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追看“世界杯”的你,可知“大力神杯”的来历?
说天说地说新闻,解花解语解趣事
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是足球迷们的狂欢季。五星巴西、日耳曼战车、蓝衣军团、高卢雄鸡、三狮军团……一支支绿茵场上的劲旅,吸引着人们不惜熬夜关注。
2018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巴西对战瑞士 图/新华网
作为世界顶级赛事,每一场比赛,每一粒进球,每一次猛攻坚守,都是高手竞技,刀光剑影。而最受关注的是,哪支球队能笑到最后,能最终捧起“大力神杯”!
6月19日世界杯小组赛上,波兰对阵塞内加尔,球迷为波兰队助威 图/新华社
耸立在国际足球活动背后、熠熠闪光的“大力神杯”,有怎样的身世历程和传奇故事?我们透过2018俄罗斯世界杯,回望这项体育赛事走过的88年历程……
“世界杯”各参赛球队奋力拼搏,争夺的就是“大力神杯” 图/视觉中国
影响力已超过了奥运会
足球的雏形,是中国古代就出现的蹴鞠。但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和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
当今国际体育有两大顶级赛事,一是奥运会,二是世界杯。世界杯其实也脱胎于奥运会,但其影响力和转播覆盖率已超过了奥运会。
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资料图
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现代奥运会从1896年开始举办,在起初的30多年中,足球只作为奥运会的一个项目进行。
但足球俱乐部兴起后,出现了足球职业运动员,其技能远高于普通运动员。这就影响了奥运会足球的竞技性、精彩性。于是国际奥委会当时出台规定,只有业余运动员才能参加奥运会足球赛。此后限制性规定也多有变化。
对此国际足联(FIFA)和奥委会一直在协调,希望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世界杯”脱胎于奥运会项目,因此同样具备五环精神 图/新华网
最终世界杯的诞生,和一个传奇人物有关。他就是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法国人朱利斯·雷米特。在他的倡议和周旋下,决定在奥运会之外另办足球赛。
新诞生的“世界杯”足球赛成了最受世界关注的又一重大赛事!
世界杯足球赛的缔造者、传奇人物朱利斯·雷米特 资料图
1928年奥运会结束后,国际足联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决定从1930年起,举办四年一届的“世界足球锦标赛”。后为纪念雷米特,易名为“雷米特杯”。也有人建议将两个名字连起来,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并获通过,简称“世界杯”。
今晨(6月20日)世界杯小组赛中,俄罗斯队以3比1战胜埃及队 图/新华网
不过雷米特并不是世界杯的最早发起者。早在1904年,国际足联的第一任主席、法国人罗贝尔·盖兰就向各国足坛领导人提出这样的想法,但终因愿意参加的国家不多而放弃。
第一届世界杯于1930年在南美洲乌拉圭举办。乌拉圭足球队也成了世界杯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得主。
1930年首届世界杯乌拉圭夺冠,雷米特(左)将奖杯交给乌拉圭足协主席劳尔·裘德 图/新华网
世界足联当年为何选择乌拉圭作为主办国,而不是当今世界的足球强国,如巴西、德国、意大利等?
确实,当年乌拉圭并非唯一的申办国,意大利、瑞典、荷兰、西班牙等国也愿意承办。但当时乌拉圭有几个突出优势:其一,乌拉圭是1928年奥运会足球赛的冠军,也就是当时的世界足球冠军;其二,乌拉圭政府肯花钱,不但承诺兴建新场馆,还答应给所有参赛球队提供食宿。
如此积极的态度和优越条件,一下把其他国家PK掉了。
6月15日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中,乌拉圭对阵埃及 图/新华网
“女神杯”的诞生与失落
“世界杯”诞生之初,作为冠军奖杯的并不是目前众所周知的“大力神杯”,而是“女神杯”。
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乌拉圭开幕,此前国际足联委托法国雕塑家拉斐尔设计奖杯。这是一座以八边形大理石底座托起的奖杯,主题是胜利女神尼姬(Nike),她身着古罗马束腰长裙,展开翅膀,双手托起一只大杯。奖杯由纯银制成,外面镀金。底座四面各镶嵌金牌,上面用来雕刻冠军队的名字。
印在日本邮票上的“女神杯” 资料图
继乌拉圭之后,1934和1938年,意大利队两次举起了女神杯。此后二战爆发,世界杯停办了12年,1950年才重新举办。
二战中德军占领意大利后,曾寻找女神杯下落,时任国际足联副主席的意大利人巴恩斯把奖杯藏在了鞋柜内,才躲过一劫。
1956年国际足联为表彰前主席雷米特为世界杯作出的贡献,将女神杯更名为“雷米特杯”。
传奇人物雷米特与雷米特杯(女神杯) 资料图
躲过二战破坏的女神杯,1966年在英国展出时又意外被盗。当时全世界轰动,伦敦警察倾巢出动多方搜寻却无果。一周后一条叫“皮兹克”的狗在伦敦南部的灌木丛中发现了它。狗主人为此获得了3万英镑的奖金。
警方推测,盗贼因无法将奖杯出售和逃避追捕,被迫将其弃置于草丛中了。
1966英国世界杯英格兰队夺冠,伊丽莎白女王亲自为球队颁奖 图/新华网
相比起来,“世界杯”比其他奖杯更显珍贵。毕竟,奥运会上有数量众多的金牌、银牌、铜牌,获奖运动员都能得到。但世界杯奖杯只有一个,只有冠军球队才能将它举起。
并且,冠军球队也并非拥有了奖杯,而只是拥有了奖杯所代表的荣誉。四年后举办新一届世界杯时,上届冠军要交出奖杯,传给下一届冠军得主。
四次参加世界杯的“球王”贝利亲吻“女神杯” 资料图
不过在“女神杯”时代,国际足联有一个附加规定,一个国家若三次获得冠军,奖杯就可以永久留在该国。
巴西是全世界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国家。1970年,巴西队继1958年、1962年之后第三次获得世界杯冠军,于是便成了“雷米特杯”的永久拥有者。
1962智利世界杯上,巴西队再次夺冠 图/新华网
巴西的幸运中也夹杂着不幸。该国虽拥有了“雷米特杯”,但并没永久留住它。因为它最终失落了,且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1982年,一个蒙面盗贼潜入巴西足协办公楼,将奖杯偷走了。巴西视之为国耻,下令重金悬赏,但这次很悲惨,最终未能找回。警方透露,奖杯被发现时已被人熔化了。
为稍稍弥补遗憾,后来巴西足协铸造了一个复制品。
巴西是至今唯一5次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国家 资料图
“大力神杯”可再用20年
“女神杯”留驻巴西,这意味着新一届世界杯需要铸造新的奖杯。1970年国际足联面向世界征集新的冠军奖杯设计方案,一共收到来自7个国家的53份方案,最后意大利艺术家西尔维奥·加扎尼加的作品脱颖而出。
新奖杯的整体形象为两个大力士托起地球,所以被称为“大力神杯”。线条从底座跃出,盘旋而上,到顶端承接着一个圆球。整个奖杯用近5公斤18K黄金铸造,底座上镶嵌有两圈墨绿色的孔雀石。
2018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前,皇马传奇门将卡西利亚斯展示大力神杯 图/中新网
“大力神杯”的造价约为5万美元,但它的估价达到了1000万美元。不过,作为全球唯一的“世界杯”,谈价格没有意义,它是世界足球运动最高荣誉的象征,是无价之宝。
“大力神杯”诞生后,国际足联修改了原来的规定,其所有权永远属于国际足联,冠军球队拥有的只是荣誉,奖杯四年一届向下流转。不过,每届冠军的获得者可以得到一个大力神杯的复制品作为纪念。
2014年世界杯夺冠的德国队球员亲吻大力神杯 图/国际在线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力神杯”可以永远使用下去。因为每届世界杯比赛后,冠军球队的名字将刻在奖杯底座上,而底座上预留的位置是有限的。这也就意味着,大力神杯是有寿命的。
按照预留位置数,大力神杯从1974年启用,将能用到2038年。至今已有德国(西德)、阿根廷、意大利、巴西、西班牙和法国6个国家捧起过它。
再过20年,杯座上将刻满冠军球队的名字。
2014世界杯决赛后德国队高举大力神杯庆祝胜利 图/国际在线
中国是热爱体育的国家,历届奥运会上的中国奖牌数可见一斑。但是足球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却可谓又爱又恨。
中国足球迷众多,虽然历届世界杯决赛中国队都无缘参加,但这种冷水并没浇灭中国人对足球运动的热情。数据显示,2018俄罗斯世界杯观众购票数中,中国球迷高居第九名!
可以想象,如果中国球队打进了决赛,中国人的热情该是多么澎湃!
虽然中国队未出线,中国球迷对足球的热情仍不低 图/视觉中国
这或许并非空想。因为,足球梦,本来就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国领导人曾憧憬未来:中国足球队要进世界杯,中国要举办世界杯比赛,中国有朝一日要冲击世界冠军!
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这意味着通向梦想之路已落实到了规划上,并且已经开始付诸努力。
但愿,中国的足球强国梦不会太遥远!
足球运动也需要从娃娃抓起 图/视觉中国
世界杯历史总射手榜排名
16球:克洛泽(德国),总射手王;
15球:罗纳尔多(巴西);
14球:盖德·穆勒(德国);
13球:方丹(法国);
12球:贝利(巴西);
11球:柯奇士(匈牙利)、克林斯曼(德国);
10球:拉托(波兰)、拉恩(德国)、莱因克尔(英格兰)、库比拉斯(秘鲁)、巴蒂斯图塔(阿根廷)、托马斯·穆勒(德国)。
2002年日韩世界杯巴西夺冠,罗纳尔多高举金杯与队友庆祝胜利 图/新华网
世界杯历史上的大比分记录
(注:单场净胜6球以上起算)
10-1 匈牙利-萨尔瓦多1982
9-0 匈牙利-韩国1954
9-0 南斯拉夫-扎伊尔1974
8-0瑞典-古巴1938
8-0 乌拉圭-玻利维亚1950
8-0 德国-沙特阿拉伯2002
6月17日小组赛中,德国的2018世界杯首战,竟负于墨西哥 图/新华网
7-0 葡萄牙-朝鲜2010
7-0 波兰-海地1974
7-0 乌拉圭-苏格兰1954
7-0 土耳其-韩国1954
7-1 巴西-瑞典1950
7-1 德国-巴西2014
7-1 意大利-美国1934
6-0 阿根廷-塞黑2006
6-0 苏联-匈牙利1986
6-0 阿根廷-秘鲁1978
6-0 西德-墨西哥1978
6-0乌拉圭-以色列1970
6-0 匈牙利-印度1938
赋予足球健康与快乐的本意,才是足球运动持续发展之道 图/视觉中国
中国足球要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