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加币起碉楼 三省寄庐喻深情
永盛村的碉楼形式上东西兼采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
总策划:刘海陵 总统筹:孙爱群 内容统筹:林洁 谭铮
开栏语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台山歌谣,歌谣背后,寄寓着江门五邑地区老幼妇孺的一家人,对出洋家人提供的经济支持的依赖与期望。这个中秋,我们与您继续分享关于“侨批”的故事。
广东,是中国的侨务大省。台山,则是其中的著名侨乡。著名华侨研究专家梅伟强教授所著《广东台山华侨史》中提到,台山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根据1998年的侨情调查资料显示,台山有华侨华人86.7万多人,分布在世界5大洲的88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当时统计旅外乡亲总数达129.6万多人,比居家人口100.6万多人(1999年)还多,因此,有海内、海外“两个台山”之说。“两个台山”之间的亲情纽带则靠“侨批”维系。
“侨批”在江门五邑地区又称“银信”,是“对外书信银两”的简称,是清末民国时期包括五邑地区在内的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谋生的华侨华人寄给家人的汇款凭证(“银”)和家信(“信”)的俗称。在广东潮汕、梅州地区和福建民安地区,则称之为“侨批”。这个与碉楼有关的侨批故事,要从一位叫做李夏榆的老人说起。
防土匪三兄弟合资起碉楼
2018年8月的一个中午,80岁的老人李夏榆从常居的佛山回台山市冲篓镇永盛村祖屋,探望已上百岁的母亲。在台山市,在五邑地区,提起祖屋,往往指的就是碉楼。李夏榆的祖屋,就是这样一栋碉楼。
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其中,于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最为出名。此后,开平碉楼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据李夏榆介绍,家中这栋碉楼由其祖父李奕深和另外两个兄弟李奕海、李奕宋共同出资建造。当时三人均在加拿大打工,这栋碉楼的所有建造经费均来源于他们海外打工所得。与大多数江门五邑地区华侨家庭一样,李氏兄弟三人将劳动所得与信件一起,以“侨批”的形式寄回台山老家。
提起家中当时修建碉楼的缘由,李夏榆说,因为三兄弟都在海外,家中只有妇孺老人及孩童。上世纪20年代,山中的土匪到村里多次打劫、勒索和绑架。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外打工的华侨还是在国内的家眷都人心惶惶。为了防御土匪的入侵,村中有条件的家庭纷纷开始兴起建洋楼,也就是今天的碉楼。
其时,兄弟三人在村中早已各自有一间平房居住,出于安全考量,三兄弟商量之下建起了这栋碉楼。据了解,兄弟三人各出资3000加币,管钱的重任则交到了从来没有读过书的李夏榆的祖母身上。令人惊讶的是,一直藏在深闺的祖母,顺利地完成了房屋建造当中的经费使用,得到村中人的盛赞。
碉楼名寓三兄弟团结友爱
9000加币在上世纪20年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李夏榆说,由于当时在国内通用的货币还是白银,家里请人把加币拿到冲篓镇上去兑换成白银,并请人用箩筐一担担挑回村中,引起村中人围观。
与村中别的碉楼不同的是,李夏榆家中的这栋碉楼还有自己的名字——“三省寄庐”。李夏榆解释,“寄庐”就是别墅的意思。他后来曾分析过,寄庐有可能是源于英语中villa(乡间别墅)的谐音,而“三省”除了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外,还暗含此栋碉楼用于祖辈三兄弟回家省亲之用的深意,所以称之为“三省”。“ 数字‘三’也寄寓了李氏三兄弟友爱互助,团结协作之意。”李夏榆说。
这栋碉楼有五层,一层作为大家的公用区域,二至四层分别给三兄弟及其眷属居住,五层又作为公用的空间存在。除了一楼是大厅外,每层两间房,已足够一大家子人居住。李家当时请了冲篓最知名的施工队来建造。一年后,“三省寄庐”落成。李夏榆回忆,村里的老人告诉他,家中的碉楼用松木打桩,再灌注水泥。“这栋碉楼建筑牢固,一楼用的是钢筋水泥、二楼开始用的才是砖墙,家中的大门与窗户用的全部都是钢材。”
海内外五邑人合力建铁路
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江门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江门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不仅样式偏向西式,连家中的建材都来自海外,是名副其实的“来路货”。李夏榆说,家中所有的建筑材料均从海外运来,经新宁铁路运输到江门北街的火车站,后至台山的公益埠,由各家到公益埠领取再运回家中。
19世纪中叶,上万余名江门五邑籍华侨成为北美大陆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力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20世纪初,怀抱“铁路强国”“铁路报国”理想的台山华侨陈宜禧回国后,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倡建新宁铁路,举海内外五邑人之力,建成中国铁路史上仅次于1906年建成的潮汕铁路的第二条商办铁路。
作家巴金曾为五邑地区写过两部作品,一部是大家熟知的《小鸟天堂》,另一部就是以新宁铁路为主题的散文《机器的诗》。“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轮船,就停留在船上,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这是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机器的诗》里的一段,描绘了新宁铁路首创轮船载火车渡江的奇观。
新宁铁路的建成给近代五邑带来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以台城为交通枢纽,以新宁铁路为干线的水陆交通网络,实现了五邑侨乡在近代的交通变革,带来了墟市商业的兴旺,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发展。从江门北街至台山斗山,主要车站有北街站、江门站、会城站、公益站、宁城站等。新宁铁路开通后,带动了周边乡镇工商业发展,台山至江门北街沿线各镇热闹非凡。据史料记载,新宁铁路所经墟镇经济活跃,大亨、台城、大江、公益等镇还有“小广州”、“小澳门”之称。李夏榆说,就连家中使用的柴火,也是经新宁铁路运到镇上的,祖母三妯娌每年派人去采办一次。
从小在“三省寄庐”长大的李夏榆对这栋碉楼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说,作为碉楼的第三代人,他以往白天就和母亲在属于自家的平房居住,到了夜晚,出于安全考虑回到碉楼中居住。一直到他17岁,1950年外出参军,李夏榆才离开碉楼。和大多数五邑家庭的侨眷一样,无论是起房还是读书,家中的生活经费主要来源于在海外打工的华侨华人,李夏榆就是靠祖辈寄回家中的“侨批”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