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历史交汇之时,习近平为何赴山西大同考察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发表时间:2020-05-12 14:17
分享到

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再次出京考察,直奔山西。两个月接连考察四个省,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行程最密集的出京考察。今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这样的时间节点,最显大势。在山西之行的第一站大同,总书记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习近平山西之行第一天考察地示意图

一株“忘忧草” 万户脱贫计

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是习近平在大同的第一个考察点。立夏刚过,黄花正处于种苗繁育阶段,满目翠色。

△黄花又名忘忧草、金针菜,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何以脱贫?已有600余年种植史的黄花进入了视线。黄花耐瘠、耐旱、易活,兼具食用、加工、观赏等功能,近年来已经成为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云州区是闻名全国的“黄花之乡”,每年7月前后进入盛产采摘季。

上个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为了把小黄花做成大产业,云州区的政策够“硬核”: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

△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约1.68万亩,亩产新鲜黄花约3000余斤。(总台央视记者彭柏闳、钟锐拍摄)

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产值达7亿元。采用云州模式,大同全市15000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大同黄花”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以黄花为原材料制作的黄花饼、黄花酱、真空冻干黄花。(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在种植基地,习近平步入田间察看黄花长势,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习近平说,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习近平上一次赴山西考察是三年前的2017年6月。他到了吕梁山区,实现了走遍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夙愿。他还在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那次考察期间,他强调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

这次再到山西,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1%以下。总书记的调研重点也转为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收官之后怎么办?中国正在谋篇布局。

△习近平考察的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去年产值6500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14800元。基地工作人员说,今年克服疫情影响,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总台央视记者康晓宇拍摄)

慎终如始 总书记牵挂乡亲们的长远之计

习近平在大同考察的第二站,是云州区西坪镇的坊城新村。这是由西坪镇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合并而成的易地搬迁村。

△大坊城村和西咀村旧貌。(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从空中俯瞰,搬迁居民们在坊城新村住的是独门独院的新房。(总台央视记者康晓宇拍摄)

坊城新村于2016年开建,2018年入住。整村搬迁196户412人,其中贫困户77户158人。搬迁完毕后,村里重点发展540亩黄花特色产业,种植经济林660亩、小杂粮290亩。截至去年年底,坊城新村7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经过晾晒的干黄花。(总台央视记者王哈男拍摄)

在坊城新村,总书记走访了村民白利军一家五口。这一天,也是白利军儿子出生第67天。

△这是今年4月,白利军的儿子过满月当天拍摄的全家福。(总台央视记者史伟拍摄)

31岁的白利军是村里的电焊工,父母除了种植黄花,日常也打一些零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租金等,去年全家收入7万左右。

△对比老房子,白利军一家易地搬迁后的新居敞亮、舒适了很多。(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三年前考察山西时,习近平也曾探访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岢岚县宋家沟新村。总书记当时说,实施整村搬迁,要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是老百姓的小账,也是国家的大账。

△宋家沟村于2018年成为岢岚县首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资料图)

慎终如始,关心乡亲们今后的长远之计;继往开来,真正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习近平始终萦怀的大事。上个月在陕西,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3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也提出,要研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衔接。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这正是中国之治的优势。

从莫高窟到云冈石窟

习近平在大同的第三个考察点是城西武州(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去年8月,总书记赴甘肃考察时,首站就是赴敦煌莫高窟考察。

△中国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距今已近1600年。这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之后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历时近70年完成。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总台央视记者康晓宇拍摄)

云冈石窟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内容、样式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图为第16窟和18窟。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五个大窟的五尊大佛,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个皇帝。

云冈石窟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第3窟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属于中期石窟。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第11窟属于晚期石窟,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呈现的是一种清新典雅“瘦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云冈石窟研究院官方社交媒体)

在云冈石窟,习近平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他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总书记还同在场的游客亲切交流、挥手致意。

△第5、6窟是工程浩大、雕饰华丽的典型洞窟。窟前四层木质楼阁为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第5窟主像是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坐佛高17米。(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杨波拍摄)

2018年10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第12窟“音乐窟”。这座高9米、宽11米的大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5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拉运,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这是第12窟原版与3D版对比。(来源于云冈石窟研究院官方社交媒体)

去年在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告诉《时政新闻眼》,云冈石窟的病害主要来源于雨水冲刷和山顶渗水,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疏通山顶上的水道,并对岩石裂缝进行环氧树脂粘接,防止渗水。

去年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提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总书记用实地踏访启迪国人:当今年代正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编辑: 宝厷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广东多地派发消费券如何用“券”制订“五·一”出游计划?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 14家广东5A景区节前恢复开放!快来看哪些门票有优惠 2020-04-29
  • 疫后旅游业:微度假成主旋律,自驾游和短途高铁游受青睐 2020-03-28
  • 【春光好·春茶篇】品香茗,访茶之旅已在望 2020-03-23
  • 访谈 |后疫情时代,民宿业能更早迎来春天吗? 2020-03-14
  • 打卡 | 等你来遛娃,广州周边春游地① 2020-03-11
  • 【春光好·古镇篇(下)】春已不远,静待花开 2020-03-10
  • 快报|@游客 清远长隆预计2021年建成! 2020-03-09

品鉴全新传祺GA8:旗舰应有的专属专享

  • 上汽荣威发布全新R标和新狮标 多款新车同步亮相 2020-05-12
  • 全新一代瑞虎7广州区域上市 推出6款车型售价7.99万起 2020-05-11
  • 江淮纯电轿跑iC5上市 补贴后14.99万元起售 2020-05-11
  • 2021款吉利嘉际曝光 全系标配6座 2020-05-11
  • 广汽丰田4月销量63607台 2020-05-09
  • 比亚迪宋Pro 4月销量13,791辆 2020-05-09
  • 售价68.98-86.68万元 新款奥迪Q7正式上市 2020-05-08
  • 全新奥迪Q7正式上市,价格区间68.98万元-86.68万元 2020-05-08

华为2019年财报:销售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

  • 全民阅读下的喜马拉雅听书人图鉴:用耳朵读书,给生活加色 2020-05-09
  • 喜马拉雅启动423听书节,全程直播国图公开课 2020-04-22
  • 拼多多发布美妆报告,消费者自学美容院八成技能 2020-04-15
  • 全系配备潜望式摄像头,荣耀30系列售价2999元起 2020-04-15
  • 开售1小时全网销量破10000台,TCL·XESS旋转智屏京东正式开售 2020-04-14
  • 华为P40系列首销掀起抢购潮,华为全球旗舰店超多酷炫体验受追捧 2020-04-14
  • 拼多多百亿补贴开售全国首批SK-II限量版神仙水,补贴价仅999元 2020-04-11
  • 转写准,手写快,咪咕讯飞智能笔记本还是墨水屏产品吗? 2020-04-09

(视频➕组图)精美!世遗宝藏龙门石窟85件珍品亮相粤博

  • 2020国际护士节特别节目《英雄花开》5月12日播出,广东文艺界最强阵容向医护人员致敬! 2020-05-10
  • 文化与科学:中医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2020-05-09
  • 专家:数字文化新消费将成“后疫情时代”新机遇 2020-05-09
  • 宁夏中卫发现分布有岩画的原始聚落遗址 2020-05-09
  • 博洛尼亚童书展2020年度最佳童书出版社花落中国 2020-05-09
  • 实体书店也送图书“外卖” 2020-05-09
  • 谁是孩子们的最强偶像?原来都在这本书里 2020-05-07
  • 这本书,堪为你人生的定海神针 2020-05-03

复工季宅家办公也要好好吃饭 广州餐厅外卖揾食攻略请收藏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 VR全景、外卖优惠……星级酒店美食 为求“带货”花样百出 2020-03-27
  • 爱吃辣?麦当劳9.9元辣堡不限次! 2020-03-24
  • 各位女神,请收下这份甜蜜福利 2020-03-11
  • 小白瞬间变身美食达人!盘点疫情期最受欢迎半成品菜 2020-03-05
  • 中华鳖、乌龟按水生物种管理!农业农村部发布官方通知,不列入禁食名录 2020-03-04
  • 广东省餐协发布倡议书,全省铺开企业团餐预约式外卖用餐配送服务 2020-02-28
金羊图库
  • 新建安顺至六盘水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 云冈石窟保养忙
  • 雨中初夏景如画
  • 浙江东阳:微笑绽放在校园
  • 笑起来真好看
  • 重庆南川:初夏管护忙
  • 安徽黄山:满架蔷薇一院香
  • 珠峰夕照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强对流天气已致广州市区路段树木倒塌,市民出行请谨慎
2020-05-11 21:42:02
因高速公路恢复收费,快递公司集体涨价,对个人消费者没有影响
2020-05-11 21:39:38
方便近万社区居民,广州黄埔新公交线路开通
2020-05-11 21:36:21
突发! 广州市再次启动气象灾害(暴雨和雷雨大风)Ⅲ级应急响应
2020-05-11 21:35:33
@广州车主 华快岑村立交D匝道23日起封闭施工
2020-05-11 21:28:08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时政新闻眼丨历史交汇之时,习近平为何赴山西大同考察
央视新闻  作者:  2020-05-12
在山西之行的第一站大同,总书记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再次出京考察,直奔山西。两个月接连考察四个省,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行程最密集的出京考察。今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这样的时间节点,最显大势。在山西之行的第一站大同,总书记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习近平山西之行第一天考察地示意图

一株“忘忧草” 万户脱贫计

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是习近平在大同的第一个考察点。立夏刚过,黄花正处于种苗繁育阶段,满目翠色。

△黄花又名忘忧草、金针菜,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何以脱贫?已有600余年种植史的黄花进入了视线。黄花耐瘠、耐旱、易活,兼具食用、加工、观赏等功能,近年来已经成为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云州区是闻名全国的“黄花之乡”,每年7月前后进入盛产采摘季。

上个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为了把小黄花做成大产业,云州区的政策够“硬核”: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

△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约1.68万亩,亩产新鲜黄花约3000余斤。(总台央视记者彭柏闳、钟锐拍摄)

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产值达7亿元。采用云州模式,大同全市15000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大同黄花”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以黄花为原材料制作的黄花饼、黄花酱、真空冻干黄花。(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在种植基地,习近平步入田间察看黄花长势,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习近平说,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习近平上一次赴山西考察是三年前的2017年6月。他到了吕梁山区,实现了走遍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夙愿。他还在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那次考察期间,他强调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

这次再到山西,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1%以下。总书记的调研重点也转为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收官之后怎么办?中国正在谋篇布局。

△习近平考察的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去年产值6500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14800元。基地工作人员说,今年克服疫情影响,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总台央视记者康晓宇拍摄)

慎终如始 总书记牵挂乡亲们的长远之计

习近平在大同考察的第二站,是云州区西坪镇的坊城新村。这是由西坪镇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合并而成的易地搬迁村。

△大坊城村和西咀村旧貌。(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从空中俯瞰,搬迁居民们在坊城新村住的是独门独院的新房。(总台央视记者康晓宇拍摄)

坊城新村于2016年开建,2018年入住。整村搬迁196户412人,其中贫困户77户158人。搬迁完毕后,村里重点发展540亩黄花特色产业,种植经济林660亩、小杂粮290亩。截至去年年底,坊城新村7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经过晾晒的干黄花。(总台央视记者王哈男拍摄)

在坊城新村,总书记走访了村民白利军一家五口。这一天,也是白利军儿子出生第67天。

△这是今年4月,白利军的儿子过满月当天拍摄的全家福。(总台央视记者史伟拍摄)

31岁的白利军是村里的电焊工,父母除了种植黄花,日常也打一些零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租金等,去年全家收入7万左右。

△对比老房子,白利军一家易地搬迁后的新居敞亮、舒适了很多。(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三年前考察山西时,习近平也曾探访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岢岚县宋家沟新村。总书记当时说,实施整村搬迁,要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是老百姓的小账,也是国家的大账。

△宋家沟村于2018年成为岢岚县首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资料图)

慎终如始,关心乡亲们今后的长远之计;继往开来,真正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习近平始终萦怀的大事。上个月在陕西,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3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也提出,要研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衔接。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这正是中国之治的优势。

从莫高窟到云冈石窟

习近平在大同的第三个考察点是城西武州(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去年8月,总书记赴甘肃考察时,首站就是赴敦煌莫高窟考察。

△中国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距今已近1600年。这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之后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历时近70年完成。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总台央视记者康晓宇拍摄)

云冈石窟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内容、样式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图为第16窟和18窟。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五个大窟的五尊大佛,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个皇帝。

云冈石窟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第3窟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属于中期石窟。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第11窟属于晚期石窟,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呈现的是一种清新典雅“瘦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云冈石窟研究院官方社交媒体)

在云冈石窟,习近平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他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总书记还同在场的游客亲切交流、挥手致意。

△第5、6窟是工程浩大、雕饰华丽的典型洞窟。窟前四层木质楼阁为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第5窟主像是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坐佛高17米。(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杨波拍摄)

2018年10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第12窟“音乐窟”。这座高9米、宽11米的大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5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拉运,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这是第12窟原版与3D版对比。(来源于云冈石窟研究院官方社交媒体)

去年在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告诉《时政新闻眼》,云冈石窟的病害主要来源于雨水冲刷和山顶渗水,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疏通山顶上的水道,并对岩石裂缝进行环氧树脂粘接,防止渗水。

去年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提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总书记用实地踏访启迪国人:当今年代正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视频丨习近平:黄花菜大产业 人民致富好门路
10:14
鉴往知来——总书记考察文化遗产的特殊深意
09:15
时政微视频丨瞰看山西
09:15
新闻多一点 | 习近平考察的黄花产业,如何助力脱贫攻坚
22:06
用好全国两会平台,讲好广东故事、传递广东声音
09:18
广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保持不变 三种情况可免交
09:14
出口欧美市场、畅销国内各地……广东荔枝最近好忙
09:20
“3+证书考试”21日开始招录 未体检考生可先录后体检
09:20
深圳去年男护士人数增加22.87% 在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09:14
虎门大桥38号吊索断裂引发涡振? 该消息不实!
09:18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