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老有所养】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黄洁峰 颜复琼
统筹:刘云 李志洁
执行:刘云 林诗妍 崔文灿 李云贞 张豪 梁怿韬 李焕坤 薛江华 陈秋明
在上一期养老话题“记者跑”,本报记者提出了关于广州市养老现状中存在“康养机构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不应求’和‘民半空置’并存”以及“养老设施建设未能满足辖区老人需求”等问题情况。
对于以上现状,广州市政协委员们分别通过参与广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问卷调查,走访养老机构的行业环境、运营状况,了解受访者家庭老人的基本概况、养老偏好、对广州养老机构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相应协调意见。
文/金羊网记者 刘云
现状1 专业护理人才缺乏
建议:尽快制定职称评定体系
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是广州养老服务发展的一大阻力,为加强养老服务基础建设,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李瑾和数位政协委员一同开展调研。
市政协委员胡育新表示,“人才荒”已成为养老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但现在就整个行业而言,养老人才无论是薪资还是社会地位都很低。“老年人护理服务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爱心。可是这份工作,社会认可度不高、收入不高而且充满压力和高风险,对社会公众而言吸引力不够。”
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属于社会民生行业范畴的养老机构属于重资产运营,成本高、运营周期长、回收周期长、效益低,所以养老机构对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很严格,部分养老人员平均每月收入约为4000元——5000元左右。此外,养老行业的职业等级标准也不明确,在学校经过3年专业学习培养出来的人才,或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4050”人员一样,做同样的工作,给予同等待遇,对于职业发展渠道和未来空间,毕业生并不太清楚。
对此,胡育新委员建议,广州应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养老服务业就业增长,并建立“阶梯式”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式。“对养老服务产业不同岗位从业人员采取‘阶梯式’培养,可以满足养老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政府、社会养老机构、高校联手,根据现代养老服务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新型岗位的特点,可多方位、多途径,工学结合、合作培养养老服务人才。”
在留住养老人才方面,委员们建议,让养老服务培训与职业资格挂钩。对从业者自身而言,需要有自己长远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养老职业教育和培训如与职业资格挂钩,更有助于他们在这个行业长久地做下去。广州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养老人才职称评定体系,明确职业职级,让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有效认可,提高全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度、认同度和支持度。
现状2 中心城区床位短缺
建议:对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养老床位是满足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基本硬件。目前,广州市存在中心城区床位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养老床位“公不应求”“民半空置”现象并存等的矛盾和问题,对此,市政协委员夏凤华建言:“提升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效率,加大政府购买民办养老床位力度。”
夏凤华委员表示,传统长者总是有“不离家、不离亲”的养老愿望,建议按照普通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对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由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团队为居家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智慧广州的优势,通过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实时掌握长者健康动态,建立“家庭养老床位”综合运营补贴及评估机制。
今年91岁的黎婆婆,每天都会下楼买菜做饭,虽然她自称能够自理,但是社工黄姑娘还是为她安排了助洁服务员,帮她打扫卫生。一到晚上,黎婆婆的邻居好友也会过来陪睡。有助洁服务员、有邻居好友、有社工的关心,黎婆婆说,她并不孤单。
市政协委员刘惠萍建言,要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互助养老服务,发动身体健康的老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作用。老人们付出的这些劳动有可能得到补偿——如果在以后的日子成为重度失能老人时可以享受免费服务。
市政协委员摆林表示,希望街道和社区能够提高对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养老的重视。“特别像黎婆婆这样情况的独居老人,我认为,至少每星期有一次到两次到家里来,这样对她的精神上和身心上有很大的支持,能够支撑她继续生活下去。”
调研中,大部分护理站未纳入医保定点的问题,也受到了市政协的关注。广州共有63家定点护理机构,平均每个区至少有一家。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广州老人的需求。广州市政协调研报告指出,长护险仅覆盖职工医保,覆盖范围能否延伸?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建言,可参考“长者饭堂”的网格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卫健部门能不能通过这个社区医院为抓手,将整个社区老人的健康建立档案,通过数据化分析将动态变化形成数据库,这样做是对整个资金、资源的投入更加有规划。”
现状3 辖区养老未能满足需求
建议:多措并举强化用地保障
那么,针对养老设施建设未能满足辖区老人需求的现状,委员们又有哪些好的建议,既能够让新建养老机构增加床位,又能满足老年人离家近的愿望呢?
市政协委员谭国戬表示,结合《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修编(2018-2025)》的编制工作,从差异化角度出发,重视养老规划与人口布局规划等相协调与衔接的问题,增强及提升城区、住宅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规划到位的情况下,确保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到实处,在新建城区和住宅区,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谭国戬委员认为,对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要同时制定具体配套机制以落实以上“四同步”,要强化民政部门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的实质性参与发挥作用,确保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地不走样。
“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到位有赖于用地供给,广州应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强化用地保障,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年度规划完成储备,同时研究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或社会力量利用自有地块,举办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可行性及实际操作性。”
关注养老服务提升,不应只在重阳节
主持人:记者 崔文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我国古人对“老有所养”的理想描绘。昨天是重阳节,这个节日似乎又重燃了人们对敬老爱老养老问题的关注。
广州面临的养老压力不容小觑——截至2018年底,广州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9.3万人,预计2025年将达到230万人,人口结构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但康养机构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不应求”和“民半空置”并存以及养老设施建设未能满足辖区老人需求等问题依旧存在。
怎样才能让老年人生活称心如意,安享晚年?我们该如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尊?毕竟,人人都会变老,关注养老服务提升不应只在重阳节。
提升养老服务要有紧迫感
羊城晚报资深评论员 阅尽
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已约20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如何养老”是近年普遍性的社会焦虑之一,许多家庭也因此备受困扰。
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而民营养老院却又床位空置、运营困难,有价格因素,但并非关键。在有些地方,即使民办养老院价格适宜,也依然门庭冷落。之所以如此,与养老院的位置、服务及社会信誉等均有关系。如有的养老院远离市区,孤岛式的养老很难被正常老人接受。
因此,与养老院的硬件设施相比,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培育、提高养老服务的“软环境”问题更为迫在眉睫。我国养老体系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在此链条中,每一环都离不开养老专业人员,但这一点恰恰最为薄弱。
养老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广开门路,多元化养老。但龙头还是政府,必须强化各级政府的紧迫感。近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有关养老政策,但缺乏的是落实刚性。有些养老建设规划迟迟不能走进现实,要有后续的督查与问责。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羊城晚报评论员 耀琪
民营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只要市场有需求有利润,就会有民间机构参与其中;相反,如果是因为价格过高,服务不良,无人问津,那么养老机构就只能压缩成本、压缩利润,或者改善服务,把价格降到一个能被接受的范围。
相比之下,公办养老院因为有政府补贴和口碑保障,是不赚钱的“事业”,因此会显得物美价廉,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政府只能做兜底工作,只能从支持“产业”的角度入手,如用压低价格的手段进行控制,反会有可能会让养老机构大量倒闭,效果适得其反。
“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核心真理。政府要发挥作用,就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民营养老机构扩容,通过确立门槛和强化监管,保护老者的权益,从而培育一大批优质的机构,而不是自定价格、做产业、做市场。
下期预告
对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推进和完善,广州相关部门有话要说。请看下一期《有事好商量·民心筑城》之政府推。
扫码参与“有事好商量·民心筑城” 专题互动,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