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临终关怀”|各方献策呼吁 “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4-01 09:00

  番禺区市桥医院康宁科患者珊珊(化名),在临终前半个月收到人生的第一束玫瑰花,感动落泪。    受访者供图

  对重症患者是放弃抢救还是尽量延长生命?市民选择越来越理性

  重症病人在最后关头是放弃抢救和治疗,减少痛苦,还是尽量延长生命?是回家还是留在医院?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不少市民在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时,表现得越来越理性,从而促使临终关怀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为此,相关人士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增加临终关怀服务资源供给,探索医养护融合服务模式,在广州市建立健全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亲历者说:

  重症病人最后关头难“回家”

  “我的父亲患了癌症,当检查出来时已经到了晚期。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医生告诉我们,病人已经不可能治愈。那时,我父亲坚决要求出院回家,亲属们也是这个意见。”市民吉女士(化名)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家住在广州市一个城中村内,村民思想观念“保守”,“叶落归根”的思想浓重。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位老人在医院已经治不好了,就应该回家。

  “结果是,我父亲在最后的时光里疼痛不已,生活不能处理,而止疼针只能在住院的前提下才能使用,社区医院根本没有适用的止疼药物。我父亲最后是痛死、饿死的。”吉女士伤心地说。

  与吉女士父亲相比,广州市民张大爷(化名)是另一番遭遇。

  张大爷离世前,曾在市内一家养老院住了5年。此前,他生病住进医院,处于失智状态,认不得人,记不了事,生活也不能自理。将张大爷送到养老院是张大妈和几个子女共同决定的,张大妈哭着把张大爷送进养老院,然后在养老院陪护了一个多月,儿女们也常常围绕在床边。但慢慢地,张大妈有点“陪”不住了,因为张大爷病情很快加重,从最初的尚知人事,变得后来的毫无知觉。张大妈身体也不好,累病了。

  “妈,你回家歇歇吧!”听到儿女们这样劝说,张大妈同意了。几个月后,儿女们也不得不把照顾老父亲的工作交给护工。他们说:“我们要上班,从市中心来一趟养老院路程也不近。”

  张大爷最终是在养老院附设的医院去世的。这家养老院规模不小,附设医院。去世前好长时间,张大爷都是靠输入营养液等维持生命,医生明确告诉家属,老人已经不大可能苏醒,医生所做的一切只是延长他临终的时间。

  在张大爷的最后时光,医生征求家属意见:是否放弃治疗?儿女们都不敢作主,都说“听妈妈的吧”。张大妈在养老院附设的医院又陪伴了半个月,最后说:“让他去吧,他也少点痛苦。”说完,她背着儿女们抹了很久的眼泪。“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临终关怀’,如果可以提早介入,妈妈那段时间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张大爷的儿女事后回忆。

  在新快报记者走访过的医院中,张大妈及其儿女经历的这种事情非常常见。是让没有治疗价值的亲人放弃治疗,减少痛苦,还是尽量延长其生命?这是很多患者家属面对的艰难选择。记者走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前者,而“减少疼痛”“要有尊严”几乎是受访者的一致选择,说明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专家解释:

  “临终关怀”主要有四种模式

  番禺区市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市内安宁疗护工作主要有几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床,该部分病床服务范围较小,一般只能对癌症晚期患者提供缓解疼痛的服务,而镇痛手段相对不多,对病情复杂的患者无能为力。第二种是以大型综合医院内科、肿瘤科为基础提供的安宁疗护病床,该部分服务专业性较强,往往只能以身体照顾为主,无法提供安宁疗护提倡的“四全照顾”。此外,一些养老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设置的医疗部门提供安宁疗护病床,针对的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慢病衰竭类,镇痛和其他综合医疗技术相对不足。

  该负责人介绍,以市桥医院为代表的综合基层医院开设安宁疗护病床是第四种模式,可解决上述很多综合性问题,但目前受到事业单位的各种政策制约。

  相关建议: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临终关怀的人力成本占运营开支的50%以上,医院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之间进行平衡。“安宁疗护服务有其特殊性,每个人一辈子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如果考虑在医保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就可以减少无效医疗的医保支出,也可以提高患者晚期生活的质量,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实处。”相关人士提出这样的建议。

  《广州市临终关怀机构资源及现状调查》一文也提出,晚期恶性肿瘤是死亡的主因。对于这类病人来说,缓解疼痛是必不可少的。而接受调研的广州市13家机构中没有一家设有疼痛科,在镇痛的规范化管理方面还需要加强。

  调研者建议,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临终关怀指南》,相关机构可结合这份指南提供有效服务项目,包括加强对疼痛和症状的管理,为患者提供有用的疾病相关信息,加大协调联合服务等。政府可根据社会需求,加强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增加临终病床,增设老年科、疼痛科等专科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今年初举行的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民盟广州市委会提出《关于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让生命尊严谢幕的建议》,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增加临终关怀服务资源供给,推动服务标准建立,探索医养护融合服务模式,在广州市建立健全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

  具体做法方面,可考虑加大财政投入,在区级综合医院设置临终关怀科,建设临终关怀病区,配置专业医务人员及相关设施设备。引导有条件的区级医院转型为提供长期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服务的康复医院。以区级医院为龙头,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门诊及随访服务,逐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护理床位配置,设置日间病床或家庭病床,使临终关怀服务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同时,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也应建立行业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规范有效。

  相关人士指出,除了医院,政府在其他领域也可增加临终服务的供给。3月27日,广州市民政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让许多市民看到了希望。这份意见稿指出,在广州市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将获得政府全方位支持。意见稿中所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包括了临终关怀这一项专业化养老服务。新快报记者采访了不少有与吉女士和张大妈类似经历的市民,他们都对这个办法推动扩大临终关怀服务规模充满期待。在他们看来,亲人在最后的时刻走得平静,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家属来说都是最大的幸福。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关注“临终关怀”|各方献策呼吁 “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2019-04-01

  番禺区市桥医院康宁科患者珊珊(化名),在临终前半个月收到人生的第一束玫瑰花,感动落泪。    受访者供图

  对重症患者是放弃抢救还是尽量延长生命?市民选择越来越理性

  重症病人在最后关头是放弃抢救和治疗,减少痛苦,还是尽量延长生命?是回家还是留在医院?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不少市民在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时,表现得越来越理性,从而促使临终关怀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为此,相关人士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增加临终关怀服务资源供给,探索医养护融合服务模式,在广州市建立健全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亲历者说:

  重症病人最后关头难“回家”

  “我的父亲患了癌症,当检查出来时已经到了晚期。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医生告诉我们,病人已经不可能治愈。那时,我父亲坚决要求出院回家,亲属们也是这个意见。”市民吉女士(化名)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家住在广州市一个城中村内,村民思想观念“保守”,“叶落归根”的思想浓重。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位老人在医院已经治不好了,就应该回家。

  “结果是,我父亲在最后的时光里疼痛不已,生活不能处理,而止疼针只能在住院的前提下才能使用,社区医院根本没有适用的止疼药物。我父亲最后是痛死、饿死的。”吉女士伤心地说。

  与吉女士父亲相比,广州市民张大爷(化名)是另一番遭遇。

  张大爷离世前,曾在市内一家养老院住了5年。此前,他生病住进医院,处于失智状态,认不得人,记不了事,生活也不能自理。将张大爷送到养老院是张大妈和几个子女共同决定的,张大妈哭着把张大爷送进养老院,然后在养老院陪护了一个多月,儿女们也常常围绕在床边。但慢慢地,张大妈有点“陪”不住了,因为张大爷病情很快加重,从最初的尚知人事,变得后来的毫无知觉。张大妈身体也不好,累病了。

  “妈,你回家歇歇吧!”听到儿女们这样劝说,张大妈同意了。几个月后,儿女们也不得不把照顾老父亲的工作交给护工。他们说:“我们要上班,从市中心来一趟养老院路程也不近。”

  张大爷最终是在养老院附设的医院去世的。这家养老院规模不小,附设医院。去世前好长时间,张大爷都是靠输入营养液等维持生命,医生明确告诉家属,老人已经不大可能苏醒,医生所做的一切只是延长他临终的时间。

  在张大爷的最后时光,医生征求家属意见:是否放弃治疗?儿女们都不敢作主,都说“听妈妈的吧”。张大妈在养老院附设的医院又陪伴了半个月,最后说:“让他去吧,他也少点痛苦。”说完,她背着儿女们抹了很久的眼泪。“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临终关怀’,如果可以提早介入,妈妈那段时间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张大爷的儿女事后回忆。

  在新快报记者走访过的医院中,张大妈及其儿女经历的这种事情非常常见。是让没有治疗价值的亲人放弃治疗,减少痛苦,还是尽量延长其生命?这是很多患者家属面对的艰难选择。记者走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前者,而“减少疼痛”“要有尊严”几乎是受访者的一致选择,说明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专家解释:

  “临终关怀”主要有四种模式

  番禺区市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市内安宁疗护工作主要有几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床,该部分病床服务范围较小,一般只能对癌症晚期患者提供缓解疼痛的服务,而镇痛手段相对不多,对病情复杂的患者无能为力。第二种是以大型综合医院内科、肿瘤科为基础提供的安宁疗护病床,该部分服务专业性较强,往往只能以身体照顾为主,无法提供安宁疗护提倡的“四全照顾”。此外,一些养老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设置的医疗部门提供安宁疗护病床,针对的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慢病衰竭类,镇痛和其他综合医疗技术相对不足。

  该负责人介绍,以市桥医院为代表的综合基层医院开设安宁疗护病床是第四种模式,可解决上述很多综合性问题,但目前受到事业单位的各种政策制约。

  相关建议: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临终关怀的人力成本占运营开支的50%以上,医院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之间进行平衡。“安宁疗护服务有其特殊性,每个人一辈子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如果考虑在医保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就可以减少无效医疗的医保支出,也可以提高患者晚期生活的质量,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实处。”相关人士提出这样的建议。

  《广州市临终关怀机构资源及现状调查》一文也提出,晚期恶性肿瘤是死亡的主因。对于这类病人来说,缓解疼痛是必不可少的。而接受调研的广州市13家机构中没有一家设有疼痛科,在镇痛的规范化管理方面还需要加强。

  调研者建议,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临终关怀指南》,相关机构可结合这份指南提供有效服务项目,包括加强对疼痛和症状的管理,为患者提供有用的疾病相关信息,加大协调联合服务等。政府可根据社会需求,加强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增加临终病床,增设老年科、疼痛科等专科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今年初举行的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民盟广州市委会提出《关于建立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让生命尊严谢幕的建议》,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增加临终关怀服务资源供给,推动服务标准建立,探索医养护融合服务模式,在广州市建立健全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

  具体做法方面,可考虑加大财政投入,在区级综合医院设置临终关怀科,建设临终关怀病区,配置专业医务人员及相关设施设备。引导有条件的区级医院转型为提供长期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服务的康复医院。以区级医院为龙头,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门诊及随访服务,逐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护理床位配置,设置日间病床或家庭病床,使临终关怀服务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同时,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也应建立行业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规范有效。

  相关人士指出,除了医院,政府在其他领域也可增加临终服务的供给。3月27日,广州市民政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广州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让许多市民看到了希望。这份意见稿指出,在广州市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将获得政府全方位支持。意见稿中所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包括了临终关怀这一项专业化养老服务。新快报记者采访了不少有与吉女士和张大妈类似经历的市民,他们都对这个办法推动扩大临终关怀服务规模充满期待。在他们看来,亲人在最后的时刻走得平静,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家属来说都是最大的幸福。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