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携新书《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谈创作:文学艺术最核心之处是“人”
记者 邓勃 摄
金羊网讯 记者付怡、梁栩豪,实习生沈泳楠报道:12日,著名作家余华携全新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来到南国书香节。以新书书名为契机,他谈到自己对人的理解,并对年轻人的阅读和写作提出建议。
“这本书写我和文学的关系”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余华近年来在各地的演讲稿和发表的文章的结集。新书共收录23篇文章,均由余华本人亲自挑选,话题宽泛,但都围绕他的文学创作经历展开,如《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等。余华表示:“简单来说,这本书就写我和文学的关系。”
为什么取名“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分享了一段经历。2010年,他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参观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其中有一处“国际义人区”,纪念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其中有一名波兰农民令余华深受触动。这个农民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人们问这名农民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农民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余华说,这体现了人性的力量。从文学的角度看,展示“什么是人”既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我们读文学作品时可以读到社会、风景、情感等很多东西,但能否读到人?我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是人。”
怎么去理解人?余华认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以作家的角度出发,无论经历过什么,都不能以阴暗的心态去写人,即使是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不阴暗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人。”
“一定要趁着年轻多读书”
忙碌的生活节奏把人们的阅读时间压缩得越来越短,很多人不再阅读经典,只在手机上进行简单浅显的碎片式阅读。长久下去,这是否会降低国民的阅读素养?余华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且不只在中国,其他国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余华说:“我儿子近来告诉我,过了三十岁就很难静下心读些东西。我说,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多读书。”他建议年轻人多读经典,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而对于年纪更小的儿童来说,读适合他们的作品才是正确的。
谈到年轻人的写作,余华希望即使身为作者,也要花更多时间去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多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不要急于定型,写多了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