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71

花地·上书房|​肖复兴:“读书有味聊忘老”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4-20 12:2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04-20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系列策划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著有各种杂书200余部。近著有《家记》《我的学生时代》《一年好景君须记》(江苏文艺出版社),以及儿童小说《小放牛》。

【阅读史】

读书有味聊忘老

文/肖复兴

“我的书房二十多平方米。没有书房时,常做书房梦,甚至想给书房起个像样的名字。

如今,我很少去书房。写东西,我抱着手提电脑,躺在卧室的床上写。书房里的书,被一次次清理,因为大多无用,甚至是垃圾。幸亏当年没给书房起个名字,要不羞死了。”

我第一次读有关文学的书,是花一角七分钱,在家对面的邮局里买的一本《少年文艺》杂志。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杂志中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特别吸引我,至今记忆犹新:

小镇上第一次来了一个马戏团,两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从来没看过马戏,非常想看,却没有钱;他们赶到镇上,帮着马戏团搬运东西,可以换来一张入场券;他们马不停蹄地搬了一天,晚上坐在看台上,当马戏演出的时候,他们却累得睡着了。

可以说,是这篇小说带我进入文学的领地。它在我心中引起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夹杂着美好与痛楚之间忧郁的感觉,随着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睡着而弥漫起来。应该承认,马尔兹是我文学入门的第一位老师。

我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这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图书馆里的藏书很丰富。管理图书馆的高挥老师,知道我爱看书,破例让我进图书馆随便挑书看书。图书馆是不许学生进入的,我是当时唯一一个享受这样待遇的学生。

我就是从那里找全了冰心在1949年前出版过的所有文集,找到了应修人、潘漠华、郑振铎的诗集,黄庐隐、丰子恺的散文,以及郁达夫、柔石的小说,找到了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和契诃夫所有的剧本,还有柯罗连柯的《盲音乐家》,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和《吉檀迦利》,以及萨迪的《蔷薇园》和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

高老师对我一直很好,即使“文革”期间图书馆被封,她依然从图书馆里找到我想看的书借我。一直到我去北大荒之前,我还从她手里借到赫尔岑的《谁之罪》、屠格涅夫的《罗亭》及《三家评注李长吉》三本书,带到北大荒,一直未还。

学生时代的阅读,影响人的一生。

以后,北大荒和返京待业的日子里,读书最有收益。那是一个文化凋零极度书荒的时代,对艰难中寻寻觅觅得到的书,便越发珍贵,才如饥似渴地看得越发仔细吧。

在北大荒,我从兽医站钉马掌的曹大肚子那里借到书,他是当年到北大荒十万转业官兵中的一名上尉,喜爱文学,家里藏有好多的书。

只是他不让我去他家,第一次借书,他让我写个书单,我写了三本: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伊萨科夫斯基的《论诗的秘密》、艾青的《诗论》。他居然都有,从他家里找到借给我。他家是我在北大荒的图书馆,我一直借书直到我离开北大荒。

在北京,我从中学语文老师田增科和王瑷东那里借到《苕溪渔隐丛话》《中国画论辑要》《人间词话》,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雨果的《九三年》。我又从中学同学那里借到《巴乌斯托乌斯基选集》的上册。再有,便是到呼和浩特的姐姐家,偷偷地溜进她工作的铁路局的图书馆,偷走了《契诃夫小说选》上下两册中的一本。

因为很多书要归还,所以我抄了其中很多,这样的读书和抄书,对我帮助很多,帮我度过那一段“四人帮”即将倒台的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这些书影响了我的思想、感情和写作。

我最初的写作,便是在北大荒喂猪的猪号里开始的。我陆续写了十篇散文,得到了当时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京待业的叶至善先生逐字逐句的批改和鼓励。

1972年,在复刊第一期的《黑龙江文艺》上,发表了其中一篇《照相》,这是我的处女作,从此歪歪扭扭走上了这一辈子的写作小径。

如今老了,如放翁诗中所说:读书有味聊忘老。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养老方式。只是长的东西看得少了,常放在身边的是《剑南诗稿》《读杜心解》、巴乌斯托夫斯基《一生的故事》,还有契诃夫、孙犁、汪曾祺的短篇文集。

最近唯一读的长篇是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重读,只最后一卷,写得真的是好,惊心动魄。眼看着俄乌战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重读此书,感慨良多。

“少年纵有千场醉,老境唯存一束书。”放翁的这句诗,链接起我这一辈子。也足够了。

【书径】

“重读和抄书。孙犁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桑塔格说:最有价值的阅读是重读。我信。”

【书语】

“万事到前心静,一书相对眼明。”

【近读】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俄):《静静的顿河》(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冈本加乃子(日):《金鱼缭乱》,陕西人民出版社

陆游:《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犁:《如云集》,山东画报出版社

王仁兴:《谷食中国》,三联生活书店

【自荐】

《我的学生时代》(肖复兴)

编辑在封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电影,学生时代便是片头曲。这是一部作家肖复兴的成长之书。”

策划 | 陈桥生
统筹 | 邓琼 吴小攀

编辑:梁善茵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