“未来,我们渴望看到网络文学、微短剧等多元形式,借助海外侨胞网络与新媒体平台,形成同频共振的文化辐射力,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江门故事。”
以塘口为起点,江门欢迎来自国内以及全球各地的“无界创客”、自媒体工作者加入塘口,以侨为桥、以文为媒,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耀眼光芒。
文 | 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