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资料图片)
广州珠村、莲塘村两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出炉
广州古村资源丰富,如何做好整体的保护开发备受关注。日前,《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莲塘村保护规划》《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布。根据规划,享受“中国乞巧第一村”盛名的珠村,其“乞巧”等传统文化习俗将纳入保护范围,通过设立乞巧文化游线等,规划“三横一纵”四条文物径。同时,通过深涌揭盖复涌等工程,保护珠村“水环村、村环水”的岭南水乡特色。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特色
中国乞巧第一村 呈现“村环水、水环村”的山水格局
每逢七夕,广州珠村便成为“过节胜地”,市民可在此体验乞巧传统民俗。2010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村连续十多年举办广州乞巧文化节,在海内外都具有影响力,打响了“中国乞巧第一村”名号。
除了“乞巧”元素,珠村还拥有珠三角典型文化特征的人文环境特色,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赛龙舟、醒狮、广绣、粤曲、灰塑、广东音乐、粤剧等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在珠村中找到传承,是广府文化传承的生动实例。
在空间形态上,珠村整体山水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呈现出“村环水、水环村”的格局;村内以传统街巷为骨架呈现梳式布局,围绕祠堂、水塘周边形成公共开敞空间核心。潘、钟两大主姓聚族而居,目前潘氏宗祠、北帝古庙等宗祠古庙和少量传统民居尚存。珠村岭南水乡特色鲜明,宗族聚居发展特色鲜明。值得一提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珠村还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训练基地和考场。
范围
核心保护区新扩建建筑控高12米
此次规划研究范围为村域范围,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广园路以南部分,与村庄规划编制范围一致,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本规划划定三处核心保护范围,分别为文化大街及珠村潘氏宗祠周边区域、孖塘及北帝古庙周边、大塘及元德陈公祠周边区域,总面积为3.37公顷。规划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内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且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应尽量延续其原有功能,新扩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2米以下。
规划将文华大街、南门大街、东华三巷等历史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街巷沿线地区纳入,通过街巷空间将三片核心保护范围联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风貌控制区,该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共6.20公顷。在该地带内,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高度按现状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8米以下。
规划还对村内建筑的用途进行详尽梳理,使用功能上分为:无兼容性、可兼容公共服务、以及可兼容商业及公共服务三类进行管理控制。其中,珠村水浸社坛、北帝古庙等374处建筑属于“无兼容性”,应保护其历史功能,不得进行功能改变。
环境
揭盖复涌 重现富有岭南水乡气息的河涌格局
“村环水、水环村”格局是珠村的一大特点,保护好“水”至关重要。对此,规划特别提出,要保护珠村现有河涌水系,通过工程手段对深涌等历史河涌进行揭盖复涌,联通现有河涌,重现富有岭南水乡气息的河涌格局;对河涌河道进行疏浚,整治周边环境,禁止在河涌两侧建设各类排污设施,不得向河涌内填埋、排污及倾倒淤泥。
珠村内现有7大水塘,规划提出,严格控制水塘周边的建筑界面及建筑风格,整治水塘周边环境,营造优质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要将村内水塘与深涌及其支涌联通,改善水质。要在深涌-深涌东支涌沿线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化游憩带,形成沿深涌的滨水绿道。
特别的是,村中一株树龄达177年的古木棉树,与村头涌、池塘、祠堂周边的10株大榕树,将亦列入重点保护范围。此外,还要保护或恢复文华大街、大塘边街、南门塘街、桥头基直街等主要传统街道的传统麻石铺地,不得使用水泥或沥青覆盖。
文化
设立乞巧文化游线 保护扒龙舟、拜猫等民俗要素
根据规划,除了要保护好历史人文传统外,还需在物质形态上保护和恢复这些非物质要素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场所。
对于珠村最具特色的乞巧文化传承,规划设立乞巧文化游线,串联开幕式、摆七娘、拜七娘、七夕游园等活动的空间载体,重现七夕浪漫民俗,让游人了解珠村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建议增加现场广绣表演、鹊桥相亲、七仙女选美大赛、女子成人礼等活动,还可举办相关民俗文化学术交流会和国际论坛。
同时,以“乞巧”等节庆活动为核心,将设置多条文化步道,将现状相对分散的历史地段和环境要素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珠村历史文化脉络,结合节庆活动的举办引入旅游活动,通过活化利用促进保护。其中,以文华大街、南门大街等主要街巷为骨架,形成“三横一纵”的四条主要文物径,将古村内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及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传统风貌景观序列。
扒龙舟、舞狮、挂灯、拜猫等民俗,与摆七娘、广绣等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均纳入保护。规划提议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刚性”保护机制。建立保护基金,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作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工作。
需关注的是,针对目前珠村原住民大多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组织方式日趋薄弱的问题,规划提议增强本地居民传统的宗族观念及历史观念,建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度,在中小学生中推广相关教育。
链接
莲塘村:
规划4.5公里绿道串联各景区 新增36班小学和18班幼儿园
同时出炉的另一个保护规划聚焦莲塘村。莲塘村位于广州黄埔区九龙镇西北面约4公里,始建于南宋端宗景炎年间(1276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村如其名,该村拥有“背山面水”的整体格局,圆帽山周边的坑塘水面延续着“形似莲藕”的水体形态。古村前的风水塘和九太公路以南的刘家庄河是重要的风貌要素。现状的圆帽山、王当岭、牛转岭、太白头、葫芦嘴等山体,错落有致,山与村落的空间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传统文化。
莲塘村保存有始建于宋代的2条街和11条巷道的肌理,保存有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传统建筑近20000平方米。街巷格局清晰,呈“梳式”布局;“三间两廊、冷巷纵联”的组合关系鲜明,“镬耳山墙”等建筑元素极具代表性。
规划划定保护范围22.6公顷,莲塘村的整体山水格局、古村落的传统街巷肌理都被列入保护重点。规划还禁止机动车进入古村落。规划绿道4.5公里,将莲塘村各景区串联,形成“山、林、水、田、村”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特别提出要保护安仁里、兴仁里、居仁里、长安里、平安里、中和里、人和里、荣华里等11条巷(其中3处巷楼已遭毁坏,巷名无从考证),以及南向街与塘西街2条街。街巷的宽度、走向不得改变,地面铺装应采用原来材质。
规划称,结合正月初四“上灯”、清明节祭祖等传统习俗,在罗祖书室、鸿佑家塾、时四陈公祠、古榕树等处开展民俗文化周,并组织广州陈姓宗亲大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