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为卷,岁月成书
作者:刘广大
朗读:侯玉婷
近期应邀参加珠海市政协《珠海文史》第三十二辑新书发布会,见证这部凝结着心血与智慧的文史年刊问世。该书不仅对珠海的历史文化再一次进行系统性梳理,更是又一次对城市根脉的深情回望。《诗心一脉传星火——珠海市诗词楹联学会四十春秋回顾》(作者孙天放、黄洪波、张安利、黄明玉),有幸收入其中,令我感触良多。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阅读,分享如下体会:站在《珠海文史》墨香氤氲的发布现场,回想起珠海市诗词楹联学会四十周年庆典时展厅里泛黄的《珠海诗联》创刊号,我的指尖划过四十载光阴的褶皱。这座南海之滨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惊涛里书写经济传奇的同时,始终有一群执笔人,以诗心守护着文化基因的薪火。
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第一代特区建设者在滩涂上夯下地基时,香山文脉的传承人,他们已在筹备诗词楹联学会。彼时百业待兴,但创会前辈们坚信:经济特区不能成为文化沙漠。从渔女传说到容闳往事,从濠江帆影到横琴新韵,他们用平仄丈量土地,将对联刻进街巷,让古典诗词在钢筋森林里生根发芽。
四十年间,珠海市诗词楹联学会如同岭南特有的红树林,在咸淡水交汇处开枝散叶。我们看见九旬诗翁坚持为疍家童谣谱新词,见证青年诗人将港珠澳大桥写入七律;从策划“中国梦-特区情-南屏美-翰墨香”为主题的全国征联活动,到首届“伶仃洋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再到首届“莲洲杯”诗词创作比赛,传统文脉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那些镌刻在斗门莲洲三冲村的楹联、对港珠澳大桥、日月贝、情侣路的赞美诗篇,这何尝不是写给大海的情书?
《珠海文史》中的《诗心一脉传星火》,恰似穿越时空的珍珠。当我们在文献中触摸到丘逢甲“珠海月明潮有信”的墨迹,在档案里发现苏曼殊为唐家湾题写的诗笺“云峰珠海几时还”,方知这座年轻的城市承载着何其厚重的文化积淀。珠海市诗词楹联学会四十年编纂的二十六部《珠海诗集》,囊括近两百位诗友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展示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和风土人情,为珠海经济特区四十五年光辉历程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字见证。如今,珠海市诗词楹联学会,已成为“大湾区最具影响力的诗词组织”,这正是今人对先贤的深情应答。
站在大湾区时代的潮头回望,那些在书房里推敲平仄的夜晚,那些为打造“三冲楹联文化村”奔走的身影,那些将诗词送进校园的步履,都在诠释着文化守望者的初心。此刻会场里的新书散发着油墨清香,恍惚间与四十年前《珠海诗刊》的蜡版油印气息重叠——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对这片山海永远滚烫的诗心。
从伶仃洋的潮声到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珠海的故事仍在续写。愿我们的笔锋永远蘸着南海的蔚蓝,让平仄格律化作城市的心跳,在对仗工整中寻找时代精神的对称美。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既护住历史长河里的星辉,也照亮通向未来的航程。
《珠海文史》的编撰团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温暖的人文情怀,在故纸堆中打捞记忆碎片,为珠海搭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文化桥梁。“从1984年第一辑问世,到今天的第三十二辑,他们始终秉持‘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初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城市文脉的深情回望。”
今天的珠海,正站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潮头。越是面向未来,越需回望来时路。期待《珠海文史》的出版,能唤起更多人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2025年3月19日于珠海
(图片由作者提供)
【名家简介】
侯玉婷,国家级主任播音员,广东广播电视台资深主持人,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曾获首届金话筒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全国法制十佳主持人大奖等各类国家及省市级奖项。
【名家简介】
刘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珠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珠海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岭南诗词学会会员。现任珠海市三灶诗词楹联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