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12

深圳一海域出现“像塑料袋又像气球”的生物,提醒:有毒!远离!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  发表时间:2025-04-19 12:12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    2025-04-19

广东多地已官宣入夏,天气热起来了,不少市民计划去海边玩。但是,这个季节,海里的动物也开始“蠢蠢欲动”。

这两天,就有游客在深圳盐田区大梅沙海域发现了一群不速之客,这种看起来温柔清透的生物漂浮在浅海中,似乎毫无威胁力,有的甚至被冲到沙滩上,外表酷似塑料袋,吸引人去触碰。

它们拥有漂亮的外表,却很危险!专家提醒:这是水母群,请立即远离,有毒!

近日有人在离岸边800米位置
发现大面积水母出现

胡思春是一名浆板教练,近日在跟队友做10公里拉练的时候,在距离大梅沙岸边大概800米左右的位置发现了大面积的水母出现。

“目前沙滩近岸水母不多,主要出现在防鲨网以及周边海域。”大梅沙海滨公园相关负责人魏鹏程介绍,自4月1日起,公园已通过广播系统每半小时循环播放安全提示,提醒游客在防鲨网内的游泳区游泳。

记者现场观察到,公园已更换密度更高的防鲨网,并安排工作人员在沙滩及海域周边全天候巡逻,捕捞防鲨网内的水母或杂物,并劝阻游客进入非游泳区。另有巡逻快艇沿着防鲨网巡逻,防止水母靠近游泳区,同时预防发生溺水事件。

魏鹏程透露:“当前气温较低,游客量较少,但五一期间将启动完整急救体系。”针对水母活动规律,公园已建立季节性防控机制,在水母活跃期将增加巡逻频次及强化应急处置,形成常态化的防控机制。

从事海洋环保工作10年的刘志冰介绍,水母暴发与近期海洋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比如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水母提供了充足食物,使其大量繁衍。”他也提到,公众需以科学认知替代恐慌,“水母是海洋健康的‘晴雨表’,而非敌人”,它的出现起到平衡生态,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巨型水母曾惊现大梅沙
7岁娃遭海面漂浮水母误伤

据了解,每年春夏之际正是水母聚集和繁殖的季节。去年3月,有市民曾发现一只死亡的巨大水母。

一位7岁男孩在海面上玩耍的时候,意外被海面上疑似水母的白色漂浮物误伤。孩子被蜇伤后,双腿出现大面积红肿,部分皮肤溃烂到可以看到脂肪组织。

看似美丽的水母,没想到杀伤力这么强!

据统计,我国沿海有30多种水母会蜇人,有的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把人蜇伤后迅速取人性命,对人类危害极大。

被剧毒水母“咬”伤
重则会出现休克或死亡

一只水母有多毒?

水母,别称海蜇,属于刺胞动物门动物。水母每个刺细胞,相当于一个刺针。即使是遇到非常微小的机械刺激,也会将刺丝释放出来。刺丝囊能在一百万分之一秒内发射毒液。

被水母蜇伤后,患处会在数分钟内出现针刺痛感,之后可能出现水肿、风团,同时伴发瘙痒、疼痛、烧灼感。除了局部反应,还可能导致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

被水母蜇伤怎么办?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深圳卫健委、第一现场、壹深圳)

编辑:吴瑕
返回顶部

备案号: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Yangcheng Evening News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