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昔日唯一“南大门” 蝶变口岸经济带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8-13 09:43

如今的罗湖口岸日均通关逾20万人次 记者 王磊 摄

【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标志地特别报道】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  帆

统  筹:赵  鹏

设  计:范英兰

深圳罗湖口岸被誉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半个多世纪来见证对外开放扩大、粤港互联互通

记者 林园 宋毅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的罗湖口岸,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1950年7月1日,经中央批准,罗湖口岸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口岸联检大楼于1984年1月开始动工兴建,1985年6月14日竣工启用。目前,罗湖口岸出入境验证通道共187条,每天运行17.5小时,日通关能力达40万人次,2017年日均旅客流量约22.4万人次,是我国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陆路口岸之一。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仅一河之隔,由一座双层人行桥和一座铁路桥相连,对于联通香港与内地、促进粤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罗湖口岸蝶变在即,与文锦渡、莲塘口岸相串联,在85万平方米土地上布局的“口岸经济带”蓝图正日益清晰。

威水史

深圳罗湖口岸

深圳最早口岸 全国率先联检

罗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6年,由詹天佑督建的罗湖铁路桥开始兴建,取代原先的木板桥,香港与内地交往加快。彼时,作为内地通往香港的唯一铁路大动脉,罗湖桥是中国对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把标尺。1950年7月1日,经中央批准,罗湖口岸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罗湖桥成为新中国唯一的“南大门”,不仅见证了深圳河两岸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与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

罗湖口岸也是我国最早实行联检的口岸。口岸新联检大楼于1984年1月开始动工兴建,1986年6月14日竣工启用。大楼占地面积18107平方米,主楼高12层(含地下一层),南、北附楼各3层,总建筑面积共70623平方米。楼内地下B层和一层为入境(北行)查验场地,建筑面积18107平方米;二层和三层为出境(南行)查验场地,建筑面积17558平方米。当时的联检大楼就建设有配套的停车场,这也是所有口岸中,最先有配套设施的。2002年罗湖口岸经过大规模改造后,设计通关能力由上世纪80年代每天20万人次,提高到每天40万人次。

2004年,深圳地铁罗湖站开通,与罗湖口岸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更为成熟发达的交通网络。此外,口岸开放时间多次延长,目前每天早晨6:30开闸,晚上12:00关闸,运行17.5小时。罗湖口岸的发展完善实实在在地服务了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居民,促进了两地的互通有无、共同前行。

200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之际,罗湖口岸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之一。

新征程

A 全国首创自助通关,日均客流超20万人次

“通关速度(加快)、查验时间(缩短)、硬件升级……”谈起罗湖口岸这些年的变化,深圳市政府口岸办公室陆路三处副处长季翔可以马上罗列出多个。曾经,罗湖口岸排队等候过关的人流“蜿蜒盘旋”,一直从楼内排到了外面露天广场,广场上都是黑压压的人,通关所耗时长可想而知。

2005年,罗湖口岸在全国率先启用旅客自助查验系统。在季翔看来,这一变化是“革命性的”。据了解,该系统由我国自主研发,当时其他国家还没有这种通关形式。旅客只需在自助查验通道前刷卡、按指纹,经电子系统核对无误后,便可顺利出入境。一开始,旅客自助查验系统的主要对象为港澳旅客,随后扩展至所有出入境旅客。

近年来,深圳边检部门不断对自助通道进行软硬件的升级改造,不断提高自助通道的通关效率。平均通关时间也从原来的平均每人10秒缩短到5秒左右。

季翔介绍,上世纪90年代之前,罗湖口岸每日出入境客流量不超过10万人次。随着福田口岸和深圳湾口岸的开通,罗湖口岸的客流量有所下降,但如今日均客流量也有23万人次。目前,罗湖口岸共有187条出入境通道,其中自助通道80条,并且还会继续增加。

B 布局“口岸经济带”,打造复合功能片区

随着通关日益便利,深港两地居民交流日渐频繁,两地间的经济联系愈发密切。罗湖口岸管理处副主任陈永福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口岸通行的人中,多是港人带货到内地,除了日用品,还有一些港人自家用过的二手电器,带到内地送给亲友。而今,不少港人则习惯到内地买东西,罗湖口岸也与深圳东门、万象城等地,构成了罗湖区的“黄金三角经济带”。

新时期,身为“南大门”的罗湖口岸也正蝶变升级。今年8月6日,《罗湖区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将研究推进罗湖口岸重建、侨社汽车站片区更新,改造升级深圳火车站,结合罗湖口岸改造,构建高端商务、时尚消费、休闲娱乐、旅游生活等功能叠加的复合型功能片区。

同时,罗湖区莲塘口岸正在建设中,计划年底开通。届时,罗湖区将拥有罗湖、文锦渡、莲塘三个陆路口岸。据测算,三个口岸的总日均人流量将达到27万到30万人次。罗湖区还计划将这三个口岸连接起来,打造近85万平方米的“口岸经济带”。

亲历者

罗湖口岸管理处副主任陈永福:

昔日过关似春运 如今数秒可通关

陈永福1992年到罗湖口岸工作。当时的罗湖口岸过关的景象,陈永福形容“像春运一样”。他介绍,因为当时很多人要经由香港出国,所以经常有一家多口人,坐长途大巴从外地到罗湖口岸通关赴港。“大巴通常是半夜就到的,为了等第二天排队过关,也为了省钱,很多人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在口岸广场上过夜。多的时候,广场上过夜的人达到上百人。”陈永福说。

随着口岸周边交通的完善,在罗湖口岸广场过夜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天上飞的,水里游,陆地交通体系都有,包括地铁、公交、火车和长途巴士。”有人如此形容口岸周边的交通体系。而随着通关时间的缩短,通关旅客排长龙的现象也越来越少。自助通关系统的不断升级,更使通关时间缩短至数秒。陈永福介绍,改革开放后,深港两地交流越来越紧密,罗湖口岸也对标香港,经常到港方检查站学习经验。“我们向港方学习旅客秩序管理。以前管理没有那么规范,现在我们十分注重文明用语和指挥。如今口岸的整洁度和环境舒适度都有了很大提升。”

陈永福也目睹了这些年来往罗湖口岸的人员的变化。他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港人在小长假组团来内地旅游,目的地多为珠三角地区。同时,也有一些深圳的年轻人周末到香港爬山。

编辑:海辉
数字报

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昔日唯一“南大门” 蝶变口岸经济带

金羊网  作者:  2018-08-13

如今的罗湖口岸日均通关逾20万人次 记者 王磊 摄

【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标志地特别报道】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  帆

统  筹:赵  鹏

设  计:范英兰

深圳罗湖口岸被誉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半个多世纪来见证对外开放扩大、粤港互联互通

记者 林园 宋毅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的罗湖口岸,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1950年7月1日,经中央批准,罗湖口岸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口岸联检大楼于1984年1月开始动工兴建,1985年6月14日竣工启用。目前,罗湖口岸出入境验证通道共187条,每天运行17.5小时,日通关能力达40万人次,2017年日均旅客流量约22.4万人次,是我国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陆路口岸之一。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仅一河之隔,由一座双层人行桥和一座铁路桥相连,对于联通香港与内地、促进粤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罗湖口岸蝶变在即,与文锦渡、莲塘口岸相串联,在85万平方米土地上布局的“口岸经济带”蓝图正日益清晰。

威水史

深圳罗湖口岸

深圳最早口岸 全国率先联检

罗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6年,由詹天佑督建的罗湖铁路桥开始兴建,取代原先的木板桥,香港与内地交往加快。彼时,作为内地通往香港的唯一铁路大动脉,罗湖桥是中国对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把标尺。1950年7月1日,经中央批准,罗湖口岸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罗湖桥成为新中国唯一的“南大门”,不仅见证了深圳河两岸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与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

罗湖口岸也是我国最早实行联检的口岸。口岸新联检大楼于1984年1月开始动工兴建,1986年6月14日竣工启用。大楼占地面积18107平方米,主楼高12层(含地下一层),南、北附楼各3层,总建筑面积共70623平方米。楼内地下B层和一层为入境(北行)查验场地,建筑面积18107平方米;二层和三层为出境(南行)查验场地,建筑面积17558平方米。当时的联检大楼就建设有配套的停车场,这也是所有口岸中,最先有配套设施的。2002年罗湖口岸经过大规模改造后,设计通关能力由上世纪80年代每天20万人次,提高到每天40万人次。

2004年,深圳地铁罗湖站开通,与罗湖口岸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更为成熟发达的交通网络。此外,口岸开放时间多次延长,目前每天早晨6:30开闸,晚上12:00关闸,运行17.5小时。罗湖口岸的发展完善实实在在地服务了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居民,促进了两地的互通有无、共同前行。

200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之际,罗湖口岸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之一。

新征程

A 全国首创自助通关,日均客流超20万人次

“通关速度(加快)、查验时间(缩短)、硬件升级……”谈起罗湖口岸这些年的变化,深圳市政府口岸办公室陆路三处副处长季翔可以马上罗列出多个。曾经,罗湖口岸排队等候过关的人流“蜿蜒盘旋”,一直从楼内排到了外面露天广场,广场上都是黑压压的人,通关所耗时长可想而知。

2005年,罗湖口岸在全国率先启用旅客自助查验系统。在季翔看来,这一变化是“革命性的”。据了解,该系统由我国自主研发,当时其他国家还没有这种通关形式。旅客只需在自助查验通道前刷卡、按指纹,经电子系统核对无误后,便可顺利出入境。一开始,旅客自助查验系统的主要对象为港澳旅客,随后扩展至所有出入境旅客。

近年来,深圳边检部门不断对自助通道进行软硬件的升级改造,不断提高自助通道的通关效率。平均通关时间也从原来的平均每人10秒缩短到5秒左右。

季翔介绍,上世纪90年代之前,罗湖口岸每日出入境客流量不超过10万人次。随着福田口岸和深圳湾口岸的开通,罗湖口岸的客流量有所下降,但如今日均客流量也有23万人次。目前,罗湖口岸共有187条出入境通道,其中自助通道80条,并且还会继续增加。

B 布局“口岸经济带”,打造复合功能片区

随着通关日益便利,深港两地居民交流日渐频繁,两地间的经济联系愈发密切。罗湖口岸管理处副主任陈永福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口岸通行的人中,多是港人带货到内地,除了日用品,还有一些港人自家用过的二手电器,带到内地送给亲友。而今,不少港人则习惯到内地买东西,罗湖口岸也与深圳东门、万象城等地,构成了罗湖区的“黄金三角经济带”。

新时期,身为“南大门”的罗湖口岸也正蝶变升级。今年8月6日,《罗湖区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将研究推进罗湖口岸重建、侨社汽车站片区更新,改造升级深圳火车站,结合罗湖口岸改造,构建高端商务、时尚消费、休闲娱乐、旅游生活等功能叠加的复合型功能片区。

同时,罗湖区莲塘口岸正在建设中,计划年底开通。届时,罗湖区将拥有罗湖、文锦渡、莲塘三个陆路口岸。据测算,三个口岸的总日均人流量将达到27万到30万人次。罗湖区还计划将这三个口岸连接起来,打造近85万平方米的“口岸经济带”。

亲历者

罗湖口岸管理处副主任陈永福:

昔日过关似春运 如今数秒可通关

陈永福1992年到罗湖口岸工作。当时的罗湖口岸过关的景象,陈永福形容“像春运一样”。他介绍,因为当时很多人要经由香港出国,所以经常有一家多口人,坐长途大巴从外地到罗湖口岸通关赴港。“大巴通常是半夜就到的,为了等第二天排队过关,也为了省钱,很多人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在口岸广场上过夜。多的时候,广场上过夜的人达到上百人。”陈永福说。

随着口岸周边交通的完善,在罗湖口岸广场过夜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天上飞的,水里游,陆地交通体系都有,包括地铁、公交、火车和长途巴士。”有人如此形容口岸周边的交通体系。而随着通关时间的缩短,通关旅客排长龙的现象也越来越少。自助通关系统的不断升级,更使通关时间缩短至数秒。陈永福介绍,改革开放后,深港两地交流越来越紧密,罗湖口岸也对标香港,经常到港方检查站学习经验。“我们向港方学习旅客秩序管理。以前管理没有那么规范,现在我们十分注重文明用语和指挥。如今口岸的整洁度和环境舒适度都有了很大提升。”

陈永福也目睹了这些年来往罗湖口岸的人员的变化。他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港人在小长假组团来内地旅游,目的地多为珠三角地区。同时,也有一些深圳的年轻人周末到香港爬山。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