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花地文学榜入围名单揭晓 诚邀您来投票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3-25 07:40

理性洞见 朝向未来探索

观音山杯·2018花地文学榜年度文学评论榜单揭晓

1

精到独特饶有风趣

作者以小说家敏锐、精细的审美感受,运用实践分析方法,从作家的“构成”角度——性格、智商、直觉和逻辑四要素切入,别具只眼地观察、解读一批文学名家名作的美学内涵。分析细致入微、精到独特,且饶有风趣,尤其擅长捕捉作家独具的艺术特质、描写技巧和美学品位,同时精于剖析作品美感如何生成、形象如何塑造、细节如何勾画。既有小说家探幽发微之艺术感悟,又有批评家思辨观照之理性洞见,不失为激发想象、激励认知的佳作。 ——管宁

2

黄德海《书到今生读已迟》

轻快机智严谨细密

青年批评家黄德海的《书到今生读已迟》是一本作者近年来的随笔集,收录有书评、文论、文学批评、杂感等作品。以随笔的方式处理批评文本,黄德海的风格轻快又机智,同时不乏严谨和细密。这些文章能够显示出作者在学术上训练有素,但又不像一般学院派那样一副沉闷、刻板的理论腔调。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以他自己的批评实践,捍卫批评本身的独立性,努力使批评也成为一种具有自身文体价值的“写作”,而这也是对理想的批评写作的召唤。

——张闳

3

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巧施魔法前远后宽

《诗的八堂课》甫一亮相就被推介为“重新续接汉语古典诗学的脉络”,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确实,古往今来诗歌最终的评估、最为权威的评估是依靠读者完成的,即选择、记忆和不断诵读,评论家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向读者介绍,即廓清诗作的内涵,以及说明其作者主体、时代之间的关系。但江弱水的高明之处,是以重新出发的姿态,征引古今中外优秀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巧施艺术魔法,分析得前远后宽,以此作诗意的流传与创新。

——钟晓毅

4

敬文东《感叹诗学》

旁征博引网罗古今

是评、是论,还有旁征博引,敬文东的《感叹诗学》,从传统诗学的最有意味的“兴”入手,辨析汉语诗歌及诗学的声音表达。敬文东尝试着重新恢复“声音”在场,这或许是中国诗歌及诗学独有的一种情趣,它召唤来一种生命存在,让语词和世界更直接更紧密地相遇。敬文东的文学批评总是独辟蹊径,握住诗的质地,说出最内在的意味,让诗具有生命的延伸方向。他的分析细致入微,体验通透新奇,思想火花隐约可见,审美情怀网罗古今,读来令人感奋,令人感叹!

——陈晓明

5

李建军《超越消极写作》

捍卫古典人文价值

读《超越消极写作》,感觉李建军就像文学批评领域的清道夫,他把文学批评当作打扫卫生的工作,而清扫的对象恰恰是某些爆得大名的作家作品中的语言垃圾——它们是垃圾不仅因为其不美,而且因为其道德上的肮脏。在他看来,离开道德的清洁就不可能有文学的清洁。作为古典人文主义价值的坚定捍卫者,李建军坚信文学和文学批评必须有助于人类向善,必须体现古典人文主义所崇尚的完美人性,必须有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追求。在他那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是一种不容玷污的、体现着人类尊严的文化实践。

——陶东风

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6

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形式的深切与特别

《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体现了李云雷文学批评的一贯风格,他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批评家的热情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以高远的道义信念眺望更公正合理的生活远景。他不屑于关心私人欲望的狭小悲欢,更愿意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场景,思考文学的文化政治内涵和它对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同时,他又看重形式的深切与特别,以美学的高标准,要求表征现实的形式感,努力发掘历史转化为形式的美学辩证法。他以社会历史的视野寻找着美学的迸现,又以美学的形式探寻着人间的正义。这使李云雷的文学批评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刘复生

7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论稿》

鲜明的现场感和时代性

《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与作品》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对新世纪重要作家作品评论的选集。其中既有对当代文学著名学者和批评家学术著作和成就的评论,也有对不同代际作家作品的评论。多年来,孟繁华一直密切关注和追踪当下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现状,并通过其视野开阔和富有历史感的批评,积极参与构建新世纪的文学版图。这些文章虽然是具体的作家作品评论,但我们同时看到作者对新世纪文学充满悖论的文化背景以及重要问题的理智分析、判断和批评。因此,这些评论不仅有鲜明的现场感和时代性,同时更表达了作者一贯坚持的文学理想和价值观。 ——贺绍俊

8

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

直面当下击中痛点

这是一部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现鲁迅,并通过鲁迅重新发现我们自身、重新审视我们时代的切肤之书。它具有当代批评的可贵品质:直面当下,击中痛点,发现病灶,对症下药。作者积自己半个世纪的鲁迅研究功力,一者在发掘“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有诸多学术洞见和创获;一者言传身教,从实践体验到传播影响上更接地气,以民间和当代为诉求,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精英方式的鲁迅阐释与接受之路。 ——伍方斐

9

谢有顺《当代小说十论》

内含趣味和义理

全书以新时期以来当代小说为重点,上承十七年文学,并勾连部分现代小说作品,以伦理和叙事为坐标系,以身体和灵魂为聚焦点,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面向;叙事伦理与文学记忆,叩问当代历史与当代小说间某种复杂的对话关系。内含作者敏锐坚定而生机勃勃的美学趣味和精神义理,富有对历史吊诡的穿透性,以及对于作家作品深切的体恤和理解同情,文笔温润,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呈现出作者识别度极高的辽阔平正和智慧才情。作品宏观理论和文本细读相结合,诗学理论和叙事伦理相结合,既有指导创作之功,也有总体性整体把握文学历史之效。这部作品既是作者一以贯之对文学道义前景的创见,也是介入文学史论书写的一种可贵探索。——于爱成

10

张清华《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寻找诗与人互证

该著对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作了精致的个案研究。作为一位实力派批评家,张清华有丰富、出色的诗学经验,又有中西会通的学养;他强调每一个具体文本与总体性概念、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关系中辨析、认定其诗艺的水准与品质、美感与价值;与此同时,极力在诗与人之间寻找一种互证,一种内在的阐释关系,呈现出“文本”与“人本”之间的张力之美。张清华的批评文字出思想、出才情,是朝向未来的探索之旅,完全可以独立于被批评的对象。

——吴子林

文学评论围作品 (以作者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1毕飞宇《小说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月

2黄德海《书到今生读已迟》 作家出版社2017年6月

3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

4敬文东《感叹诗学》 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

5李建军《超越消极写作》 作家出版社2017年12月

6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

7孟繁华《新世纪文学论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

8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9谢有顺《当代小说十论》 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

10张清华《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情感丰沛 奏鸣世纪新声

观音山杯·2018花地文学榜年度新锐文学榜单揭晓

1郝景芳《长生塔》

笔触真切直面现实

郝景芳曾以科幻小说获得第74届雨果奖。这篇《长生塔》却是直面现实无奈的力作。无论写的是底层生存的挣扎、还是聚焦文化人理想的幻灭,都很有典型意味。作家以写实的笔触真切还原了那些“难以评价的情形”,也就写出了当代人的困惑:自我、个性、激情,在强大的外力挤压下,为什么那么脆弱?而那长生塔,也只是默默无语。好在,改变现实的热情仍然还在一部分人的心中燃烧。于是,愤怒与叹息、热情与期望的此起彼伏、众声喧哗,就交织成新世纪情绪的奏鸣曲。

——樊星

2

胡迁《大裂》

敏感者的决绝书

“我有点混乱,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是冲下悬崖,还是安然无恙,对这一生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大裂》如是说。《大裂》总是这样时刻提示我们以生死大考,是决绝还是忍辱?这是个问题。《大裂》是敏感者的决绝书。而我更愿意读者用钝感来读《大裂》,它让我们从别人的决绝中反而提升出一点钝感力来,人生其实不那么悲观。

——葛红兵

3

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

迟疑与追问

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表面上看建立了一组二元对立,似乎国王代表的是威权与管控,而抒情诗代表人性与自由。但小说并没有在这个未来已来、AI称神的大时代转折点上,通过建立这样的二元对立来表达对前智能时代的乡愁,对人文情怀的坚守。事实上,李宏伟试图传达的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层更逼近终极与本质的困惑与思考。科幻、悬疑抑或寓言,我们似乎无需纠结于这部作品的文类,尽管跨界性的确是其叙事的原创特色之一,甚至连正文/附录的边界也被突破。但让我最看重的是,在人类迈入智能历史之际,李宏伟代表中国文学表达出了自己的迟疑与追问。

——滕威

4

李唐《我们终将被遗忘》

各种艺术形式的微妙融合

李唐中学时以诗集进入文坛,他的小说具有梦幻的超现实色彩,然而又并非完全架空,而是试图找到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缝隙,在潜意识的世界中翱翔,以敏锐的感官体验来关照现实生活。李唐笔下的现实世界是经过扭曲、提炼后的现实,他以近乎诗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个神秘地带,在那里,真假难辨的故事正在上演,而这些故事中我们往往能见到“先锋小说”的前辈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子。作为年轻一代的写作者,他努力汲取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养料,崇尚“融合”的理念,在小说中展现了小说与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微妙融合。 ——杨 克

5

任晓雯《好人宋没用》

摆脱宏大叙事惯性

《好人宋没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别具一格的上海书写样本。出生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任晓雯,以值得称赞的勇气和耐心,讲述了一个苏北女人从生到死漫长而卑贱的一生。任晓雯试图从语言开始,摆脱宏大叙事的惯性,改变人们对“上海”这一符号的刻板印象。她大胆采用明清话本式的白描手法,还原了百年上海史中被淹没的一角,揭开了一幅残酷的底层生存图景。“宋没用”般的人生,如苔藓、如草芥,被历史的巨轮碾压成粉,而他们通往死亡之路,成就了一座大都市的崛起。任晓雯的叙述冷静克制,却尽显苍凉和悲悯;她为“宋没用”立传,向世间千千万万“没用”的卑微圣灵致敬!

——朱燕玲

6

孙频《松林夜宴图》

批判性和警示性

外公留给李佳音的一幅《松林夜宴图》画作,画上是雪月松林三个白衣老者煮酒夜饮的情景。小说始终让这幅图氤氲着一种神秘色彩。我们或随着李佳音的探寻,窥见那个可怖的真相。也通过李佳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遇,感到现实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困境,那或与特定历史阶段的肉体饥饿发生了某种重叠,因此也就具有了批判性和警示性。作品显现出80后女作家对人性深度开掘的自觉与能力。

——王剑冰

7

石一枫《心灵外史》

强烈的时代感

石一枫是近年来暂露头角的优秀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感,题材广泛,从北漂青年到北京大妈,从资深顽主到时代新贵;叙事语言风趣幽默,常能以诙谐调侃的腔调传递出深沉复杂的情感。其看似热闹的故事背后,往往藏蕴有作者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与人道主义情怀。他之所以获得文坛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认可,很大程度上正要归功于此种将强烈个人风格同现实历史观照充分结合的艺术能力。石一枫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记忆中留下了一系列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的命运起伏、人生喜悲,映射着时代生活的沧桑变化。

——张 柠

8

王威廉《生活课》

机灵与拙朴并存

王威廉的小说,风格多变,不拘一格,机灵之气与拙朴之质并存,理性之能与感性之力兼顾,他是才能比较齐全的写作者。他出版于2017年的小说集《生活课》,在写法上向“实”靠拢,手法的“实”又与生活的“实”合而为一,以“实”探究生活中的荒诞,这样的写法,拓宽了通往真实的路径。其中,《父亲的报复》《捆着我,绑着我》《书鱼》《无据之夜》等篇目,对“断代人”(祖宗及后人都隐身的“断代人”)之精神困局有相当到位的书写。 ——胡传吉

9

文珍《柒》

丰富的心理发现

文珍略略拓展了她笔下人物的社会谱系,依然不失不忘地、诚实地体味着都市男女的曲繁情心。前者加深了她文艺掌纹的深重感,后者则如掌心之一粒痣,总在那里,有宿命之伤也有现代疏离。顾名思义,《柒》有七个故事,人物都是正当年的80、90后,典型场景和情感模式概括有自,是精准的;难得的是,小说以丰富的心理发现攥住了文学和社会的一些关捩点,构成了小说家的时代对话,而在冷静率直的观察叙写后她又露出同情、善意,显出自身性情的温暖气息。

——夏烈

10

张悦然《大乔小乔》

丰沛的情感力量

一个意外生命的诞生,成了这个家庭所有悲剧的源头。张悦然以悲悯的情怀,极具耐心地打量着这个破碎家庭的过往和现在。小说具有丰沛的情感力量,写出了亲情的变异,写出了爱和相互伤害,同时写出了爱的不能泯灭。这也是一部具有很大阐释空间的小说,读者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阶层的隔阂和难以逾越等多个维度去解读这部小说。特别要指出的是,小说里首尾两次生命的诞生,都改变或将改变人物的命运,因果轮回,深不可测。 ——艾伟

新锐文学入围作品 (以作者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1郝景芳《长生塔》 《花城》2017年第2期

2胡迁《大裂》 九州出版社2017年1月

3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 中信出版社2017年5月

4李唐《我们终将被遗忘》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

5任晓雯《好人宋没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

6孙频《松林夜宴图》 《收获》2017年第4期

7石一枫《心灵外史》 《收获》2017年第3期

8王威廉《生活课》 花城出版社2017年8月

9文珍《柒》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8月

10张悦然《大乔小乔》 《收获》2017年第2期

 

1  2  3  4  


编辑:宏
数字报

2018花地文学榜入围名单揭晓 诚邀您来投票

金羊网  作者:  2018-03-25

理性洞见 朝向未来探索

观音山杯·2018花地文学榜年度文学评论榜单揭晓

1

精到独特饶有风趣

作者以小说家敏锐、精细的审美感受,运用实践分析方法,从作家的“构成”角度——性格、智商、直觉和逻辑四要素切入,别具只眼地观察、解读一批文学名家名作的美学内涵。分析细致入微、精到独特,且饶有风趣,尤其擅长捕捉作家独具的艺术特质、描写技巧和美学品位,同时精于剖析作品美感如何生成、形象如何塑造、细节如何勾画。既有小说家探幽发微之艺术感悟,又有批评家思辨观照之理性洞见,不失为激发想象、激励认知的佳作。 ——管宁

2

黄德海《书到今生读已迟》

轻快机智严谨细密

青年批评家黄德海的《书到今生读已迟》是一本作者近年来的随笔集,收录有书评、文论、文学批评、杂感等作品。以随笔的方式处理批评文本,黄德海的风格轻快又机智,同时不乏严谨和细密。这些文章能够显示出作者在学术上训练有素,但又不像一般学院派那样一副沉闷、刻板的理论腔调。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以他自己的批评实践,捍卫批评本身的独立性,努力使批评也成为一种具有自身文体价值的“写作”,而这也是对理想的批评写作的召唤。

——张闳

3

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巧施魔法前远后宽

《诗的八堂课》甫一亮相就被推介为“重新续接汉语古典诗学的脉络”,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确实,古往今来诗歌最终的评估、最为权威的评估是依靠读者完成的,即选择、记忆和不断诵读,评论家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向读者介绍,即廓清诗作的内涵,以及说明其作者主体、时代之间的关系。但江弱水的高明之处,是以重新出发的姿态,征引古今中外优秀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巧施艺术魔法,分析得前远后宽,以此作诗意的流传与创新。

——钟晓毅

4

敬文东《感叹诗学》

旁征博引网罗古今

是评、是论,还有旁征博引,敬文东的《感叹诗学》,从传统诗学的最有意味的“兴”入手,辨析汉语诗歌及诗学的声音表达。敬文东尝试着重新恢复“声音”在场,这或许是中国诗歌及诗学独有的一种情趣,它召唤来一种生命存在,让语词和世界更直接更紧密地相遇。敬文东的文学批评总是独辟蹊径,握住诗的质地,说出最内在的意味,让诗具有生命的延伸方向。他的分析细致入微,体验通透新奇,思想火花隐约可见,审美情怀网罗古今,读来令人感奋,令人感叹!

——陈晓明

5

李建军《超越消极写作》

捍卫古典人文价值

读《超越消极写作》,感觉李建军就像文学批评领域的清道夫,他把文学批评当作打扫卫生的工作,而清扫的对象恰恰是某些爆得大名的作家作品中的语言垃圾——它们是垃圾不仅因为其不美,而且因为其道德上的肮脏。在他看来,离开道德的清洁就不可能有文学的清洁。作为古典人文主义价值的坚定捍卫者,李建军坚信文学和文学批评必须有助于人类向善,必须体现古典人文主义所崇尚的完美人性,必须有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追求。在他那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是一种不容玷污的、体现着人类尊严的文化实践。

——陶东风

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6

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形式的深切与特别

《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体现了李云雷文学批评的一贯风格,他以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批评家的热情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以高远的道义信念眺望更公正合理的生活远景。他不屑于关心私人欲望的狭小悲欢,更愿意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场景,思考文学的文化政治内涵和它对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同时,他又看重形式的深切与特别,以美学的高标准,要求表征现实的形式感,努力发掘历史转化为形式的美学辩证法。他以社会历史的视野寻找着美学的迸现,又以美学的形式探寻着人间的正义。这使李云雷的文学批评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刘复生

7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论稿》

鲜明的现场感和时代性

《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与作品》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对新世纪重要作家作品评论的选集。其中既有对当代文学著名学者和批评家学术著作和成就的评论,也有对不同代际作家作品的评论。多年来,孟繁华一直密切关注和追踪当下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现状,并通过其视野开阔和富有历史感的批评,积极参与构建新世纪的文学版图。这些文章虽然是具体的作家作品评论,但我们同时看到作者对新世纪文学充满悖论的文化背景以及重要问题的理智分析、判断和批评。因此,这些评论不仅有鲜明的现场感和时代性,同时更表达了作者一贯坚持的文学理想和价值观。 ——贺绍俊

8

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

直面当下击中痛点

这是一部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现鲁迅,并通过鲁迅重新发现我们自身、重新审视我们时代的切肤之书。它具有当代批评的可贵品质:直面当下,击中痛点,发现病灶,对症下药。作者积自己半个世纪的鲁迅研究功力,一者在发掘“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有诸多学术洞见和创获;一者言传身教,从实践体验到传播影响上更接地气,以民间和当代为诉求,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精英方式的鲁迅阐释与接受之路。 ——伍方斐

9

谢有顺《当代小说十论》

内含趣味和义理

全书以新时期以来当代小说为重点,上承十七年文学,并勾连部分现代小说作品,以伦理和叙事为坐标系,以身体和灵魂为聚焦点,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面向;叙事伦理与文学记忆,叩问当代历史与当代小说间某种复杂的对话关系。内含作者敏锐坚定而生机勃勃的美学趣味和精神义理,富有对历史吊诡的穿透性,以及对于作家作品深切的体恤和理解同情,文笔温润,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呈现出作者识别度极高的辽阔平正和智慧才情。作品宏观理论和文本细读相结合,诗学理论和叙事伦理相结合,既有指导创作之功,也有总体性整体把握文学历史之效。这部作品既是作者一以贯之对文学道义前景的创见,也是介入文学史论书写的一种可贵探索。——于爱成

10

张清华《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寻找诗与人互证

该著对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作了精致的个案研究。作为一位实力派批评家,张清华有丰富、出色的诗学经验,又有中西会通的学养;他强调每一个具体文本与总体性概念、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关系中辨析、认定其诗艺的水准与品质、美感与价值;与此同时,极力在诗与人之间寻找一种互证,一种内在的阐释关系,呈现出“文本”与“人本”之间的张力之美。张清华的批评文字出思想、出才情,是朝向未来的探索之旅,完全可以独立于被批评的对象。

——吴子林

文学评论围作品 (以作者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1毕飞宇《小说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月

2黄德海《书到今生读已迟》 作家出版社2017年6月

3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

4敬文东《感叹诗学》 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

5李建军《超越消极写作》 作家出版社2017年12月

6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

7孟繁华《新世纪文学论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

8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9谢有顺《当代小说十论》 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

10张清华《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情感丰沛 奏鸣世纪新声

观音山杯·2018花地文学榜年度新锐文学榜单揭晓

1郝景芳《长生塔》

笔触真切直面现实

郝景芳曾以科幻小说获得第74届雨果奖。这篇《长生塔》却是直面现实无奈的力作。无论写的是底层生存的挣扎、还是聚焦文化人理想的幻灭,都很有典型意味。作家以写实的笔触真切还原了那些“难以评价的情形”,也就写出了当代人的困惑:自我、个性、激情,在强大的外力挤压下,为什么那么脆弱?而那长生塔,也只是默默无语。好在,改变现实的热情仍然还在一部分人的心中燃烧。于是,愤怒与叹息、热情与期望的此起彼伏、众声喧哗,就交织成新世纪情绪的奏鸣曲。

——樊星

2

胡迁《大裂》

敏感者的决绝书

“我有点混乱,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是冲下悬崖,还是安然无恙,对这一生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大裂》如是说。《大裂》总是这样时刻提示我们以生死大考,是决绝还是忍辱?这是个问题。《大裂》是敏感者的决绝书。而我更愿意读者用钝感来读《大裂》,它让我们从别人的决绝中反而提升出一点钝感力来,人生其实不那么悲观。

——葛红兵

3

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

迟疑与追问

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表面上看建立了一组二元对立,似乎国王代表的是威权与管控,而抒情诗代表人性与自由。但小说并没有在这个未来已来、AI称神的大时代转折点上,通过建立这样的二元对立来表达对前智能时代的乡愁,对人文情怀的坚守。事实上,李宏伟试图传达的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层更逼近终极与本质的困惑与思考。科幻、悬疑抑或寓言,我们似乎无需纠结于这部作品的文类,尽管跨界性的确是其叙事的原创特色之一,甚至连正文/附录的边界也被突破。但让我最看重的是,在人类迈入智能历史之际,李宏伟代表中国文学表达出了自己的迟疑与追问。

——滕威

4

李唐《我们终将被遗忘》

各种艺术形式的微妙融合

李唐中学时以诗集进入文坛,他的小说具有梦幻的超现实色彩,然而又并非完全架空,而是试图找到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缝隙,在潜意识的世界中翱翔,以敏锐的感官体验来关照现实生活。李唐笔下的现实世界是经过扭曲、提炼后的现实,他以近乎诗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个神秘地带,在那里,真假难辨的故事正在上演,而这些故事中我们往往能见到“先锋小说”的前辈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子。作为年轻一代的写作者,他努力汲取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养料,崇尚“融合”的理念,在小说中展现了小说与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微妙融合。 ——杨 克

5

任晓雯《好人宋没用》

摆脱宏大叙事惯性

《好人宋没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别具一格的上海书写样本。出生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任晓雯,以值得称赞的勇气和耐心,讲述了一个苏北女人从生到死漫长而卑贱的一生。任晓雯试图从语言开始,摆脱宏大叙事的惯性,改变人们对“上海”这一符号的刻板印象。她大胆采用明清话本式的白描手法,还原了百年上海史中被淹没的一角,揭开了一幅残酷的底层生存图景。“宋没用”般的人生,如苔藓、如草芥,被历史的巨轮碾压成粉,而他们通往死亡之路,成就了一座大都市的崛起。任晓雯的叙述冷静克制,却尽显苍凉和悲悯;她为“宋没用”立传,向世间千千万万“没用”的卑微圣灵致敬!

——朱燕玲

6

孙频《松林夜宴图》

批判性和警示性

外公留给李佳音的一幅《松林夜宴图》画作,画上是雪月松林三个白衣老者煮酒夜饮的情景。小说始终让这幅图氤氲着一种神秘色彩。我们或随着李佳音的探寻,窥见那个可怖的真相。也通过李佳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遇,感到现实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困境,那或与特定历史阶段的肉体饥饿发生了某种重叠,因此也就具有了批判性和警示性。作品显现出80后女作家对人性深度开掘的自觉与能力。

——王剑冰

7

石一枫《心灵外史》

强烈的时代感

石一枫是近年来暂露头角的优秀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感,题材广泛,从北漂青年到北京大妈,从资深顽主到时代新贵;叙事语言风趣幽默,常能以诙谐调侃的腔调传递出深沉复杂的情感。其看似热闹的故事背后,往往藏蕴有作者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与人道主义情怀。他之所以获得文坛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认可,很大程度上正要归功于此种将强烈个人风格同现实历史观照充分结合的艺术能力。石一枫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记忆中留下了一系列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的命运起伏、人生喜悲,映射着时代生活的沧桑变化。

——张 柠

8

王威廉《生活课》

机灵与拙朴并存

王威廉的小说,风格多变,不拘一格,机灵之气与拙朴之质并存,理性之能与感性之力兼顾,他是才能比较齐全的写作者。他出版于2017年的小说集《生活课》,在写法上向“实”靠拢,手法的“实”又与生活的“实”合而为一,以“实”探究生活中的荒诞,这样的写法,拓宽了通往真实的路径。其中,《父亲的报复》《捆着我,绑着我》《书鱼》《无据之夜》等篇目,对“断代人”(祖宗及后人都隐身的“断代人”)之精神困局有相当到位的书写。 ——胡传吉

9

文珍《柒》

丰富的心理发现

文珍略略拓展了她笔下人物的社会谱系,依然不失不忘地、诚实地体味着都市男女的曲繁情心。前者加深了她文艺掌纹的深重感,后者则如掌心之一粒痣,总在那里,有宿命之伤也有现代疏离。顾名思义,《柒》有七个故事,人物都是正当年的80、90后,典型场景和情感模式概括有自,是精准的;难得的是,小说以丰富的心理发现攥住了文学和社会的一些关捩点,构成了小说家的时代对话,而在冷静率直的观察叙写后她又露出同情、善意,显出自身性情的温暖气息。

——夏烈

10

张悦然《大乔小乔》

丰沛的情感力量

一个意外生命的诞生,成了这个家庭所有悲剧的源头。张悦然以悲悯的情怀,极具耐心地打量着这个破碎家庭的过往和现在。小说具有丰沛的情感力量,写出了亲情的变异,写出了爱和相互伤害,同时写出了爱的不能泯灭。这也是一部具有很大阐释空间的小说,读者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阶层的隔阂和难以逾越等多个维度去解读这部小说。特别要指出的是,小说里首尾两次生命的诞生,都改变或将改变人物的命运,因果轮回,深不可测。 ——艾伟

新锐文学入围作品 (以作者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1郝景芳《长生塔》 《花城》2017年第2期

2胡迁《大裂》 九州出版社2017年1月

3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 中信出版社2017年5月

4李唐《我们终将被遗忘》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

5任晓雯《好人宋没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

6孙频《松林夜宴图》 《收获》2017年第4期

7石一枫《心灵外史》 《收获》2017年第3期

8王威廉《生活课》 花城出版社2017年8月

9文珍《柒》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8月

10张悦然《大乔小乔》 《收获》2017年第2期

 

1  2  3  4  


编辑:宏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