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09

不把成绩当成资助标准,9000多名贫困生的读书梦被点亮 追思“助学大王”坤叔

来源:金羊网 作者:谭洁文 发表时间:2025-04-17 08:25
金羊网  作者:谭洁文  2025-04-17
不把成绩当成资助标准,9000多名贫困生的读书梦被点亮

羊城晚报记者 谭洁文

4月16日上午11时,广东省东莞市殡仪馆牡丹厅前人头攒动。上百名受过东莞助学老人张坤(“坤叔”)资助的学子身着黑色衣服,排队向坤叔默哀,队伍中不时传来哭泣声。细看学子队伍,有的已过而立之年,与坤叔相识二十余载;有的则刚大学毕业,因坤叔的资助才得以迈进高等教育的门槛。

今年33岁的陆李金从13岁起接受坤叔的资助。听闻坤叔去世,她赶忙从广西崇左市坐火车赶到东莞,在追悼会上哭得不能自已。“我相信坤叔没有离开我们。”陆李金哽咽着说,“相信他会化为一束光,继续照耀着我们。”

“没有坤叔,就没有我”

“每次见到坤叔,他都是笑眯眯的,像我的父亲一样。”陆李金向记者介绍道。

陆李金于1992年出生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那楠乡东站村,是家里最小的小孩。幼时家中的贫困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我从6岁开始就要割猪草、煮饭、喂鸡,家里下雨的时候屋顶还会漏水。”她所在的屯由于太偏僻,屯里的小学只能请来一位老师,老师包揽小学6个年级的全部学科教学。

陆李金求学之路的转折点发生在她13岁那年。那时,她已经到镇上读初中。有一天的课间,班主任把她喊出教室,只见一位伯伯递给她一沓钱,嘱咐她要好好学习。“这就是我和坤叔的第一次见面,他总是穿着那件衬衫和那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笑眯眯地和我们说话。”陆李金说,虽然坤叔资助了好多小孩,但他能记住每个小孩的名字,清楚每个小孩的情况。

初中毕业后,陆李金得知家里无力供她读高中,哭了好多天。“家里穷得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我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陆李金说。

坤叔知道情况后,表示要把陆李金带到东莞,让她入读职业高中。陆李金清晰地记得,那时坤叔到广西接她和其他几名孩子坐火车去东莞上学,当得知其中一名女孩因个人原因无法去东莞时,坤叔在火车上猛抽了好几根烟。“他的眼神里满是惋惜,特别难过,就像一个父亲无法帮到自己女儿一样。”陆李金说。

陆李金受坤叔资助直到大专毕业,随后回到广西工作,目前在家乡县城创办了一间舞蹈工作室。每次到东莞,陆李金都会拜访坤叔。“没有坤叔,就没有我。”陆李金说。

“给钱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九十九步”

来自湖南的记者周智颖是最早挖掘坤叔助学事迹的记者之一。2005年起,他开始随坤叔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资助当地的贫困学子。在他看来,坤叔助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力行地给予学子们精神关怀。

“给钱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九十九步。”周智颖说,“相比物质贫困,受助孩子们其实在精神上更贫困,因为我们资助的许多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孤儿。”

因此,在筹集资金后,坤叔还会到每个孩子所在的学校和他们沟通交流,并给他们送糖果、送衣服、送文具,领着他们一起吃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人关心。“坤叔和助学团队去凤凰见孩子们之前,会包糖果包到凌晨两三点。因为坤叔要确保每份糖果是一模一样的,不能这份比那份多,孩子们可在意了。”周智颖说。

周智颖还告诉记者,坤叔经常强调资助孩子时千万不能用施舍的心态,“你不能用向下的眼光,你的眼睛一定跟他齐平。”因此,坤叔与患有残疾的孩子合影时,总是蹲下来。

对于来自湖南凤凰的龙喜涛来说,他童年时期最暖和的大衣就是坤叔送的。“那是一件红色的棉袄。每次坤叔来,就像一个远房亲戚过来一样,特别开心。”龙喜涛从小学开始接受坤叔的资助,目前他已从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入职中国航天集团。

同样来自湖南凤凰的吴汇荣告诉记者,坤叔来凤凰探访他们时,会带着他们去镇上最好的饭店吃饭,“那是一家酸菜汤店,我从小去镇上都没有进去过,但坤叔带着我们去了。”吴汇荣笑着说。

对于坤叔来说,助学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学生的考试成绩从来不会影响资助。周智颖表示,湖南湘西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曾邀请坤叔资助自己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那位校长问坤叔,如果他资助的学生里有人考上名校,难道不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吗?”

坤叔的回答让周智颖深受震撼。“坤叔说,他宁愿资助一个因为贫困而只能读完小学的学生,也不要资助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哪怕受资助的孩子毕业后只是务农,至少多认识了几个数字,数牛的时候数得更清晰,这就足够了。”周智颖回忆道。

“付出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随着助学队伍越来越大,坤叔于2011年登记注册“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千分一,是我们助学团队的理念,意思是每个人奉献收入的千分之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公益成为习惯。”坤叔曾对媒体表示。在公益服务中心成立后,坤叔资助的孩子从2300多人扩大至如今的9000多人,参与捐助的爱心人士则达到5000人。

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老师丛珊于2013年开始参与捐助。她坦言,当年正是“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吸引了她。十几年来,她陆续捐助了5名孩子,时常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信。

“我资助的一名湘西的学生在信里告诉我他会努力准备高考,这封信让我下定决心去湘西见一见他。后来,他的高考成绩远超预期。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在乎他、温暖他和关注他的人,我想无论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我的帮助都可能成为他生命当中的一份力量。”丛珊告诉记者。

对于坤叔来说,助学的根本动力是快乐。“坤叔一直强调,我们资助时不要有任何的期待,付出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周智颖告诉记者,坤叔曾说自己喜欢助学和别人喜欢打麻将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喜欢、因为开心,所以能坚持下去。

人物简介

坤叔(张坤,1946年-2025年4月13日),广东东莞人。1989年,他开始个人捐资助学。1998年,他成立了“坤叔”助学团队。2011年10月,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立。截至2025年,共有9000多名贫困学生接受了资助,其中超过1000名考上了大学。坤叔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助学大王”和“助学痴”。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