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绿色发展广东先行一步 制度引领生态经济双赢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强 发表时间:2018-07-26 09:2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文/金羊网记者 陈强

乘坐广州有轨电车,一览花城旖旎风光。金羊网记者 周巍 摄

如今,广东人的微信朋友圈常被“广东蓝”刷屏,湛蓝天空、清新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就在本世纪头些年,老广曾“谈霾色变”。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平均霾日数75.2天,创59年来最多。

经过有效治理,2016年广东省平均灰霾日数降至29天,为1989年以来最少。去年,珠三角地区在国家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实现PM2.5浓度连续三年达标,成为全国三大重点防控区标杆。

天空看得见的变化,反映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志性改善。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人口、产业密集,空气实现标志性改善,相当不易。这得益于广东近年来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在经济上领跑全国的同时,就最先遭遇到了诸多环境问题。正因为如此,相较于其他省份,广东先思早虑,探索环境保护的脚步走在全国前列。40年来,广东一步步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理念与体制,努力走出了一条美丽与发展共赢的道路———1980年,省政府就批转省环境保护办公室 《关于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和增产节约运动之中。翌年,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排污超标准收费暂行规定》,探索采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

1985年,全省掀起“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大行动,通力协作植树造林,使荒山换了绿装,创造了造林绿化史上的奇迹。

1991年,广东获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为推动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树立了典范。

而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所面对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挑战也愈来愈大。对此,“九五”

计划期间,广东相继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逐步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和力度,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受破坏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使工业“三废”治理率显著提高。2004年,广东进一步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全新战略构想,强调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广东在狠抓落实行动的同时,尤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率先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环保规划立法的地区;率先在全国制定省级环境保护规划;国内首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严格控制区空间管制政策……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谆谆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这番话语重心长,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十八大以来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守护“绿水青山”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越来越多的美丽画卷在南粤大地上展开。

当前,广东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东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确保三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较大改善、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广东,以主动作为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前列。

广马跑者乐享“广州蓝”。 黄巍俊 摄

深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绿色转型

游船经过东莞麻涌马滘河,沿岸的水生美人蕉、荷花、蕉林等风光,让人仿佛置身画中。而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涌发臭、污水横流的荒废蕉林地。自2013年以来,麻涌按“治污促转型,拆旧求发展”的思路开展环境整治,打造湿地公园,环境大为改观。此前,这里多是电镀厂、漂染厂等污染企业,如今吸引了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入驻。

东莞麻涌的华丽转型背后,是广东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不懈行动。

相关数据显示,广东连续两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冶炼、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已从2000年的5.8:49.6:44.6,调整为2017年的4.2:43.0:52.8。

根据省统计局《广东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指标体系监测分析 》报告,十八大以来,广东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巩固扩大生态环境优势,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守护“绿水青山”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广东绿色发展指数从2012年的72.5%提高到2016年的87.4%,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广东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制度创新引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

规划》,广东正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力争织就一张最严密的制度之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使绿色广东“粤建粤美”。 (陈强)

广州海珠湖。林桂炎 摄

口述史

珠三角绿道建设领全国风气之先

时隔多年,忆起中国有关绿道的第一个官方文件《珠三角绿道网规划纲要》的出炉过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最初是“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这句话催生了绿道建设的想法。

那是2009年2月,广东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召开一次“区域绿地”工作专家座谈会,马向明是受邀专家之一。座谈会举行前一晚,他看到了一篇报纸社论《围观改变中国》。“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马向明想到:何不在绿地中修建慢行道,把公众引入绿地,让绿地在使用中得到关注、在关注中受到保护?

座谈会上,马向明说出了这一想法。“当时参会的住建厅副厅长蔡瀛听后表示,他曾在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美国有一种绿道,就是在绿地中修慢行道,绿道上可以徒步、跑步、骑自行车。”与会专家经过一番讨论,都觉得绿道建设是一个好思路。

“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金融危机后,需求拉动内需。省政研室与省住建厅正在一起研讨,想要找到一些办法,既能改善居住环境,又能拉动内需。”马向明说,修建绿道的想法一提出,就获得众人肯定。“有同行说增城已经在搞,在增江边荔枝林修游憩道,吸引自驾游一族。”

座谈会后没几天,省住建厅和省政研室组织去增城考察。“大家到那一看,觉得这就是中国版的绿道。”于是,2009年4月开始,就开始写报告,8月向时任省委书记汪洋汇报。之后不久,省住建厅领到任务———细化绿道计划。“一开始的想法是在珠三角内圈层的湾区里建,计划布网600多公里。后来,被列入省计划,扩充到‘珠三角绿道网计划’,6条线全长约1690公里。”马向明记得,当时他带领省规划院的团队花了三个多月,加班加点起草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纲要》。绿道网建设很快推进。2011年年底,珠三角绿道网省立绿道2372公里慢行径全线贯通,超额完成规划提出的1690公里的要求,18个城际交界面省立绿道互联互通,还累计建成338个驿站。

珠三角的绿道建设带动了国内绿道建设潮。2010年开始,国内主要发达城市纷纷开启了各具特色的绿道规划与建设。 (陈强)

风云录

五年造林五千多万亩,获评“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

上世纪80年代初,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广东,却处处荒山秃岭。1985年全省仅余6900万亩森林,荒山却达5800万亩,超过了全省山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水土流失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且以每年140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

改革开放正酣,一边是经济的振翅腾飞,另一边却是生态的急剧恶化,怎么办?广东再次先行一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提出,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搞好造林绿化。1985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号令,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此后五年,全省投入13亿元资金,造林5080万亩,封山育林1050万亩,95%的宜林山地种上了树,创造了造林绿化史上的一个传奇。199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

时隔二三十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全省2012年开始谋划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并于次年正式启动,提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截至2017年年底,广东森林公园达1373个,湿地公园达203个,国家森林城市达7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08%,走在全国的前列。 (陈强)

中山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

中山翠亨新区的翠湖公园自去年开放以来就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这个公园所在的位置,原是一个深70多米的废弃采石坑,经环境整治“洗礼”后华丽蜕变为如今的美丽公园。与此同时,公园两侧正规划建设科技金融新城项目,翠湖公园也是该项目的城市生态配套综合性休闲活动区。

“先做生态环境,再做产业”,这是翠亨新区正在走的特色建设之路。新区不先搞基建而选择先建公园,就是为了给新区居民创造一个“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

翠湖公园是中山市长期以来重视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就以涵养水源、造林绿化、净化空气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1998年,中山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1年,中山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如今,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已成为中山的一块金字招牌。(林翎周湘红高明国)

率先实施货币化生态补偿政策,守护“美丽大鹏”

作为深圳市唯一不考核 GDP的区,大鹏新区2017年空气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56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7,接近国际一流生态城市标准,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绿肺”

和“后花园”。而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鹏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货币化“生态补偿”政策。

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大鹏半岛原农村集体土地和山林限制开发,导致村集体经济欠发达,村民们未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应有红利。“不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百姓吃亏”,本着这一理念,2007年起,深圳针对大鹏半岛四类原村民实施货币化生态补偿,相关先行先试的探索和实践领先全国。据统计,截至2016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达13.5亿元,直接受惠的大鹏半岛原村民共16652人。

补偿金拿了,会不会有人还偷偷种果树?补偿原村民的前提是必须恪守规定,不再干扰和破坏生态控制线内的自然环境。为此,大鹏新区制定了考核裁量标准,明确受补助人员需要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不允许毁林、违法抢建抢种等。对考核不合格的,停发或扣减相关责任人的生态补偿。2011年至2015年,586名原村民就因未履行好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被相应扣减或停发了生态补偿金。

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大鹏辖区原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2万元,涌现出的各类环保志愿者队伍就达112支,形成了全员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大鹏新区生态环境持续有效优化。 (宋毅)

专家谈

呵护蓝天碧水呼唤全民行动

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来,珠三角地区大气环境改善明显。珠三角“区域经济在增长、大气环境在改善”,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改善环境的一个成功范例。大气环境的改善,与广东省、珠三角各市重视开展环境气象科学研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环境准入要求、实施重污染企业和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环保搬迁与提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等有关,是多方面协同治理的成果。根据地区污染源分布和环境气象特点,科学制定和实施污染控制规划、精准治理是关键。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公众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广东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不过距离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差距,所以绝不可掉以轻心,而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当然,这需要全民行动,只有政府、企业、公众以及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合力攻坚,才能共同守护好绿地、碧水、蓝天。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范绍佳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林兆均

胡 军

统 筹:陆德洁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绿色发展广东先行一步 制度引领生态经济双赢

金羊网  作者:陈强  2018-07-26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文/金羊网记者 陈强

乘坐广州有轨电车,一览花城旖旎风光。金羊网记者 周巍 摄

如今,广东人的微信朋友圈常被“广东蓝”刷屏,湛蓝天空、清新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就在本世纪头些年,老广曾“谈霾色变”。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平均霾日数75.2天,创59年来最多。

经过有效治理,2016年广东省平均灰霾日数降至29天,为1989年以来最少。去年,珠三角地区在国家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实现PM2.5浓度连续三年达标,成为全国三大重点防控区标杆。

天空看得见的变化,反映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志性改善。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人口、产业密集,空气实现标志性改善,相当不易。这得益于广东近年来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在经济上领跑全国的同时,就最先遭遇到了诸多环境问题。正因为如此,相较于其他省份,广东先思早虑,探索环境保护的脚步走在全国前列。40年来,广东一步步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理念与体制,努力走出了一条美丽与发展共赢的道路———1980年,省政府就批转省环境保护办公室 《关于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和增产节约运动之中。翌年,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排污超标准收费暂行规定》,探索采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

1985年,全省掀起“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大行动,通力协作植树造林,使荒山换了绿装,创造了造林绿化史上的奇迹。

1991年,广东获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为推动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树立了典范。

而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广东所面对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挑战也愈来愈大。对此,“九五”

计划期间,广东相继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逐步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和力度,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受破坏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使工业“三废”治理率显著提高。2004年,广东进一步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全新战略构想,强调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广东在狠抓落实行动的同时,尤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率先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环保规划立法的地区;率先在全国制定省级环境保护规划;国内首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严格控制区空间管制政策……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谆谆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这番话语重心长,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十八大以来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守护“绿水青山”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越来越多的美丽画卷在南粤大地上展开。

当前,广东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东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确保三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较大改善、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广东,以主动作为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前列。

广马跑者乐享“广州蓝”。 黄巍俊 摄

深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绿色转型

游船经过东莞麻涌马滘河,沿岸的水生美人蕉、荷花、蕉林等风光,让人仿佛置身画中。而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涌发臭、污水横流的荒废蕉林地。自2013年以来,麻涌按“治污促转型,拆旧求发展”的思路开展环境整治,打造湿地公园,环境大为改观。此前,这里多是电镀厂、漂染厂等污染企业,如今吸引了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入驻。

东莞麻涌的华丽转型背后,是广东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不懈行动。

相关数据显示,广东连续两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冶炼、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已从2000年的5.8:49.6:44.6,调整为2017年的4.2:43.0:52.8。

根据省统计局《广东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指标体系监测分析 》报告,十八大以来,广东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巩固扩大生态环境优势,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守护“绿水青山”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广东绿色发展指数从2012年的72.5%提高到2016年的87.4%,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广东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制度创新引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

规划》,广东正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力争织就一张最严密的制度之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使绿色广东“粤建粤美”。 (陈强)

广州海珠湖。林桂炎 摄

口述史

珠三角绿道建设领全国风气之先

时隔多年,忆起中国有关绿道的第一个官方文件《珠三角绿道网规划纲要》的出炉过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最初是“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这句话催生了绿道建设的想法。

那是2009年2月,广东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召开一次“区域绿地”工作专家座谈会,马向明是受邀专家之一。座谈会举行前一晚,他看到了一篇报纸社论《围观改变中国》。“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马向明想到:何不在绿地中修建慢行道,把公众引入绿地,让绿地在使用中得到关注、在关注中受到保护?

座谈会上,马向明说出了这一想法。“当时参会的住建厅副厅长蔡瀛听后表示,他曾在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美国有一种绿道,就是在绿地中修慢行道,绿道上可以徒步、跑步、骑自行车。”与会专家经过一番讨论,都觉得绿道建设是一个好思路。

“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金融危机后,需求拉动内需。省政研室与省住建厅正在一起研讨,想要找到一些办法,既能改善居住环境,又能拉动内需。”马向明说,修建绿道的想法一提出,就获得众人肯定。“有同行说增城已经在搞,在增江边荔枝林修游憩道,吸引自驾游一族。”

座谈会后没几天,省住建厅和省政研室组织去增城考察。“大家到那一看,觉得这就是中国版的绿道。”于是,2009年4月开始,就开始写报告,8月向时任省委书记汪洋汇报。之后不久,省住建厅领到任务———细化绿道计划。“一开始的想法是在珠三角内圈层的湾区里建,计划布网600多公里。后来,被列入省计划,扩充到‘珠三角绿道网计划’,6条线全长约1690公里。”马向明记得,当时他带领省规划院的团队花了三个多月,加班加点起草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纲要》。绿道网建设很快推进。2011年年底,珠三角绿道网省立绿道2372公里慢行径全线贯通,超额完成规划提出的1690公里的要求,18个城际交界面省立绿道互联互通,还累计建成338个驿站。

珠三角的绿道建设带动了国内绿道建设潮。2010年开始,国内主要发达城市纷纷开启了各具特色的绿道规划与建设。 (陈强)

风云录

五年造林五千多万亩,获评“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

上世纪80年代初,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广东,却处处荒山秃岭。1985年全省仅余6900万亩森林,荒山却达5800万亩,超过了全省山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水土流失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且以每年140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展。

改革开放正酣,一边是经济的振翅腾飞,另一边却是生态的急剧恶化,怎么办?广东再次先行一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提出,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搞好造林绿化。1985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号令,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此后五年,全省投入13亿元资金,造林5080万亩,封山育林1050万亩,95%的宜林山地种上了树,创造了造林绿化史上的一个传奇。199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

时隔二三十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全省2012年开始谋划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并于次年正式启动,提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截至2017年年底,广东森林公园达1373个,湿地公园达203个,国家森林城市达7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08%,走在全国的前列。 (陈强)

中山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

中山翠亨新区的翠湖公园自去年开放以来就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这个公园所在的位置,原是一个深70多米的废弃采石坑,经环境整治“洗礼”后华丽蜕变为如今的美丽公园。与此同时,公园两侧正规划建设科技金融新城项目,翠湖公园也是该项目的城市生态配套综合性休闲活动区。

“先做生态环境,再做产业”,这是翠亨新区正在走的特色建设之路。新区不先搞基建而选择先建公园,就是为了给新区居民创造一个“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

翠湖公园是中山市长期以来重视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就以涵养水源、造林绿化、净化空气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1998年,中山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1年,中山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如今,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已成为中山的一块金字招牌。(林翎周湘红高明国)

率先实施货币化生态补偿政策,守护“美丽大鹏”

作为深圳市唯一不考核 GDP的区,大鹏新区2017年空气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56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7,接近国际一流生态城市标准,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绿肺”

和“后花园”。而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鹏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货币化“生态补偿”政策。

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大鹏半岛原农村集体土地和山林限制开发,导致村集体经济欠发达,村民们未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应有红利。“不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百姓吃亏”,本着这一理念,2007年起,深圳针对大鹏半岛四类原村民实施货币化生态补偿,相关先行先试的探索和实践领先全国。据统计,截至2016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达13.5亿元,直接受惠的大鹏半岛原村民共16652人。

补偿金拿了,会不会有人还偷偷种果树?补偿原村民的前提是必须恪守规定,不再干扰和破坏生态控制线内的自然环境。为此,大鹏新区制定了考核裁量标准,明确受补助人员需要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不允许毁林、违法抢建抢种等。对考核不合格的,停发或扣减相关责任人的生态补偿。2011年至2015年,586名原村民就因未履行好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被相应扣减或停发了生态补偿金。

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大鹏辖区原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2万元,涌现出的各类环保志愿者队伍就达112支,形成了全员共建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大鹏新区生态环境持续有效优化。 (宋毅)

专家谈

呵护蓝天碧水呼唤全民行动

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来,珠三角地区大气环境改善明显。珠三角“区域经济在增长、大气环境在改善”,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改善环境的一个成功范例。大气环境的改善,与广东省、珠三角各市重视开展环境气象科学研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环境准入要求、实施重污染企业和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环保搬迁与提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等有关,是多方面协同治理的成果。根据地区污染源分布和环境气象特点,科学制定和实施污染控制规划、精准治理是关键。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公众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广东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不过距离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差距,所以绝不可掉以轻心,而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当然,这需要全民行动,只有政府、企业、公众以及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合力攻坚,才能共同守护好绿地、碧水、蓝天。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范绍佳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林兆均

胡 军

统 筹:陆德洁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