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融资修路南粤首开先河 还路于民打造全域畅行
金羊网记者 马汉青 程行欢
“要想富,先修路。”道理易懂,却又包含一个绕不开的难题:未“富”之前,修路的资金从何而来?
正是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为先声,凭借勇于饮“头啖汤”的气概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广东交通发展在40年改革开放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上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经济开始腾飞,交通运输需求激增。然而,主干线公路少,渡口多,“塞车”是家常便饭。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成为严重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当时全国公路实行计划经济投资体制,每年给广东的投资只有几百万元;而广东仅几个急待上马的交通项目,资金缺口就达30多亿元。
显然,巨额的交通基建投资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解决,必须另辟蹊径。
在此背景下,市场机制发育最早的广东,率先提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设想,试点多渠道筹资,开全国“以桥养桥、以路养路”之先河,为路桥投融资探出一条新路。1984年,国道107广深线东莞中堂大桥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个路桥收费站。广东公路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
广东的大胆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198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出台,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为全国公路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由此成为广东交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后续是一股股交通大变革、大建设的洪流。1991年广汕公路改造动工,形成激发各地交通建设积极性的“广汕公路模式”;1994年,全国第一条引进外资建设的高速公路“广深高速”试通车……“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多层次公路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到1994年广东已投入公路建设资金355.5亿元,是1978年之前近30年总投资的93倍,改写了广东公路建设滞后的历史。“路通财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广东“交通大会战”“县县通高速”等大手笔持续不断。到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338公里,领跑全国。同时,高铁、航空等建设齐头并进,越来越紧密的“交通圈”带来了越来越优质的“生活圈”。
有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GDP增加3元。珠三角成为通达全球的“世界工厂”,粤东西北交通区位条件明显改善,翻天覆地的交通变化,有力支撑了广东经济总量连续29年全国第一。
时移世易,广东公路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又率先从“走得了”转向“走得好”。收费公路快速发展,收费站过多过密,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行效率。于是,广东积极探索年票制、“统贷统还”等多种收费管理新模式,大力撤并收费站。截至今年年初,全省普通公路还在收费的公路项目仅余6个。
事实上,交通基建回归公共产品属性、实现“还路于民”,已日益成为广东公路建设改革新的出发点。2014年开始深圳率先回购多条高速公路,降低了出行物流成本。2017年1月,广东又在全省取消年票制,减少收费公路3155公里,每年通行可减负约60亿元……
如今,“八年铸龙港珠澳、一桥飞架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深中通道将建设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互联网+交通运输”正在广东深度融合……广东交通,已迈上为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夯实基础、畅通“经脉”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影像志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口述史
从洛溪大桥,到虎门大桥二桥
“广东的桥”闻名全国
“有车一族”或许很难想象,在江河纵横的珠三角,当年需要依靠大量的轮渡才能相互连通。如今,洛溪大桥、九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虎门大桥等如一条条玉带飘洒在南粤大地上,让天堑变通途。这些桥梁无论是桥型还是跨径,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精神,都是全国公认的,“广东的桥”由此闻名全国。
“这些重要的桥梁都是改革开放40年来建设的。”作为其中大部分桥梁建设的亲身参与者,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中文感慨万千:是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成就了“广东的桥”,也为广东桥梁建设者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大学读这个专业时,我都不太搞得清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如今却发现自己做的是跨世纪的伟业。”
1988年刚从长沙交通学院毕业,王中文就赶上了洛溪大桥的工程建设。这座桥的建成,取代了此前的大渡口,成为广州市区连接番禺的交通要道,也是跨越珠江出海口主航道的第一座特大型桥梁。从此,番禺迎来经济高速发展期,广州南拓步伐明显加快。
虎门大桥的建设,更是让王中文印象深刻。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高速公路特大型大跨度悬索桥,跨径居当时世界同类桥梁之首,可以说代表了上世纪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成就。
“虎门大桥施工可谓困难重重。”王中文回忆,1993年9月,有一个超级台风正面袭击珠江口,直接冲击虎门大桥建设项目部,加上赶上天文大潮,台风大浪冲破了堤岸,海水将项目工地机械设备、宿舍都冲毁。然而,恰是因经历了考验,后来虎门大桥的抗风设计和风洞实验,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准。
“此前有英国人、日本人曾断言中国人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建造此桥,广东的桥梁建设者以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精益求精的精神,突破了一个个难题,改变了世界桥梁建设的技术格局。”王中文告诉记者。目前,虎门桥每天车流量达到13万-18万辆,成为连通珠三角的大动脉。
如今,他忙碌的身影又频繁出现在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这些重大工程的工地上。广东的桥梁产业,还走出了国门,迈向了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王中文颇为自豪:“广东的桥,正推动‘中国桥梁标准’走向世界。”
(程行欢)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风云录
1981
广东省交通厅公路建设公司与澳门南广公司签订“关于贷款建设广珠公路四座大桥协议”,开创了利用外资建桥的先河
1984
东莞高埗大桥建成通车。这是全国第一座全镇农民集资建设、过桥收费还贷的桥梁,也是广东最早实行贷款、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
1985
省交通厅开征公路建设基金。旅客汽车客票中附加收取每人一公里一分钱,用于广东的公路建设。这是全国用政策性融资建设公路的第一项收费
1994
广东第一条引进外资建设的高速公路广深高速试通车
2012
广东撤消41个收费站,并取消109个收费项目
2013
广东开启并强力推进“交通大会战”。至“十二五”期末,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146亿元,新增通车里程2183公里,均创历史新高,通车总里程达7022公里,居全国第一。既定的10条“县县通高速”路段全部投入使用
2014
已收费19年的深圳梅观高速宣布告别收费历史。这是全国首条在运营期内因政府回购而取消收费的高速公路
2017
广东全面取消18个地市试行的年票制。同年7月起,广东停止审批新的普通公路收费项目,普通公路收费里程不再增加
资料参考:
《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
『贷款建桥、过桥收费』,六座渡口大桥初试啼声
纵横相交的高速公路,无数货柜车穿梭其间,将优质的“广东制造”快速输往全球……谁能想到,40年前,广东还是处处“行路难”,遍布的江河更如拦路虎?
沧桑巨变,发轫于今天看来并不起眼的广珠公路三洪奇、容奇、细滘、沙口和广深公路中堂、江南6座渡口大桥的建设上。
上世纪80年代初,从广州到珠海的路程至少需要六七个小时。当时的广珠公路,弯多路窄,还有4个河宽流急的渡口。为解决交通瓶颈问题,1980年,广东省领导找到澳门南广公司总经理柯正平,请他找港澳知名人士商量,动员他们出资建设广珠公路上的四座大桥。达成有关协议后,广东公路部门又贷款1亿港元建设广深公路上两座大桥。“贷款建桥、过桥收费”模式由这6座渡口大桥初试啼声,打破了当时的计划经济投资体制,揭开了全国公路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大幕。
这一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引发示范效应。东莞高埗镇为了解决群众渡河难的问题,创造性地实行了银行贷款和群众集资相结合的模式,在1984年建成最早采取过桥收费办法还贷的地方公路桥。这一年,新华社驻广东记者采写高埗大桥相关材料上报,获中央批示“是一个既集资又方便群众的好办法,请你们注意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此后,全国掀起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公路桥梁的热潮。
广深高速:第一条引进外资兴建的高速公路
时下,广东正大力打造“中国硅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这是一片沿着广深高速、穗莞深城际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擘画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走廊当中的“广深高速”,于1997年正式建成通车,日均车流量由最初7.11万车次增至2017年的55.06万车次,极大地促进了珠江口东岸的经济发展。
然而,这条路从筹建到建成曾历时十余载,克服重重困难。“十年磨一剑”,最终造就了“全国第一条引进外资兴建的高速公路”。
1979年,香港知名爱国人士胡应湘向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省长刘田夫建议,随着广东经济发展,没有高速公路就会面临新的制约,需尽早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广东领导的肯定,广深高速随之开始筹建。然而,随之而来的争议与难题颇多。有人说,珠江就是黄金水道,何需建高速;有人说,建高速公路须征用大量农田恐影响粮食生产……最困难的莫过于资金问题。钱从哪儿来?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闯出了一条新路——如此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首次全额利用外资,由政府与外商合作兴建。以这种创新模式建高速公路,广东在全国先行了一步。
1981年筹划签约,1987年首次破土动工,1994年广深段竣工试通车,1997年正式开通,广深高速见证了广东经济腾飞,至今仍是珠三角一条“黄金通道”。
斥资回购部分高速,广东率先谋划『还路于民』
2014年,已收费19年的深圳梅观高速宣布告别收费历史。深圳市政府花费约27亿元回购了这条原定收费期限至2027年的高速公路,实行免费通行。此后,深圳又斥巨资回购了盐排、盐坝高速等多条仍在运营期内的高速公路。主动“还路于民”的创举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其实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回归公共产品属性的一种必然。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曾推动路桥建设迅猛发展。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收费站这个“副产品”过多过密和管理不够到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了通行便利,也成了地域分割的屏障。
2011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30年前是改革创新的高速公路收费,现在变成了改革的重点。
广东再次率先迈开改革脚步,回购高速公路、规范路桥收贷期限、逐步撤销公路收费站……据统计,2012年,广东取消41个收费站,并取消109个收费项目。2017年1月,广东省取消了18个地市试行的车辆通行费年票制,同时取消165个公路项目收费,撤销58个普通公路收费站,由此减少收费公路3155公里。今年3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贯彻实施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将撤销普通公路收费站,实现全省除大型桥隧以外普通公路免费通行。
(程行欢 马汉青)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深改策
广东2020年建成“12312”交通圈
“路通财通”,老百姓的获得感实实在在——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通车时,广东揭西菜农林金喜算过一笔账:每天7000斤蔬菜销往广州,原来要跑4个多小时,家门口通上高速后可省1个半小时,往返的油费一下从八九百元降到五六百元,一月可省万元油钱。
这是广东交通迎来的又一重要时刻:2015年12月,揭西、陆河等广东最后8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市)迈进“高速”时代,全省67个县(市)30分钟内均可驶上高速公路,广东实现“县县通高速”,掀开了交通发展的新版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持续全方位大手笔推进交通建设。2013年,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被确定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场浩大的“交通大会战”在广袤的南粤大地铺开,“县县通高速”就是重要目标。2016年年初,广东又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其中,“补短板”方面启动18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交通建设等相关工程位列其中。
2017年,广东高速公路在全国率先突破8000公里,与陆路相邻省份均开通4条以上出省通道,高等级航道里程首次突破1千公里,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约10.9亿人、货运量约38.3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约19.7亿吨,公共交通服务指数达99.05。
改革全面深化的新征程上,南粤交通正构建起新格局。今后的广东交通建设,将从过去着力解决“走得了、运得出”的问题,转变为打造“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舒适、运得高效”的新利好。到2020年,广东将建成“12312”交通圈,即广州与珠三角各市1小时通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左右通达、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左右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实现12小时通达。
(马汉青 程行欢)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专家谈
大交通格局
从点到点连通 到区域间融合
“摸着石头过河”等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无论是探索过程的艰辛还是闯出一条新路的意义,在广东40年交通建设特别是路桥建设中,可以说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广东现在的交通基础设施算得上是相当好的了,表面上看交通基建的边际效应开始出现递减的趋势,但乡村振兴、粤东西北和珠三角的协调发展,都需要继续完善交通基建,打通经济流动的毛细血管,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经济增量。同时,我们以前对交通的理解大多是点到点的连通概念,现在则有了区域与区域融合的整体概念,这些都将塑造“大交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