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从产业互补到融合发展 粤港澳共迎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11-21 07:51

辉煌40年

广东改革开放与粤港澳合作发展

羊城晚报社·广东省港澳办  联合主办

总策划:刘海陵  廖京山

文/金羊网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孙绮曼

改革开放40年,广东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南部边陲农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在这一过程中,粤港澳产业合作功不可没。从产业互补到融合发展,如今,粤港澳正携手共迎高质量发展蝶变。

毗邻港澳,是广东一个突出的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向一水之隔的港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了最优选项。当时,广东引入的最早一批外资企业中,很大部分就是来自港澳的投资。新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等落地,也都得益于港澳资金的支持。

40年来,粤港澳三地利益于人缘、地缘优势,紧密合作,为改革开放形成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内引外联”等一系列新词就与粤港澳合作密切相关,成为粤港澳合作史的生动注脚。

进入新世纪,传统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港澳两地受制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不足,也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成为三地必然的选择。

近年来,粤港澳合作呈现出全面发展、携手共进的新面貌。据广东省港澳办介绍,2003年,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此后十余年间,内地与港澳陆续签署多项补充协议,广东成为上述协议落地的先试先行地区。随后,以南沙、前海、横琴为代表的粤港澳重点合作平台不断建设,多个重大合作项目相继落地,粤港澳在金融、旅游、物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猛。

粤港澳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三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活力。广东已经跃升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1978年至今,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2017年GDP达8.99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背靠着庞大的“世界工厂”和内地市场,港澳也在对粤合作中完成了产业蝶变。香港凭借强大的国际营商网络和专业服务优势晋级为世界级服务基地和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业占比高于9成。澳门则变身为世界性旅游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正在展开,粤港澳产业合作新动能持续注入,三地经济发展新空间正不断拓展。

典型案例

东莞产业发展 从“前店后厂”迈向携手创新

在4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东莞通过引进港澳资金等外资起步,步入制造业发展的快车道,创下了“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外贸奇迹,如今又不断创新发展,堪称粤港澳产业合作发展的一个范例。

从“前店后厂”到全方位合作机制

1978年7月,香港商人张子弥在东莞虎门投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港资企业在东莞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莞港“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近年来,东莞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合作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延伸至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科技创新等多元领域,正谱写新的篇章。截至2018年7月,东莞已有港澳资企业7400多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60%以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三来一补”企业受制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缺乏技术品牌等短板,渐显疲态。但是,东莞与港澳的合作很快就跳出“前店后厂”式的加工贸易模式,而在服务贸易、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不断拓展。

在金融服务领域,合作初显成效。2006年10月,恒生银行东莞分行成立,成为在莞正式成立分行的首家外资银行,此后汇丰银行东莞分行、南洋商业银行东莞支行、东亚银行东莞分行等多家外资银行相继落地。目前,已有近20家外资金融机构在莞设立银行及保险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东莞境内外上市企业达40家,在港上市企业14家,占35%。此外,在医疗服务、职业教育等方面,也正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机制。

“中国硅谷”拓展出更大合作空间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今,一条被称作“中国硅谷”的科创纽带——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正延伸至港澳。今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东莞拥有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两大创新核,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与香港进行科创合作空间巨大。

松山湖高新区成立于2001年,2016年被广东省港澳办正式授牌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省级示范基地”,标志着松山湖与港澳地区合作交流成效不断显现。2017年,松山湖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对港澳籍人才在创业启动资金、办公场地及住房租金补贴、企业培训及参展补贴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贷款贴息及融资投资补贴。

科创走廊上的另一颗“明珠”是2017年4月成立的东莞滨海湾新区。该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地带,已被确立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并成为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

亲历者说

东莞中名电子经理谭美伦:从小加工厂向全球耳机主要供货商飞跃

改革开放40年间,成千上万的港澳投资企业在东莞诞生、成长、壮大,擦亮了东莞“世界工厂”的名片。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由香港商人杨志雄于1982年在东莞虎门创立,母公司富士高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港上市,目前是全球耳机主要生产供货商。

在中名电子工作30多年,该公司经理谭美伦亲历了公司从仅有数十名员工的小工厂变成员工2000多人、厂房面积4.5万平方米的大企业。谭美伦回忆,中名电子的前身成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加工厂,仅有一间厂房、30到40名员工,从香港获得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由东莞当地提供人工和土地进行耳机产品的“来料加工”。

在香港资金、技术等“硬件”输入的同时,让谭美伦印象深刻的是,香港投资者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当时,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通过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来调动员工积极性,也不懂得一个车间主管要怎样管理上百名员工。”

扎根东莞36年,中名电子迅速发展壮大,产品远销香港、美国等地区,2017年全年产值达到6.6亿元人民币。谭美伦说: “我们正致力于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从2009年开始加大对蓝牙和高频无线耳机产品的开发力度,未来3—5年还会投入5000至8000万元用于创新研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工厂必须越来越自动化,产品也会越来越高科技。”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从产业互补到融合发展 粤港澳共迎高质量发展
金羊网  作者:  2018-11-21

辉煌40年

广东改革开放与粤港澳合作发展

羊城晚报社·广东省港澳办  联合主办

总策划:刘海陵  廖京山

文/金羊网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孙绮曼

改革开放40年,广东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南部边陲农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在这一过程中,粤港澳产业合作功不可没。从产业互补到融合发展,如今,粤港澳正携手共迎高质量发展蝶变。

毗邻港澳,是广东一个突出的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向一水之隔的港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了最优选项。当时,广东引入的最早一批外资企业中,很大部分就是来自港澳的投资。新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等落地,也都得益于港澳资金的支持。

40年来,粤港澳三地利益于人缘、地缘优势,紧密合作,为改革开放形成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内引外联”等一系列新词就与粤港澳合作密切相关,成为粤港澳合作史的生动注脚。

进入新世纪,传统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港澳两地受制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不足,也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成为三地必然的选择。

近年来,粤港澳合作呈现出全面发展、携手共进的新面貌。据广东省港澳办介绍,2003年,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此后十余年间,内地与港澳陆续签署多项补充协议,广东成为上述协议落地的先试先行地区。随后,以南沙、前海、横琴为代表的粤港澳重点合作平台不断建设,多个重大合作项目相继落地,粤港澳在金融、旅游、物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猛。

粤港澳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三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活力。广东已经跃升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1978年至今,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2017年GDP达8.99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背靠着庞大的“世界工厂”和内地市场,港澳也在对粤合作中完成了产业蝶变。香港凭借强大的国际营商网络和专业服务优势晋级为世界级服务基地和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业占比高于9成。澳门则变身为世界性旅游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正在展开,粤港澳产业合作新动能持续注入,三地经济发展新空间正不断拓展。

典型案例

东莞产业发展 从“前店后厂”迈向携手创新

在4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东莞通过引进港澳资金等外资起步,步入制造业发展的快车道,创下了“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外贸奇迹,如今又不断创新发展,堪称粤港澳产业合作发展的一个范例。

从“前店后厂”到全方位合作机制

1978年7月,香港商人张子弥在东莞虎门投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港资企业在东莞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莞港“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近年来,东莞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合作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延伸至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科技创新等多元领域,正谱写新的篇章。截至2018年7月,东莞已有港澳资企业7400多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60%以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三来一补”企业受制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缺乏技术品牌等短板,渐显疲态。但是,东莞与港澳的合作很快就跳出“前店后厂”式的加工贸易模式,而在服务贸易、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不断拓展。

在金融服务领域,合作初显成效。2006年10月,恒生银行东莞分行成立,成为在莞正式成立分行的首家外资银行,此后汇丰银行东莞分行、南洋商业银行东莞支行、东亚银行东莞分行等多家外资银行相继落地。目前,已有近20家外资金融机构在莞设立银行及保险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东莞境内外上市企业达40家,在港上市企业14家,占35%。此外,在医疗服务、职业教育等方面,也正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机制。

“中国硅谷”拓展出更大合作空间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今,一条被称作“中国硅谷”的科创纽带——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正延伸至港澳。今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东莞拥有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两大创新核,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与香港进行科创合作空间巨大。

松山湖高新区成立于2001年,2016年被广东省港澳办正式授牌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省级示范基地”,标志着松山湖与港澳地区合作交流成效不断显现。2017年,松山湖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对港澳籍人才在创业启动资金、办公场地及住房租金补贴、企业培训及参展补贴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贷款贴息及融资投资补贴。

科创走廊上的另一颗“明珠”是2017年4月成立的东莞滨海湾新区。该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地带,已被确立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并成为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

亲历者说

东莞中名电子经理谭美伦:从小加工厂向全球耳机主要供货商飞跃

改革开放40年间,成千上万的港澳投资企业在东莞诞生、成长、壮大,擦亮了东莞“世界工厂”的名片。中名(东莞)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由香港商人杨志雄于1982年在东莞虎门创立,母公司富士高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港上市,目前是全球耳机主要生产供货商。

在中名电子工作30多年,该公司经理谭美伦亲历了公司从仅有数十名员工的小工厂变成员工2000多人、厂房面积4.5万平方米的大企业。谭美伦回忆,中名电子的前身成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加工厂,仅有一间厂房、30到40名员工,从香港获得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由东莞当地提供人工和土地进行耳机产品的“来料加工”。

在香港资金、技术等“硬件”输入的同时,让谭美伦印象深刻的是,香港投资者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当时,我们还没有想过如何通过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来调动员工积极性,也不懂得一个车间主管要怎样管理上百名员工。”

扎根东莞36年,中名电子迅速发展壮大,产品远销香港、美国等地区,2017年全年产值达到6.6亿元人民币。谭美伦说: “我们正致力于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从2009年开始加大对蓝牙和高频无线耳机产品的开发力度,未来3—5年还会投入5000至8000万元用于创新研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工厂必须越来越自动化,产品也会越来越高科技。”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