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行文化40年】36年前广东首部电视连续剧面世 《虾球传》影响力持续至今

来源:金羊网 作者:龚卫锋 发表时间:2018-12-16 09:17


《虾球传》剧照

南粤电视剧风云之开创

36年前,内地第二部、广东省首部电视连续剧面世

金羊网记者 龚卫锋

1979年2月,广东电视台组建电视剧创作编导组和演员队,恢复因“文革”而中断12年之久的电视剧制作工作。当年8月,就拍出了电视剧《黑牡丹》,领跑内地省级电视台。之后,《神圣的使命》《水乡一家人》《燃烧的心》代表广东连续拿下“飞天奖”。不过,若要选出这一时期广东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剧,答案毋庸置疑——《虾球传》。

1980年,在广东广播电台摸爬滚打21年的张木桂,调入广东电视台担任电视剧编剧。当年底,由他创作的广东电视台第一部上下集电视剧《盼》播出,反响热烈。随后,他接到上级任务,要把黄谷柳的小说《虾球传》改编成8集电视剧本。1982年,内地第二部电视连续剧、广东省首部电视连续剧《虾球传》播出。

很多时候,“出场顺序”决定一部作品在业界的江湖地位,也决定其群众基础。但《虾球传》厉害的可不止这一点:播出后演员走红、音乐传唱,林兆明讲古版《虾球传》成为经典,2010年还推出了由李晨、曾黎主演的翻拍版《虾球传》……其IP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南粤原创电视连续剧也从这部剧开始,正式“出发”。

A 源头

小说出版之后风行粤港

广东同步打造剧集话剧

1946年,38岁的作家黄谷柳携全家到香港,以卖文为生,写出了反映省港世态人情的小说《虾球传》。小说讲述童工虾球失业后流浪街头,走江湖,坐监狱,最后改过自新投身革命的故事。黄谷柳早年做过苦力、当过兵,和香港人口中的“烂仔”、“捞家”常打交道,曾在街上为流浪儿打抱不平而遭到混混殴打……这些经历让他对底层生活的刻画颇为细腻。

上世纪30年代,夏衍在广州《救亡日报》工作时与黄谷柳见过面,对这个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印象颇深。来到香港一年后,黄谷柳将写就的《虾球传》第一部《春风秋雨》,拿给时任《华商报》副刊编辑的夏衍,希望发表。夏衍拿到原稿后,被这个“街头小混混”的成长史吸引,当晚兴致勃勃读完了第一章,便决定让小说“出街”。小说连载后,获得香港市民空前关注,1948年2月,《春风秋雨》连载完毕不到两个月,就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发行单行本,一年内印行5次。

《春风秋雨》出版后的次年,黄谷柳在夏衍和周而复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后,黄谷柳自1953年起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曾任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不过,随着黄谷柳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遭到迫害,《虾球传》一度成为业界避而不谈的作品。

伤痛总会过去,1978年黄谷柳获平反,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推进,《虾球传》被学界重新拿出来讨论,而这部小说文学地位的抬升,与广东电视台拍摄的《虾球传》多少有关。

198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中国内地第一部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当时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电视台台长田蔚看到了创作连续剧的契机,点题让广东电视台改编并拍摄《虾球传》。当时台里的文艺部主任是后来的继任台长刘炽,他把改编剧本的任务,交到了编剧张木桂手上。

有意思的是,电视剧还未制作完,1980年11月18日,广州青年业余话剧团排练的八场话剧版《虾球传》就与观众见面了。话剧版截取了小说的前两部《春风秋雨》《白云珠海》,讲述从虾球离家出走,到寻找游击队的过程,地方色彩浓郁。

B 筹备

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改编

远赴京沪剧院精选演员

张木桂在其著作《粤派电视》中,这样描述当时接到改编剧本任务后的心情:“《虾球传》风行三十余年,早在四十年代末期,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就曾将其搬上银幕,五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曾拍过单本剧……如今再改编成连续剧,电视观众不会觉得是在炒冷饭吗?”

《虾球传》的主创面临一个问题——谁也没拍过电视连续剧,谁也没写过长剧本。“小说是一部南国风俗画,搬上荧屏需要进一步提炼,有些情节不得不作调整,有的人物不得不割爱删去。”张木桂合理分配了《虾球传》三部曲:《春风秋雨》和《白云珠海》各三集,《山重水远》两集。他也调整了原著的角色及场景:书中六姑易引起情节枝蔓,遂被删掉;剧中的丁大哥是书中方标、陈怀冬等游击队领导人的合体;小说中虾球在狱中的遭遇只有几行字,在剧本里却有好几页纸……张木桂将这次改编比喻为“一次大胆的外科手术”。

剧本创作完后,就是选角环节。《虾球传》的导演是耿明宸、高纮、潘浩。他们先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找到一名演员饰演虾球,接着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找到闪增宏饰演牛仔。没想到变数出现了——“导演到剧院的宿舍找闪增宏,他不在,我那天刚洗完澡,光着膀子,就和他们聊起了天。”最终虾球的扮演者、如今已是著名儿童剧导演的钟浩,回想起当年的幸运仍然感慨不已:短短几分钟,这场交谈后,导演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1980年,钟浩第一次坐飞机,从北京飞广州。钟浩的《虾球传》之旅并不一帆风顺:“一下飞机,工作人员就说我和上海的虾球(候选人)很像,但个子比他高。原来他们又找了一对虾球和牛仔,试戏后,我一度以为自己被甄别掉了。”过了几天,钟浩无意间看到一张报纸,刊登了《虾球传》开拍的消息,配图海报正是他自己。又过了一天,广东台来人喊钟浩再去试戏。“那是一场武打戏——虾球逃跑,在白云宾馆打那些抓他的人。我在中戏学过形体,练过功,试了一下还行,导演说:就你吧!”现在说起这段一波三折的经历,钟浩还感到一丝忐忑。

相比较当时默默无闻的“虾球”钟浩、“牛仔”闪增宏、“阿娣”麦文燕,当年广东粤剧团的明星卢海潮首次“触电”饰演大反派“鳄鱼头”,堪称当时本土文艺界的大新闻。此前,卢海潮因为主演样板戏《海港》而被观众熟悉,他演的正气满满的角色吸引了正在为《虾球传》选角的导演高纮。面对邀约,卢海潮一开始是拒绝的:“我说没拍过电视剧,我是戏剧演员,很容易把夸张的动作加进去。高纮说,不怕,我们来教你。”一来二去,卢海潮答应了。高纮看中了卢海潮的粗犷形象,卢海潮看中了高纮的专业和执着。

《虾球传》剧照

C 拍摄

短短8集拍了10个月

动作戏演员都要亲自上

拍摄8集的《虾球传》用了近10个月,这速度放到今天简直难以想象。要知道这部剧是用一台摄像机拍下来的,一个场景至少拍三遍。“那个年代拍电视剧都这样,先是同机位拍,完了再换机位;先在摄影棚搭景,换景时我们去拍外景,如此循环,每天都有戏拍,没歇过。现在看来,我们像拍电影一样拍《虾球传》,一天才拍一两场戏,拍之前要排练好。”钟浩说。

拍外景时,每天早上八点,演员们从广东电视台集合出发去片场。卢海潮回忆:“我们去了不少地方,比如故事的发生地沙溪公社,还有鳄鱼头在白云山的公馆。”那时,卢海潮一边拍戏,还要一边演粤剧,得请导演协调好档期。而钟浩这拨小辈则驻扎在剧组里,积累经验。钟浩说:“我那时每天写创作日记,记下每天拍什么,导演为什么会这么拍,小说里是怎么写的,我今天演得怎么样,哪里演得好,哪里演得不好……老师们都这么教,创作要做笔记。我们这代演员也相信眼到、心到、手到,才能有进步。”

《虾球传》的拍摄场景全是“老广们”熟悉的地方:虾球的家是广州石室,他卖面包的地方是广州人民路太平桥;由于无法再现当年香港的面貌,香港的远景镜头是在湾仔朝澳门方向拍的;海边的镜头是在珠海拍的……由于不少本土街坊都看过《虾球传》小说,对故事很熟悉,参与热情颇高。钟浩说:“当时广东省政府特别支持这部剧,给足了拍摄场地和制作周期,社会参与度很高,我和很多群众演员后来成了朋友,有开饭馆的、做小生意的、文化馆的、省话剧团的、市话剧团的配角等等。”

拍《虾球传》时,钟浩刚从中戏表演系毕业不久,没有任何表演套路,适应电视剧的拍摄节奏很容易。而当时已在粤剧圈摸爬滚打近20年的卢海潮则深感困惑:“改变表演习惯很不容易,再加上当时一边拍电视,一边演粤剧,搞得我很错乱。”刚开始拍戏的一段时间,有工作人员叫他:“卢海潮,有人找你!”他会用粤剧腔回应:“快快快……叫!他!进!来!”他总会先跟导演说,自己表演凡是有夸张的地方,就叫停,所以,即便时有NG,他也不厌其烦:“电视的特写镜头多,观众们盯着小小的荧屏,夸张一点就很清楚。”

当年的电视剧制作条件艰苦,所有动作戏都要演员亲自上。有场戏是在白云山摩星岭上拍的,“那场戏是虾球带着解放军把我追到山顶,我和虾球打斗,然后滚下山。那时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山顶只有六七平方米,搞不好就真的滚下山了。”卢海潮对当时豁出命去拍戏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压力最大最危险的戏,是在珠海海里拍的沉船戏,我们请了解放军帮忙扶着船,在那场戏尾声把船掀翻,这条戏要一次过,不然落水衣服全会湿。”卢海潮在采访时不断感慨:“剧都播了36年,想不到我还记得这么清楚。”

D 发展

“虾球”转行执导舞台剧,“鳄鱼头”此后常演反派

“整部戏拍完后,我当时拿了300块钱。100块寄给了父母,另外200块买了一台录音机。那录音机后来都找不着了,都是文物啊。”拍完《虾球传》,钟浩拿了一笔“巨款”,回北京时,他给同事、同学代购了手表、皮箱,但没有什么比“出名”更让这个少年欣喜。当时,有许多女生给他写信,表达爱意时往往附上一副同心结;有华侨写信说看到虾球的经历,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在外闯荡的不易;在西北搞科研的朋友,说看了这部戏备受鼓舞……“我看有些信很有感触就回复了,后来跟对方成了笔友。”钟浩说。

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到广州的火车票非常紧张,但钟浩从不担心买不到票,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一听说他是“虾球”,马上就给他补卧铺票。钟浩中戏的朋友坐火车来广州,他带着朋友到火车站,车站工作人员问他:“虾球,你要走啊?”钟浩说:“我不走,我的朋友走。”工作人员说:“虾球,你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我的朋友说火车上的人对他们可好了,卧铺也补了,还上餐车吃了饭。”钟浩至今记得这桩1986年的往事。

钟浩把《虾球传》视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拍完这部剧后没过几年,他改行做了导演,执导舞台剧、儿童剧、话剧,在业界颇有名气。“上次接受采访是在北京电视台,我说谈别的事就算了,谈《虾球传》还有点意思。那是十年前的事了,一晃又过去了十年。”钟浩感慨道。


卢海潮

卢海潮工作、生活在广州,《虾球传》为他带来的影响更深。这部剧播出后一年,卢海潮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当时,警察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发现了卢海潮的夫人陈小莎填写病历时写的是“卢海潮”,“后来他们跟我说笑,一发现我是‘鳄鱼头’,就说要更卖力地抢救”。过了四天,卢海潮醒了。但因为演粤剧要把头盔绑得很紧,这场车祸后,卢海潮的头骨有裂缝,不能再演粤剧:“正好《虾球传》又红了,于是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电视剧上。”本来只是玩票演电视剧的卢海潮,这下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鳄鱼头”也形成了卢海潮在荧屏上的角色定位。在粤剧舞台上,卢海潮没演过反派,其荧屏形象却以反派居多。他说:“演完鳄鱼头后,财主、反动军官这些都是我常演的反派,要不就在《外来媳妇本地郎》里演怕老婆的苏伯,这个角色我现在一有空仍去演。”卢海潮更认为《虾球传》是他人生的转变:“它让我发现了电视剧的影响力,成千上万的观众认识了我。最近,上了年纪的人在街上碰到我,还在叫我‘鳄鱼头’。”

《虾球传》首先播出的是粤语版,后来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进行普通话配音,在央视播出,随即引发追剧狂潮,成方圆演唱的主题曲《游子吟》也被广为传唱。1983年2月起,逢周五晚,香港亚视播出《虾球传》,这是内地制作的电视剧首次在港播映。香港知名演员卢海鹏,也看了弟弟卢海潮主演的这部电视处女作,“他说我在虾球爆仓成功后的那场戏反应不够兴奋,太斯文了,哈哈。”两兄弟见面后聊起表演,卢海潮虚心接受了哥哥的意见。

链接

“虾球”大IP 诸多衍生品

作为文艺领域的大IP,小说《虾球传》的“衍生品”不只有1982年的这部电视剧,在其70年的传播、接受史中,有不少经典改编版本。

不论什么版本,《虾球传》传递的核心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正如钟浩对“虾球精神”的重新审视:“它真实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没有一味表现底层人的受苦受难。在一个鱼龙混杂的社会,有很多江湖的情谊,不光有枪火,还有人性之光。命运让虾球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他能调整自己,寻找光明。”

1949年前后,香港主流报刊开始连载连环画。当时,山水画大师关山月接受了《华商报》的请求,以《虾球传》第三部《山长水远》为底本,创作了一套连环画。这套连环画对我国连环画图式产生了很大影响。2012年,这套连环画原稿在深圳拍得3920万元,创造了当时连环画原稿拍卖的最高纪录。

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由张元锦等创作的《连环画:虾球传》,虽然以整部《虾球传》为底本创作,但连环画故事以虾球的成长作为线索,鳄鱼头这条线被删除。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前年5月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林兆明的代表作《西游记》广为人知,至今仍是各地电台重播次数最多的讲古节目。而1979年的《虾球传》,则是他创作的首个讲古作品。有意思的是,正是林兆明在电台播讲了52回的《虾球传》,才迅速在广东地区带火了小说,为随后电视剧创造的“虾球热”打下基础。

2010年,由李晨、郑则仕、曾黎、曾宝仪等主演的新版《虾球传》登陆广东珠江频道,李晨饰演的新版“虾球”,身边多了三位红颜知己,而郑则仕则颠覆了“肥猫”的憨厚形象,化身黑社会老大“鳄鱼头”。

这部剧为贴合时代氛围,让当时30岁的李晨演原著中的“少年”虾球;剧中加入了大量感情线索;虾球也从一个单纯、执着的市井混混,直接变成了英雄……这个版本是纯商业化创作,试图利用明星效应和流行创作趋势迎合市场。

当时年轻观众意见不大,而上了年纪的观众和原著党就很有意见。“很多人说还是我这个鳄鱼头演得好,可能因为郑则仕演肥猫太成功,观众先入为主,觉得他不够凶狠。”卢海潮自信地点了点头。

总指挥: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设计统筹:黄江霆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广东流行文化40年】36年前广东首部电视连续剧面世 《虾球传》影响力持续至今
金羊网  作者:龚卫锋  2018-12-16


《虾球传》剧照

南粤电视剧风云之开创

36年前,内地第二部、广东省首部电视连续剧面世

金羊网记者 龚卫锋

1979年2月,广东电视台组建电视剧创作编导组和演员队,恢复因“文革”而中断12年之久的电视剧制作工作。当年8月,就拍出了电视剧《黑牡丹》,领跑内地省级电视台。之后,《神圣的使命》《水乡一家人》《燃烧的心》代表广东连续拿下“飞天奖”。不过,若要选出这一时期广东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剧,答案毋庸置疑——《虾球传》。

1980年,在广东广播电台摸爬滚打21年的张木桂,调入广东电视台担任电视剧编剧。当年底,由他创作的广东电视台第一部上下集电视剧《盼》播出,反响热烈。随后,他接到上级任务,要把黄谷柳的小说《虾球传》改编成8集电视剧本。1982年,内地第二部电视连续剧、广东省首部电视连续剧《虾球传》播出。

很多时候,“出场顺序”决定一部作品在业界的江湖地位,也决定其群众基础。但《虾球传》厉害的可不止这一点:播出后演员走红、音乐传唱,林兆明讲古版《虾球传》成为经典,2010年还推出了由李晨、曾黎主演的翻拍版《虾球传》……其IP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南粤原创电视连续剧也从这部剧开始,正式“出发”。

A 源头

小说出版之后风行粤港

广东同步打造剧集话剧

1946年,38岁的作家黄谷柳携全家到香港,以卖文为生,写出了反映省港世态人情的小说《虾球传》。小说讲述童工虾球失业后流浪街头,走江湖,坐监狱,最后改过自新投身革命的故事。黄谷柳早年做过苦力、当过兵,和香港人口中的“烂仔”、“捞家”常打交道,曾在街上为流浪儿打抱不平而遭到混混殴打……这些经历让他对底层生活的刻画颇为细腻。

上世纪30年代,夏衍在广州《救亡日报》工作时与黄谷柳见过面,对这个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印象颇深。来到香港一年后,黄谷柳将写就的《虾球传》第一部《春风秋雨》,拿给时任《华商报》副刊编辑的夏衍,希望发表。夏衍拿到原稿后,被这个“街头小混混”的成长史吸引,当晚兴致勃勃读完了第一章,便决定让小说“出街”。小说连载后,获得香港市民空前关注,1948年2月,《春风秋雨》连载完毕不到两个月,就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发行单行本,一年内印行5次。

《春风秋雨》出版后的次年,黄谷柳在夏衍和周而复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后,黄谷柳自1953年起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曾任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不过,随着黄谷柳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遭到迫害,《虾球传》一度成为业界避而不谈的作品。

伤痛总会过去,1978年黄谷柳获平反,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推进,《虾球传》被学界重新拿出来讨论,而这部小说文学地位的抬升,与广东电视台拍摄的《虾球传》多少有关。

198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中国内地第一部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当时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电视台台长田蔚看到了创作连续剧的契机,点题让广东电视台改编并拍摄《虾球传》。当时台里的文艺部主任是后来的继任台长刘炽,他把改编剧本的任务,交到了编剧张木桂手上。

有意思的是,电视剧还未制作完,1980年11月18日,广州青年业余话剧团排练的八场话剧版《虾球传》就与观众见面了。话剧版截取了小说的前两部《春风秋雨》《白云珠海》,讲述从虾球离家出走,到寻找游击队的过程,地方色彩浓郁。

B 筹备

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改编

远赴京沪剧院精选演员

张木桂在其著作《粤派电视》中,这样描述当时接到改编剧本任务后的心情:“《虾球传》风行三十余年,早在四十年代末期,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就曾将其搬上银幕,五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曾拍过单本剧……如今再改编成连续剧,电视观众不会觉得是在炒冷饭吗?”

《虾球传》的主创面临一个问题——谁也没拍过电视连续剧,谁也没写过长剧本。“小说是一部南国风俗画,搬上荧屏需要进一步提炼,有些情节不得不作调整,有的人物不得不割爱删去。”张木桂合理分配了《虾球传》三部曲:《春风秋雨》和《白云珠海》各三集,《山重水远》两集。他也调整了原著的角色及场景:书中六姑易引起情节枝蔓,遂被删掉;剧中的丁大哥是书中方标、陈怀冬等游击队领导人的合体;小说中虾球在狱中的遭遇只有几行字,在剧本里却有好几页纸……张木桂将这次改编比喻为“一次大胆的外科手术”。

剧本创作完后,就是选角环节。《虾球传》的导演是耿明宸、高纮、潘浩。他们先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找到一名演员饰演虾球,接着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找到闪增宏饰演牛仔。没想到变数出现了——“导演到剧院的宿舍找闪增宏,他不在,我那天刚洗完澡,光着膀子,就和他们聊起了天。”最终虾球的扮演者、如今已是著名儿童剧导演的钟浩,回想起当年的幸运仍然感慨不已:短短几分钟,这场交谈后,导演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1980年,钟浩第一次坐飞机,从北京飞广州。钟浩的《虾球传》之旅并不一帆风顺:“一下飞机,工作人员就说我和上海的虾球(候选人)很像,但个子比他高。原来他们又找了一对虾球和牛仔,试戏后,我一度以为自己被甄别掉了。”过了几天,钟浩无意间看到一张报纸,刊登了《虾球传》开拍的消息,配图海报正是他自己。又过了一天,广东台来人喊钟浩再去试戏。“那是一场武打戏——虾球逃跑,在白云宾馆打那些抓他的人。我在中戏学过形体,练过功,试了一下还行,导演说:就你吧!”现在说起这段一波三折的经历,钟浩还感到一丝忐忑。

相比较当时默默无闻的“虾球”钟浩、“牛仔”闪增宏、“阿娣”麦文燕,当年广东粤剧团的明星卢海潮首次“触电”饰演大反派“鳄鱼头”,堪称当时本土文艺界的大新闻。此前,卢海潮因为主演样板戏《海港》而被观众熟悉,他演的正气满满的角色吸引了正在为《虾球传》选角的导演高纮。面对邀约,卢海潮一开始是拒绝的:“我说没拍过电视剧,我是戏剧演员,很容易把夸张的动作加进去。高纮说,不怕,我们来教你。”一来二去,卢海潮答应了。高纮看中了卢海潮的粗犷形象,卢海潮看中了高纮的专业和执着。

《虾球传》剧照

C 拍摄

短短8集拍了10个月

动作戏演员都要亲自上

拍摄8集的《虾球传》用了近10个月,这速度放到今天简直难以想象。要知道这部剧是用一台摄像机拍下来的,一个场景至少拍三遍。“那个年代拍电视剧都这样,先是同机位拍,完了再换机位;先在摄影棚搭景,换景时我们去拍外景,如此循环,每天都有戏拍,没歇过。现在看来,我们像拍电影一样拍《虾球传》,一天才拍一两场戏,拍之前要排练好。”钟浩说。

拍外景时,每天早上八点,演员们从广东电视台集合出发去片场。卢海潮回忆:“我们去了不少地方,比如故事的发生地沙溪公社,还有鳄鱼头在白云山的公馆。”那时,卢海潮一边拍戏,还要一边演粤剧,得请导演协调好档期。而钟浩这拨小辈则驻扎在剧组里,积累经验。钟浩说:“我那时每天写创作日记,记下每天拍什么,导演为什么会这么拍,小说里是怎么写的,我今天演得怎么样,哪里演得好,哪里演得不好……老师们都这么教,创作要做笔记。我们这代演员也相信眼到、心到、手到,才能有进步。”

《虾球传》的拍摄场景全是“老广们”熟悉的地方:虾球的家是广州石室,他卖面包的地方是广州人民路太平桥;由于无法再现当年香港的面貌,香港的远景镜头是在湾仔朝澳门方向拍的;海边的镜头是在珠海拍的……由于不少本土街坊都看过《虾球传》小说,对故事很熟悉,参与热情颇高。钟浩说:“当时广东省政府特别支持这部剧,给足了拍摄场地和制作周期,社会参与度很高,我和很多群众演员后来成了朋友,有开饭馆的、做小生意的、文化馆的、省话剧团的、市话剧团的配角等等。”

拍《虾球传》时,钟浩刚从中戏表演系毕业不久,没有任何表演套路,适应电视剧的拍摄节奏很容易。而当时已在粤剧圈摸爬滚打近20年的卢海潮则深感困惑:“改变表演习惯很不容易,再加上当时一边拍电视,一边演粤剧,搞得我很错乱。”刚开始拍戏的一段时间,有工作人员叫他:“卢海潮,有人找你!”他会用粤剧腔回应:“快快快……叫!他!进!来!”他总会先跟导演说,自己表演凡是有夸张的地方,就叫停,所以,即便时有NG,他也不厌其烦:“电视的特写镜头多,观众们盯着小小的荧屏,夸张一点就很清楚。”

当年的电视剧制作条件艰苦,所有动作戏都要演员亲自上。有场戏是在白云山摩星岭上拍的,“那场戏是虾球带着解放军把我追到山顶,我和虾球打斗,然后滚下山。那时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山顶只有六七平方米,搞不好就真的滚下山了。”卢海潮对当时豁出命去拍戏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压力最大最危险的戏,是在珠海海里拍的沉船戏,我们请了解放军帮忙扶着船,在那场戏尾声把船掀翻,这条戏要一次过,不然落水衣服全会湿。”卢海潮在采访时不断感慨:“剧都播了36年,想不到我还记得这么清楚。”

D 发展

“虾球”转行执导舞台剧,“鳄鱼头”此后常演反派

“整部戏拍完后,我当时拿了300块钱。100块寄给了父母,另外200块买了一台录音机。那录音机后来都找不着了,都是文物啊。”拍完《虾球传》,钟浩拿了一笔“巨款”,回北京时,他给同事、同学代购了手表、皮箱,但没有什么比“出名”更让这个少年欣喜。当时,有许多女生给他写信,表达爱意时往往附上一副同心结;有华侨写信说看到虾球的经历,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在外闯荡的不易;在西北搞科研的朋友,说看了这部戏备受鼓舞……“我看有些信很有感触就回复了,后来跟对方成了笔友。”钟浩说。

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到广州的火车票非常紧张,但钟浩从不担心买不到票,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一听说他是“虾球”,马上就给他补卧铺票。钟浩中戏的朋友坐火车来广州,他带着朋友到火车站,车站工作人员问他:“虾球,你要走啊?”钟浩说:“我不走,我的朋友走。”工作人员说:“虾球,你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我的朋友说火车上的人对他们可好了,卧铺也补了,还上餐车吃了饭。”钟浩至今记得这桩1986年的往事。

钟浩把《虾球传》视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拍完这部剧后没过几年,他改行做了导演,执导舞台剧、儿童剧、话剧,在业界颇有名气。“上次接受采访是在北京电视台,我说谈别的事就算了,谈《虾球传》还有点意思。那是十年前的事了,一晃又过去了十年。”钟浩感慨道。


卢海潮

卢海潮工作、生活在广州,《虾球传》为他带来的影响更深。这部剧播出后一年,卢海潮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当时,警察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发现了卢海潮的夫人陈小莎填写病历时写的是“卢海潮”,“后来他们跟我说笑,一发现我是‘鳄鱼头’,就说要更卖力地抢救”。过了四天,卢海潮醒了。但因为演粤剧要把头盔绑得很紧,这场车祸后,卢海潮的头骨有裂缝,不能再演粤剧:“正好《虾球传》又红了,于是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电视剧上。”本来只是玩票演电视剧的卢海潮,这下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鳄鱼头”也形成了卢海潮在荧屏上的角色定位。在粤剧舞台上,卢海潮没演过反派,其荧屏形象却以反派居多。他说:“演完鳄鱼头后,财主、反动军官这些都是我常演的反派,要不就在《外来媳妇本地郎》里演怕老婆的苏伯,这个角色我现在一有空仍去演。”卢海潮更认为《虾球传》是他人生的转变:“它让我发现了电视剧的影响力,成千上万的观众认识了我。最近,上了年纪的人在街上碰到我,还在叫我‘鳄鱼头’。”

《虾球传》首先播出的是粤语版,后来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进行普通话配音,在央视播出,随即引发追剧狂潮,成方圆演唱的主题曲《游子吟》也被广为传唱。1983年2月起,逢周五晚,香港亚视播出《虾球传》,这是内地制作的电视剧首次在港播映。香港知名演员卢海鹏,也看了弟弟卢海潮主演的这部电视处女作,“他说我在虾球爆仓成功后的那场戏反应不够兴奋,太斯文了,哈哈。”两兄弟见面后聊起表演,卢海潮虚心接受了哥哥的意见。

链接

“虾球”大IP 诸多衍生品

作为文艺领域的大IP,小说《虾球传》的“衍生品”不只有1982年的这部电视剧,在其70年的传播、接受史中,有不少经典改编版本。

不论什么版本,《虾球传》传递的核心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正如钟浩对“虾球精神”的重新审视:“它真实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没有一味表现底层人的受苦受难。在一个鱼龙混杂的社会,有很多江湖的情谊,不光有枪火,还有人性之光。命运让虾球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他能调整自己,寻找光明。”

1949年前后,香港主流报刊开始连载连环画。当时,山水画大师关山月接受了《华商报》的请求,以《虾球传》第三部《山长水远》为底本,创作了一套连环画。这套连环画对我国连环画图式产生了很大影响。2012年,这套连环画原稿在深圳拍得3920万元,创造了当时连环画原稿拍卖的最高纪录。

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由张元锦等创作的《连环画:虾球传》,虽然以整部《虾球传》为底本创作,但连环画故事以虾球的成长作为线索,鳄鱼头这条线被删除。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前年5月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林兆明的代表作《西游记》广为人知,至今仍是各地电台重播次数最多的讲古节目。而1979年的《虾球传》,则是他创作的首个讲古作品。有意思的是,正是林兆明在电台播讲了52回的《虾球传》,才迅速在广东地区带火了小说,为随后电视剧创造的“虾球热”打下基础。

2010年,由李晨、郑则仕、曾黎、曾宝仪等主演的新版《虾球传》登陆广东珠江频道,李晨饰演的新版“虾球”,身边多了三位红颜知己,而郑则仕则颠覆了“肥猫”的憨厚形象,化身黑社会老大“鳄鱼头”。

这部剧为贴合时代氛围,让当时30岁的李晨演原著中的“少年”虾球;剧中加入了大量感情线索;虾球也从一个单纯、执着的市井混混,直接变成了英雄……这个版本是纯商业化创作,试图利用明星效应和流行创作趋势迎合市场。

当时年轻观众意见不大,而上了年纪的观众和原著党就很有意见。“很多人说还是我这个鳄鱼头演得好,可能因为郑则仕演肥猫太成功,观众先入为主,觉得他不够凶狠。”卢海潮自信地点了点头。

总指挥: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设计统筹:黄江霆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