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产业体系、成本优势等足够吸引外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耀琪
近日,美国、日本一些官员呼吁本国企业撤离中国,引发了舆论关注和热议。有国外学者也提出所谓“一个世界”“两大市场”,称疫情促使欧美等国家更强调自身的经济主权,全球化将受到抑制,今后可能会出现有限的全球化,形成“一个世界”“两大市场”,部分产业回迁将让出市场空间,有利于中国企业补充。
在国外疫情紧张、国内复工复产努力推进的当下,所谓的外资撤离是否成立?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会有什么产业机会,需要如何思考发展方向?就这些问题,记者对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进行了专访。
A 为中企腾出市场?
中外企业相互依存
羊城晚报:现在有一种说法,比如美国、日本有部分官员号召本国企业的海外生产线回到国内。有学者也认为,未来的全球化或许是“一个世界、两个市场”,也就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市场,另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市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陈鸿宇:供应链和产业链都离不开全球化。如果按照“两个市场”的说法,那就不需要对外交换,经济上完全独立自主就可以。但过度强调经济上独立自主,就会导致产业链的断裂。
尽管国外有这个思潮,但主要是部分政客的想法。我们中国的态度是很鲜明也很正确的,是要维持好全球化健康发展,不能离开国际社会。
其实,近几年,美国部分人反复说过要把企业搬回去,不能过于依赖中国,以解决美国就业问题。日本也有类似想法。事实上,企业的进入和离开都不是靠政府指挥的,而是国际产业结构演化的结果,必然也有阵痛期。当初制造业从欧美转移到亚洲,从中国到周边,甚至去到一些更边远的地方,都是经济自行演化运转、边际成本推动决定的。
美日可能会迁回一部分企业,比如高端的研发迁回去,但绝对不可能整个产业链都搬回去。政府是不可能替代市场和个人作经济行为的选择的。如果一个工厂进入中国20多年,那么经过发展,中国必然已经形成相关产业集群、有了产业体系的优势。何况中国市场那么庞大,除了劳动力成本,还有综合成本,研发成本、链条成本都是有优势的。所以,不要被所谓的撤资言论淹没,要冷静观察。
羊城晚报:有专家认为,若外资企业回迁,则可为中国企业腾出市场空间,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陈鸿宇:如今,中外企业是互相依存的,很多产品品牌是外国的,但是由中国制造的。所谓外资回迁为中国企业腾出市场空间的说法,只是“过口瘾”而已。
B 哪些行业可能有较好的机会?
公众生活方式的调整带来商机
羊城晚报: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广东制造业也崛起一批非常出色的企业,这是不是意味着广东的制造业会因此发生“化学变化”?
陈鸿宇:因为疫情的特殊性和突然性,会带来某些需求的增长,个别行业也因此获得了市场机会,带动技术创新。但这些行业或产品也只是极小一部分。例如疫情只是对呼吸疾病、防疫、检测等有了一定刺激,而不是对整个医疗行业。总体而言,大部分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从全局来说,广东要谋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才是既定方向,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
羊城晚报:有些传统的业态技术性不强,转型面临一定困难,传统行业应该如何应对?
陈鸿宇:不要截然把高科技和传统产业对立。新技术只是手段,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它完全可以用到民生行业、服务业、餐饮旅游等方面,渗透到个人和家庭中。
企业不应该在意所谓传统还是现代的区分,只要有市场机会就去做。目前比较看好的行业首先是和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第二个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比如供应、物流、快递、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冷链。第三个是线上的娱乐、教育、信息类行业。我认为,疫情过后,公众也会不断调整生活习惯,产生一些极简、平实的生活方式。那种人头涌涌挤在一起娱乐、办公、购物、开派对之类的方式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有商机。
C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要稳定企业、就业、民生和消费
羊城晚报:现在政府引导加大对新基建投资力度,如何防止出现低效投资甚至投资泡沫?如何评估和衡量投资的有效性?
陈鸿宇:对于新基建要全面理解,它包括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板块。但是它其实也和传统基建项目有关的,不能说不要“老基建”,而要新基建,因为新基建必须和产业的转型融为一体。要利用互联网去打造产业链,从原材料到工业设计、服务配套、市场预测,都要通过工业互联网来整合数据,减少博弈的成本。
我们不是为了经济不减速而用新基建来刺激。发展不只是靠新基建,还要发展配套行业,比如要发展城际高铁,就要有相关的电子电气化产业方面的投资、车辆设计建造的投资,让传统的产业能够跟上。此外,新基建一定要有顶层设计和谋划,是要省级以上来统筹的。
新基建的投资也一定要靠市场。项目该不该上、上哪些、什么地方上,这些都要顺应市场的要求。千万不能回到争项目、争规模、争投资的老路上,必须做到精准投资,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
羊城晚报: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府应该如何发力?
陈鸿宇:现在是多个因素叠加,比如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压力等,导致制造业的压力很大。所以应该做到四个“保”,第一保企业,第二保就业,第三保民生,第四是保消费。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当前来说,消费问题甚至比新基建更迫切。因为没有了企业、没有了收入、没有了消费,社会就会不稳定。只有好好活着,才能考虑那些更长远的问题。
广州要通过更高层次的开放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项目进来。当前,我们的政务服务功能、数字化水平、自我变革的力度等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要鼓励本地企业积极走出去扩大投资。
总而言之,广州要拿出当年做开发区的心态和胸怀,服务要更到位,投资要更开放,经济要素能够更自由进出,这样资本才会更愿意进来。
建议多举措 稳定外资
针对美日部分官员呼吁本国企业“撤出中国”言论,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导梅林海教授表示,日美要求企业撤回去,这不是一种市场的做法,对我国市场自然是不利的。其实,随着我国发展,劳动力成本可能会有上升,低端产品也会转移到国外,这是符合市场自发规律的。“我们也能借此腾挪,实现产业的升级。但是如果通过人为手段、政府有形之手去干涉,对双方来说就都是不利的”。
当前全球都面临经济下滑的风险,“我们都应该及早防范和应对。当前,我们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国外企业还有差距。我们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更优厚的待遇,鼓励外资企业在本地继续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保住企业,也可以稳定就业等”。(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