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番塔、烧禾楼…… 这些中秋习俗仍有市民在坚守
■番塔用砖瓦搭成,现在广州越来越少见了。受访者供图
■在番禺区南村镇樟边村,村民正在为今年中秋夜烧番塔做准备。 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摄
广州市内一些民俗正在淡化,专家呼吁更好地活化传统
烧番塔、烧禾楼、玩灯笼……这些中秋民俗你听说过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广州有着独特的中秋民俗文化,如拜月光、竖中秋、烧番塔、烧禾楼、吃田螺、吃芋头等。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时代变迁,不少民间习俗逐渐变化甚至消失,但在广州一些地方,市民仍坚守着烧番塔等独特民俗,而专家则呼吁更好地活化传统。
■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番禺区
目前仍有3个村中秋节会烧番塔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樟边村至今保留着一种中秋习俗——烧番塔。堆番塔、烧番塔是珠三角地区的一种民间风俗,一年中只在中秋节烧,番塔的火苗烧得越高越亮越壮观,寓意丰收兴旺。
9月21日,新快报记者走访樟边村,看到小塘坊几名热心村民来到每年烧番塔的广场上,为中秋节的特别节目做最后的准备。“这座番塔是去年堆的,有5.6米高,今年我们只需要再垒上瓦片就行了。”村民方锦铭告诉记者。
新快报记者见到,番塔由火砖和瓦片叠砌而成,外形如塔,留有门口,塔身周围留足空隙透光透气。方锦铭说,他小时候,番塔是用烂砖头、烂瓦片堆成的,在中秋节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堆番塔,塔比较胖,最多只有两米多高。而现在的番塔更瘦更高,烧起来也更有气势。
“中秋节晚上8点半,大家吃完饭都聚集到广场,就开始烧番塔,用禾秆来烧,拿长竹竿把火撩旺,火越来越旺,火从塔身的空隙冲出,十分壮观。还要不断往火里撒上粗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这时候广场上放烟火、烧爆竹,年轻人轮流烧番塔,全村人都出来看烧番塔,很热闹。”方锦铭介绍。
年长一些的村民方叶津则称,他记得以前烧番塔前会吹响一个比手掌还大的海螺,整个自然村的人都听得到,一听到海螺声就知道要开始烧番塔了,村民都出来看,这是一年中除了春节、端午、清明之外最热闹的时候了。
不过,如今堆番塔的砖和瓦越来越难找,在广州,保留这个节目的村子也越来越少。“以前番禺很多农村都会烧番塔,樟边村11个自然村各自烧番塔,现在只剩下我们一个自然村还维持这个习俗,不知可以维持多久。随着村里开发,很多地方都用来出租做厂房,很难有一个大的空地用来烧番塔呢。”方叶津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番禺区,除了南村镇樟边村,还有新造镇崇德村、大龙街茶东村会在中秋节烧番塔。
与番禺区烧番塔相似的,还有花都区的烧禾楼活动。中秋之夜,花都区炭步镇的藏书院村举行“烧禾楼”,这种传统风俗已延续了上千年。
荔湾区
竖中秋已淡化 小孩仍会玩灯笼
在旧时的广州西关,中秋之夜,每家每户将灯笼系在竹竿上,安置在屋顶或大树上,俗称“竖中秋”或“树中秋”。
家住荔湾区逢源街的陈伯介绍说,“竖中秋”习俗起源于明朝,传说朱元璋为了攻入南京,找人在中秋之夜拿木棍竖起灯笼,以明灯作为大家齐心协力的信号,后来演化成民间一种中秋习俗。有歌仔唱:“八月十五竖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楼上吹嘀嗒,有人楼下皱眉头。”
陈伯回忆说,在20世纪50年代,西关人家还会将灯笼竖在家中天井或阳台上,一家人围着灯笼,等着月上中天,就举行拜月仪式,然后吃月饼、赏月,树起的灯笼烛光闪烁,如繁星点点。
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市民住进了高楼,竖灯笼的习俗越来越淡。虽然不再竖灯笼,但玩灯笼还是小朋友们的中秋节必备节目。
陈伯说,今年他给孙子买了灯笼,有灯光还带音乐,与他小时候的灯笼差别很大。“我们小时候会做果皮灯,有萝卜灯、碌柚灯,就是将白萝卜或柚子挖空,在里面点上蜡烛,小朋友提着灯玩,而如今‘00后’玩的灯笼更高级、也更安全了”。
视点
推陈出新才是最好的传承
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梁凤莲表示,随着时代变迁,民俗会有所变化。对于某些中秋民俗的消失,我们应该立足于怎样推陈出新、活化传统,才能更好地保存对传统的敬畏和热爱。“因为人的习惯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带有仪式感的风俗,是随着时代进展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传承中秋习俗,我们不必拘泥于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才是传承。”梁凤莲说。
“抽取有生命力的部分,配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认同,这种活化才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照搬传统。”梁凤莲说,她留意到,在中秋节前夕,二沙岛推出一个文创活动“明月几时有 大家共留意”,用电光的效果让所有参与市民可以在那里留影,这就是一种提升,用新模式延续市民对中秋节的情感。
“现在街区的生态变化了,邻居之间的纽带变化了,因此竖灯笼、煲蜡烛等形式不能重现了。我们应该将中秋节当成维系家庭情感、社会情感、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最好纽带。”梁凤莲说,可以通过动漫、图文形式将“竖中秋”等习俗介绍给现在的孩子,这就是非常温馨的传承。
知多D
那些离我们远去的 中秋民俗
●拜月光
过去,老广在中秋节少不了“拜月光”,在广州一些地区,至今保留这一习俗。“八仙桌上摆放月饼、柚子、田螺、柿子、香蕉、杨桃、芋头等贡品,一般是妈妈主持拜仪式,小孩子最开心的是等拜完月光之后就可以吃上一堆好吃的东西。”家住天河区的吴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拜月光体现了老广家庭对中秋节的重视,以及祈求阖家幸福安康的美好心愿。
●唱民歌
唱民歌是广州水上人家的一种中秋习俗。在20世纪50年代,每逢中秋,在荔湾沙面就会举行咸水歌游唱晚会。在北秀湖、五层楼、越秀山和珠江河面,有的人乘着花船在船上相对高唱,有的人开设擂台与游客对答山歌。在河南尾的珠江水面上,几百只小艇、舢板在月色和灯光中连成一片,传出宛转悠扬的歌声。这些歌会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中秋晚会,随着人们娱乐方式多样化,这种中秋习俗已经不再重现。
●吃猪仔饼
广州中秋的饮食习俗有吃芋头、田螺、菱角、柚子、猪仔饼等。芋头、柚子是应节食物,用来祭拜祖先、拜月光,而且还讲究好意头。番禺村民方锦铭介绍,番禺人过中秋节一定要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而中秋节吃菱角寓意孩子长得聪明伶俐,对着月光吃田螺则可以明目。
此外,中秋节里小孩子会吃“猪仔饼”(又称“猪笼饼”),寓意小孩长得白白胖胖,如小猪般健康。荔湾区陈伯说:“以前猪仔饼是一种中秋才有得吃的食品,用竹篾做成的小猪笼,里面装着饼,小孩子觉得又好玩又好吃。不过这种食品如今已经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