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岭南文化》纪录片第二集“光影碉楼” 带您解锁碉楼活化密码
>>>岭南声音
羊城晚报:像碉楼这样特殊的建筑成片地呈现在开平,外人看起来既中西合璧,又带点现实魔幻色彩,你觉得生活在这样跨越时空的建筑群里,对于当地人会带来怎样的心理、民俗、文化上的影响?
梁少锋: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羊城晚报:开平碉楼里除了建筑艺术上的价值,对人文的影响有哪些?
张国雄:保护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侨产生很大影响。碉楼其实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凝聚乡愁的一个载体。海外华侨说碉楼申遗凝聚侨心,凝聚的就是他们对家乡的一种认同和热爱。
羊城晚报:现在老建筑的“活化”是一个很火的概念,在世界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你如何理解活化与保育?
谭金花:所谓活化,是功能不在、生命完结的东西,我们再赋予它新的生命,才能用“活化”这个词。但碉楼的生命并未完结。
村中的建筑,是村民及其先辈通过多年辛劳赚钱所建。我们在修复过程中,特别注重村落及住宅的建造传统、风土信仰、生活方式等。我们保护的,不仅是村中独栋华丽的建筑,而是反映当地生活的整个村落的历史和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村人的生活方式,力图保存地方精神。文化遗产的保育不是凝固历史,拒绝改变。
>>>碉楼密码
■1833
现存的开平碉楼,从最繁盛时的3000多座,到如今是有数可查的1833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不仅作为一栋建筑出现,而是作为一种特殊建筑群以及村落生活而存在。
■碉楼三类
按功能不同,碉楼可分为三种大类:
居楼
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它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结合了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造型多样,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铭石楼、瑞石楼就是其代表。
众楼
众楼由全村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装饰少而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更楼
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南楼是更楼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