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袁庚给蛇口种下改革基因 两次金融试验突破垄断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丹 发表时间:2019-01-02 08:38
袁庚

改革先锋风采

蛇口工业区的成立,招商银行的上市,平安保险的开业,“蛇口风波”的激辩……小小舞台干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

金羊网记者 林丹 

袁庚2016年去世后,招商局在深圳为他竖立了雕像;2015年整合重新上市的招商蛇口,上市代码选择了“001979”,也是为了纪念袁庚1979年开创的事业,“体现改革之脉在招商局、在蛇口永存”。

蛇口是他心中的鹿特丹

14年,相对于袁庚参加革命70多年的经历来说算是短暂,但他却在蛇口,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荒凉地,在只有2.14平方公里的小舞台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1978年,受交通部长叶飞的委托,袁庚赴香港调查招商局经营情况。招商局这家“百年老店”当时的状况令袁庚心酸:1950年招商局起义时有13条船,包玉刚才两条船。28年过去,包玉刚已是世界“船王”,而招商局却一条船都没有了,所有资产加起来才1.3亿元人民币。回京后,袁庚执笔起草了一份充满渴望的《请示》,阐述了他对招商局未来的发展思路。《请示》获得了中央高层批准,1978年10月18日,袁庚被任命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主持全面工作。

招商局要实现《请示》中的发展思路,就需要地盘,但以招商局当时的实力,要想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弄到施展拳脚的阵地根本是奢望。深圳南头半岛顶尖处的蛇口被套在袁庚的瞄准镜中——在蛇口建立一个工业区。在李先念和谷牧“先走一步试一下”的鼓励和批准下,蛇口工业区开始正式运营。

蛇口工业区干的第一项工程就是兴建蛇口码头。最初,码头只有600米,水深3-5米,港区规划面积不过8万平方米,以收益再投入的方式滚动发展。袁庚建设蛇口港的理由是,工业区需要码头运输建设材料。但他心里的蓝图是将蛇口建成东方的鹿特丹,“优良港口等于航运至关重要的依托;航运的发达等于西方世界的繁荣”。1983年,蛇口港出现在苏格兰的航海地图上;1991年,水深16米,可停靠10万吨级巨轮的蛇口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当建设赤湾港时,袁庚又往前走了一步:招商局与中国南海石油服务总公司、中国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华润集团、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中国近海石油服务(香港)有限公司、黄振辉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一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这家股份制合资公司全权负责开发赤湾,仍然是“边建设,边使用,边回收,边扩大”滚动发展,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如今蛇口港和赤湾港已是中国最大的转运中心之一,华南地区重要的进出口港,成为深圳港的组成部分。

两次金融试验突破垄断

蛇口工业区一位细心的财务人员发现,在同一家银行里,同是工业区的辖属企业有的在往银行里存钱,有的在寻求贷款,如此一进一出,工业区损失了一部分利率差。“肥水何不留在自家田呢?”1984年,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诞生。第二年,结算中心升格为财务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工业区的融资渠道。1986年,袁庚正式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创办招商银行。袁庚认为,中国金融体制不仅需要大银行,也需要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让蛇口这个试管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一点经验。

招商银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回避了国有企业深受制约的条条框框,引进了规范的风险管理办法。

第二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又收到了袁庚的报告,这次是要求再做一个“金融试验”,在保险领域撕开个口子,让蛇口社会保险公司突进去,当一条“鲶鱼”。 198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开业,第一次将竞争机制引入中国保险领域,将中国保险业推入了市场经济。这不啻是中国金融保险体制改革的成功突破。

盛产观念铸就『蛇口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新闻圈当时有个共识:蛇口是盛产观念的地方。但是,蛇口并不是坐而论道,为了出新而出新,而是在“杀出血路”时,不得不突破。

建设蛇口港600米长的顺岸码头时,承建方是交通部四航局。当时有一、二、三等的奖励,分别是7元、6元、5元,基本属于平均主义。两个月过去,工程进展缓慢。为了调动工人积极性,四航局实行定额超产奖励,每人每个工作日完成55车定额,每车奖2分,超额部分每车奖4分。结果码头提前一个月竣工。没想到这个奖励制度被上级“纠正”,又回到了“大锅饭”,施工进度迅疾下降。蛇口一条公路的承建方故意拖延工期,索要利益。一件又一件“卡脖子”的事令袁庚决心学习香港的“工程招标”,第一个招标项目就是蛇口铝材厂,中标方为一家日本承包商,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效率给所有蛇口人上了一课。如果说,与招商局签约后香港人为了3天的利息争分夺秒地将钱存入银行让袁庚初识“时间就是金钱”,蛇口铝材厂的建设招标再一次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并且又多了一句新的体会“效率就是生命”。此后,工程招标不仅成了蛇口工业区的“惯例”,也在全国推广,引发了全国建设体系的改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牌子立在蛇口当眼处,成为蛇口人的精神标志。

未得全票却是一件大好事

在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前的短短5年间,在“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中,袁庚频频出招,进行了经济体制、机构、干部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因为迈开了第一步就只能进不能退了。袁庚认为,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不难,难的是要创造一种社会环境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1983年4月,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代替了原来的建设指挥部,管委会主任袁庚宣布: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管委会成员由蛇口的干部、群众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将干部纳入群众监督。袁庚当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许多同志的头脑里有一种只怕官不怕民的观念,他们不知道对干部前呼后拥就会把干部和人民隔离开来,这是最危险的。为了改变这种风气,经请示中央领导同志,我们决定在工业区进行民主选举和罢免干部的试验。”民主选举两年一次,一年一次信任投票,一半以上群众不信任立即更换,拿掉干部制度的“铁椅子”。1984年4月22日,蛇口工业区“四月地震”走出了民主选举第一步,300余人对管委会进行了首次信任投票,管委会全体成员获得295张信任票,袁庚本人获得1张不信任票。1985年4月,在蛇口工作超过30天的正式职工都可以直接投票选举蛇口工业区第二届管委会,投票前,所有候选人都要报告施政方案,接受群众质询。袁庚再次当选管委会主任,不过有22.3%的人没有投他的票。第一届管委会7名成员中有3人落选。一年后又一次信任投票,袁庚得票率85.11%,有342人未投袁庚信任票。袁庚自我点评:这真是一件大好事,这说明蛇口人在民主风气的熏陶下对自己的干部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了,反对袁庚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蛇口的使命就是探索

1985年春节刚过,《蛇口通讯》就火遍全国,因为它竟敢在头版头条刊登批评袁庚的文章。《蛇口通讯》总编辑韩耀根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他曾三次征询袁庚意见,袁庚回答很干脆:“照登!”后来,他甚至在许多场合推荐这篇文章。袁庚后来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蛇口的使命就是要探索一条改革的路子,要让人们逐步习惯公开批评,造成一种民主的空气。当然,这个试验要有控制、有步骤,逐步深入和扩大。群众有意见就让他公开讲,只要不是反党,不是造谣中伤,就应当欢迎。”

1988年1月,又一件大事将蛇口和袁庚推上了风口浪尖,史称“蛇口风波”。 1988年1月13日晚,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三名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的座谈演变成激烈的辩论,而这次辩论体现了观念大碰撞:创业与淘金;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如何对待青年人的自主意识。事后有人整理了材料上报,可能会被打击报复的阴影笼罩在蛇口。这场风波也波及了袁庚,有人认为他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袁庚说:“既然是座谈会,就大家都可以谈。我非常赞赏这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对那些上了材料的青年人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即使他的发言有什么不妥,也决不允许在蛇口发生以言治罪的事情。”10年后,羊城晚报记者与袁庚再谈起“蛇口风波”,他仍然说:“思想敏锐、热烈争论的民主气氛是一种高境界的享受。一旦不同意见‘消失’,社会将变成一潭死水。蛇口就是要创造一种制度环境,让不同观点、思想充分发表,从而把人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编辑:海辉
数字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袁庚给蛇口种下改革基因 两次金融试验突破垄断
金羊网  作者:林丹  2019-01-02
袁庚

改革先锋风采

蛇口工业区的成立,招商银行的上市,平安保险的开业,“蛇口风波”的激辩……小小舞台干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

金羊网记者 林丹 

袁庚2016年去世后,招商局在深圳为他竖立了雕像;2015年整合重新上市的招商蛇口,上市代码选择了“001979”,也是为了纪念袁庚1979年开创的事业,“体现改革之脉在招商局、在蛇口永存”。

蛇口是他心中的鹿特丹

14年,相对于袁庚参加革命70多年的经历来说算是短暂,但他却在蛇口,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荒凉地,在只有2.14平方公里的小舞台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1978年,受交通部长叶飞的委托,袁庚赴香港调查招商局经营情况。招商局这家“百年老店”当时的状况令袁庚心酸:1950年招商局起义时有13条船,包玉刚才两条船。28年过去,包玉刚已是世界“船王”,而招商局却一条船都没有了,所有资产加起来才1.3亿元人民币。回京后,袁庚执笔起草了一份充满渴望的《请示》,阐述了他对招商局未来的发展思路。《请示》获得了中央高层批准,1978年10月18日,袁庚被任命为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主持全面工作。

招商局要实现《请示》中的发展思路,就需要地盘,但以招商局当时的实力,要想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弄到施展拳脚的阵地根本是奢望。深圳南头半岛顶尖处的蛇口被套在袁庚的瞄准镜中——在蛇口建立一个工业区。在李先念和谷牧“先走一步试一下”的鼓励和批准下,蛇口工业区开始正式运营。

蛇口工业区干的第一项工程就是兴建蛇口码头。最初,码头只有600米,水深3-5米,港区规划面积不过8万平方米,以收益再投入的方式滚动发展。袁庚建设蛇口港的理由是,工业区需要码头运输建设材料。但他心里的蓝图是将蛇口建成东方的鹿特丹,“优良港口等于航运至关重要的依托;航运的发达等于西方世界的繁荣”。1983年,蛇口港出现在苏格兰的航海地图上;1991年,水深16米,可停靠10万吨级巨轮的蛇口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当建设赤湾港时,袁庚又往前走了一步:招商局与中国南海石油服务总公司、中国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华润集团、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中国近海石油服务(香港)有限公司、黄振辉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一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这家股份制合资公司全权负责开发赤湾,仍然是“边建设,边使用,边回收,边扩大”滚动发展,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如今蛇口港和赤湾港已是中国最大的转运中心之一,华南地区重要的进出口港,成为深圳港的组成部分。

两次金融试验突破垄断

蛇口工业区一位细心的财务人员发现,在同一家银行里,同是工业区的辖属企业有的在往银行里存钱,有的在寻求贷款,如此一进一出,工业区损失了一部分利率差。“肥水何不留在自家田呢?”1984年,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诞生。第二年,结算中心升格为财务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工业区的融资渠道。1986年,袁庚正式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创办招商银行。袁庚认为,中国金融体制不仅需要大银行,也需要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让蛇口这个试管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一点经验。

招商银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回避了国有企业深受制约的条条框框,引进了规范的风险管理办法。

第二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又收到了袁庚的报告,这次是要求再做一个“金融试验”,在保险领域撕开个口子,让蛇口社会保险公司突进去,当一条“鲶鱼”。 198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开业,第一次将竞争机制引入中国保险领域,将中国保险业推入了市场经济。这不啻是中国金融保险体制改革的成功突破。

盛产观念铸就『蛇口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新闻圈当时有个共识:蛇口是盛产观念的地方。但是,蛇口并不是坐而论道,为了出新而出新,而是在“杀出血路”时,不得不突破。

建设蛇口港600米长的顺岸码头时,承建方是交通部四航局。当时有一、二、三等的奖励,分别是7元、6元、5元,基本属于平均主义。两个月过去,工程进展缓慢。为了调动工人积极性,四航局实行定额超产奖励,每人每个工作日完成55车定额,每车奖2分,超额部分每车奖4分。结果码头提前一个月竣工。没想到这个奖励制度被上级“纠正”,又回到了“大锅饭”,施工进度迅疾下降。蛇口一条公路的承建方故意拖延工期,索要利益。一件又一件“卡脖子”的事令袁庚决心学习香港的“工程招标”,第一个招标项目就是蛇口铝材厂,中标方为一家日本承包商,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效率给所有蛇口人上了一课。如果说,与招商局签约后香港人为了3天的利息争分夺秒地将钱存入银行让袁庚初识“时间就是金钱”,蛇口铝材厂的建设招标再一次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并且又多了一句新的体会“效率就是生命”。此后,工程招标不仅成了蛇口工业区的“惯例”,也在全国推广,引发了全国建设体系的改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牌子立在蛇口当眼处,成为蛇口人的精神标志。

未得全票却是一件大好事

在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前的短短5年间,在“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中,袁庚频频出招,进行了经济体制、机构、干部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因为迈开了第一步就只能进不能退了。袁庚认为,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不难,难的是要创造一种社会环境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1983年4月,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代替了原来的建设指挥部,管委会主任袁庚宣布: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管委会成员由蛇口的干部、群众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将干部纳入群众监督。袁庚当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许多同志的头脑里有一种只怕官不怕民的观念,他们不知道对干部前呼后拥就会把干部和人民隔离开来,这是最危险的。为了改变这种风气,经请示中央领导同志,我们决定在工业区进行民主选举和罢免干部的试验。”民主选举两年一次,一年一次信任投票,一半以上群众不信任立即更换,拿掉干部制度的“铁椅子”。1984年4月22日,蛇口工业区“四月地震”走出了民主选举第一步,300余人对管委会进行了首次信任投票,管委会全体成员获得295张信任票,袁庚本人获得1张不信任票。1985年4月,在蛇口工作超过30天的正式职工都可以直接投票选举蛇口工业区第二届管委会,投票前,所有候选人都要报告施政方案,接受群众质询。袁庚再次当选管委会主任,不过有22.3%的人没有投他的票。第一届管委会7名成员中有3人落选。一年后又一次信任投票,袁庚得票率85.11%,有342人未投袁庚信任票。袁庚自我点评:这真是一件大好事,这说明蛇口人在民主风气的熏陶下对自己的干部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了,反对袁庚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蛇口的使命就是探索

1985年春节刚过,《蛇口通讯》就火遍全国,因为它竟敢在头版头条刊登批评袁庚的文章。《蛇口通讯》总编辑韩耀根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他曾三次征询袁庚意见,袁庚回答很干脆:“照登!”后来,他甚至在许多场合推荐这篇文章。袁庚后来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蛇口的使命就是要探索一条改革的路子,要让人们逐步习惯公开批评,造成一种民主的空气。当然,这个试验要有控制、有步骤,逐步深入和扩大。群众有意见就让他公开讲,只要不是反党,不是造谣中伤,就应当欢迎。”

1988年1月,又一件大事将蛇口和袁庚推上了风口浪尖,史称“蛇口风波”。 1988年1月13日晚,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三名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的座谈演变成激烈的辩论,而这次辩论体现了观念大碰撞:创业与淘金;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如何对待青年人的自主意识。事后有人整理了材料上报,可能会被打击报复的阴影笼罩在蛇口。这场风波也波及了袁庚,有人认为他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袁庚说:“既然是座谈会,就大家都可以谈。我非常赞赏这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对那些上了材料的青年人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即使他的发言有什么不妥,也决不允许在蛇口发生以言治罪的事情。”10年后,羊城晚报记者与袁庚再谈起“蛇口风波”,他仍然说:“思想敏锐、热烈争论的民主气氛是一种高境界的享受。一旦不同意见‘消失’,社会将变成一潭死水。蛇口就是要创造一种制度环境,让不同观点、思想充分发表,从而把人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