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七天乐】广府庙会留下啥四个字告诉你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诗妍 刘云 发表时间:2019-02-26 09:59
广府庙会上精彩的民俗文化巡演。记者 周巍 摄

【庙会观察】

越秀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庙会从民俗中来,到世界中去

记者 林诗妍 刘云

25日,广州第九届广府庙会闭幕。再次相约庙会,需要等上一整年。

7天,20多个大项、300多场活动,500多万人参与的广府庙会,热闹又庞杂,究竟留下什么了呢?

用四个字告诉你——

【团】

团聚+团圆+团结

曾有言,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这句话,在广府庙会开幕展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京剧是国粹,粤剧则被誉为“南国红豆”。京剧《穆柯寨》和粤剧《穆桂英招亲》同台演绎同一主题剧目。这一“南腔北调”在广府庙会的舞台上“团聚”了。

粤港澳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由香港的龙贯天、澳门的叶幼琪、广东的倪惠英三位艺术家联袂演绎的《粤韵三地情》,诉说三地一家亲、同胞心连心的血脉亲情。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拥有逾两千年的历史。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共同维护与支撑,每一分力量都需要被凝聚。

【幸】

传人与受众之『幸』

千年文化九年洗礼,包容各方融合前行。广府庙会主办了九年,“幸福相约”仍在继续。

提到对广府庙会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非遗。九年来,在同样的时间、地点,一年又一年,更多非遗项目加入广府庙会。一些熟悉面孔带来了不少新力量与新活力,广府非遗不再是某些群体的独家记忆,它可以是古稀老人收藏的红木宫灯,也可以是花季少年垂涎的“吹糖手艺”。

广府庙会既是非遗传人之“幸”,也是非遗受众之“幸”。

苏英敏在和其他非遗传人的交流中有了这样的共识:广府庙会“非遗区”干净卫生,整齐划一,宣传力度也大,助推人流量和销售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传承非遗文化的路上,成就感与幸福感更强了。

三年都来广府庙会“非遗区”捧场的张小姐告诉记者:“当你拥有的单品不仅有趣,而且有历史感的时候,收获的赞美会让幸福感倍增。”

【善】

慈善庙会汇聚爱心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千年古都,慈善之城。互助为核,福泽百姓。

近年来,广州的慈善事业与广府文化密切结合,传统的慈善文化元素再次繁盛。慈善已成为广府庙会的一大特色。

广府庙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慈善活动,起初较为零散,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直到2018年,广府庙会首设慈善庙会,设立广府庙会公益基金,将广府文化和慈善文化融合,借助庙会这种传统节庆活动,汇聚社会爱心力量,助力广州创建慈善之城。今年的慈善庙会上,越秀区设立全市首个区级关爱基层社会工作者子女项目——越秀健康童行之情暖童心项目,为越秀区困难或患有重大疾病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未成年子女在经济上提供扶助。从此,为社区困难群众而四处奔走的社工们,在自身需要援助时,也无后顾之忧。

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广府慈善庙会将“慈善”理念融入校园和教育。在建设大马路小学开学日,以“扇”言“善”的“校园庙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们传播中国传统“善”文化。

【创】

持续创新惊喜不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推陈创新格,传承得人心。广府庙会举办至今,一直在创造新玩意,制造新惊喜。

2011年,越秀区首届广府庙会在城隍庙开锣,可以说,广府庙会的出现,既是广府文化的回归,也是越秀区政府的一个大胆创新。

第九届广府庙会依然以传承创新的姿态与民众相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融合创新,通过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打造广州城市品牌IP。

在今年的广府庙会上,不少新科技闪亮登场,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广府庙会分会场之一的万木草堂,今年打造了不一样的“声音博物馆”,举办当代艺术展览——“声景艺术花市”。游客身处其中,接上手机耳机,就可以“穿越”到近代时期的学堂,感受那时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以声博物、以声寻史”的概念融入其中,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

听过北京路“千年古道”故事的人,未必能切身体会到那种神秘的历史感。但庙会上一款网红蛋糕——千年古cake却处处玄机:9层不同食材,代表着千年古道的历史古迹:南越国淤泥与碎石板路、唐代砖面与碎石路、南汉国灰砖路……层层有惊喜,可以说“一口吃掉千年”。

今年,广府庙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首次邀请香港、澳门传统文化传承人参加,特设“大湾遗珍”摊位,市民首次感受到港澳文化独特之处。

广府庙会组委会主任、越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丹认为,广府庙会以民俗活动为依托,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广府庙会的持续创新,未来定能演绎出更多文化内涵,从民俗中来,到世界中去。

第九届广府庙会落幕了,但我们看到,越秀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广府庙会成为世界了解广州、了解岭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越秀区有着更大的文化担当。

数码围观广府庙会

编辑:海辉
数字报
【庙会七天乐】广府庙会留下啥四个字告诉你
金羊网  作者:林诗妍 刘云  2019-02-26
广府庙会上精彩的民俗文化巡演。记者 周巍 摄

【庙会观察】

越秀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庙会从民俗中来,到世界中去

记者 林诗妍 刘云

25日,广州第九届广府庙会闭幕。再次相约庙会,需要等上一整年。

7天,20多个大项、300多场活动,500多万人参与的广府庙会,热闹又庞杂,究竟留下什么了呢?

用四个字告诉你——

【团】

团聚+团圆+团结

曾有言,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这句话,在广府庙会开幕展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京剧是国粹,粤剧则被誉为“南国红豆”。京剧《穆柯寨》和粤剧《穆桂英招亲》同台演绎同一主题剧目。这一“南腔北调”在广府庙会的舞台上“团聚”了。

粤港澳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由香港的龙贯天、澳门的叶幼琪、广东的倪惠英三位艺术家联袂演绎的《粤韵三地情》,诉说三地一家亲、同胞心连心的血脉亲情。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拥有逾两千年的历史。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共同维护与支撑,每一分力量都需要被凝聚。

【幸】

传人与受众之『幸』

千年文化九年洗礼,包容各方融合前行。广府庙会主办了九年,“幸福相约”仍在继续。

提到对广府庙会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非遗。九年来,在同样的时间、地点,一年又一年,更多非遗项目加入广府庙会。一些熟悉面孔带来了不少新力量与新活力,广府非遗不再是某些群体的独家记忆,它可以是古稀老人收藏的红木宫灯,也可以是花季少年垂涎的“吹糖手艺”。

广府庙会既是非遗传人之“幸”,也是非遗受众之“幸”。

苏英敏在和其他非遗传人的交流中有了这样的共识:广府庙会“非遗区”干净卫生,整齐划一,宣传力度也大,助推人流量和销售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传承非遗文化的路上,成就感与幸福感更强了。

三年都来广府庙会“非遗区”捧场的张小姐告诉记者:“当你拥有的单品不仅有趣,而且有历史感的时候,收获的赞美会让幸福感倍增。”

【善】

慈善庙会汇聚爱心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千年古都,慈善之城。互助为核,福泽百姓。

近年来,广州的慈善事业与广府文化密切结合,传统的慈善文化元素再次繁盛。慈善已成为广府庙会的一大特色。

广府庙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慈善活动,起初较为零散,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直到2018年,广府庙会首设慈善庙会,设立广府庙会公益基金,将广府文化和慈善文化融合,借助庙会这种传统节庆活动,汇聚社会爱心力量,助力广州创建慈善之城。今年的慈善庙会上,越秀区设立全市首个区级关爱基层社会工作者子女项目——越秀健康童行之情暖童心项目,为越秀区困难或患有重大疾病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未成年子女在经济上提供扶助。从此,为社区困难群众而四处奔走的社工们,在自身需要援助时,也无后顾之忧。

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广府慈善庙会将“慈善”理念融入校园和教育。在建设大马路小学开学日,以“扇”言“善”的“校园庙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们传播中国传统“善”文化。

【创】

持续创新惊喜不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推陈创新格,传承得人心。广府庙会举办至今,一直在创造新玩意,制造新惊喜。

2011年,越秀区首届广府庙会在城隍庙开锣,可以说,广府庙会的出现,既是广府文化的回归,也是越秀区政府的一个大胆创新。

第九届广府庙会依然以传承创新的姿态与民众相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融合创新,通过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打造广州城市品牌IP。

在今年的广府庙会上,不少新科技闪亮登场,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广府庙会分会场之一的万木草堂,今年打造了不一样的“声音博物馆”,举办当代艺术展览——“声景艺术花市”。游客身处其中,接上手机耳机,就可以“穿越”到近代时期的学堂,感受那时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以声博物、以声寻史”的概念融入其中,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

听过北京路“千年古道”故事的人,未必能切身体会到那种神秘的历史感。但庙会上一款网红蛋糕——千年古cake却处处玄机:9层不同食材,代表着千年古道的历史古迹:南越国淤泥与碎石板路、唐代砖面与碎石路、南汉国灰砖路……层层有惊喜,可以说“一口吃掉千年”。

今年,广府庙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首次邀请香港、澳门传统文化传承人参加,特设“大湾遗珍”摊位,市民首次感受到港澳文化独特之处。

广府庙会组委会主任、越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丹认为,广府庙会以民俗活动为依托,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广府庙会的持续创新,未来定能演绎出更多文化内涵,从民俗中来,到世界中去。

第九届广府庙会落幕了,但我们看到,越秀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广府庙会成为世界了解广州、了解岭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越秀区有着更大的文化担当。

数码围观广府庙会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