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将“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金羊网记者 陈泽云
4月9日,2019中国(广州)城市轨道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
记者从大会发布的《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广州2019》报告获悉,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结构合理、换乘高效、共享共建的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格局,实现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
中心到外围换乘不超两次
根据报告,至2025年,通过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大湾区城市群将实现60分钟互达,广州外围城区至主城区80%的换乘将不超过2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55%,市民出行将更加绿色、便利、智能。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湾区总人口约6800万元,湾区9市城际、地铁已开通运营总里程约1164公里,规划总里程约6000公里。2019年3月广州地铁日均客流量已经达到910万人次。
面对客流新常态,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及互联网技术提升乘客在线网内的体验,为市民提供更人性化的乘客服务,也是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亟待探索的领域。
地铁安检将不用单独检包
广州地铁集团董事长丁建隆表示,广州地铁正构建引领型智慧轨道交通。以票务服务为例,在“多元化支付”的基础上,未来通过各类智能无感检测设备,捕捉乘客标签特征,结合乘客“画像”信息库,实现乘客“无感支付”,票务设备逐步虚拟化,全面实现乘客出行全过程中身份无感智能识别,精准判断乘客站内出行轨迹,后台自动完成系列票务操作,实现多元、便捷、集成的票务服务。
此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广州地铁将逐步转变“人过门、物过机”安检模式,加强“人物同检”的“无感安检”运行模式,从而提升乘客通行体验及地铁线网大客流通行能力。目前,广州地铁正在稳步推行场外安检试点以及人脸识别安检试点。
链接
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崛起
本次大会上,广州市发改委发布《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根据行动计划,预计到2021年,广州轨道交通产业规模预计达到1200亿元,力争2023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行动计划》从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关联度强、技术资金密集、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行动计划提出要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轨电车、市域快轨等制式车辆装备;加快白云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建设、推动番禺和花都车辆修造基地联动发展等。
“轨道上的大湾区”将是怎样的?
根据报告,广州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将实现以下目标:
“3060”时空可达:实现广州市域“一主一副”双核心及其他组团中心到相邻市域枢纽间30分钟可达,广州市域双核心之间以及核心与城市外围组团中心间30分钟互达,广州主城区及相邻区域中心60分钟互达。
55%的出行分担率:实现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接近55%,远期占比实现80%。
75%线网覆盖率:实现对广州市75%城市人口覆盖及85%就业岗位覆盖。
不超过2次换乘:外围城区至主城区80%的轨道出行换乘不超过2次,主城区及临接地区90%的轨道出行换乘不超过2次。
据悉,目前东莞、中山、珠海、清远、惠州与广州轨道衔接规划已经启动对接并逐步落地。
如何实现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据介绍,广州将积极引领构建三个体系,实现湾区轨道交通融合协同发展。
一是建立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包括区域轨道交通网层级体系、区域综合枢纽体系、多层级轨道网络融合互联、公交化运营区(市)域快线系统制式等;
二是构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包括线网关系研究、系统制式、票务清分规则、运输组织、信息互联互通、管辖权规划、资源共享规划、安全应急处理等;三是构建区域轨道交通管理体系,包括规划管控、票制及票务管理、投融资及资产管理模式、立项模式、运营模式、维修维护模式、经营模式、建设管理模式等。
“实现湾区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技术层面的衔接还不是主要的难题,顶层设计才是最关键的。”丁建隆呼吁,应制定融合的一体化线网规划,从湾区区域重心分布的角度,统筹考量区域内各城市各层级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和效率的科学与合理性,实现各层级轨道交通网络的融合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