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晖在社区参加禁毒活动宣传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江华
采访不用化名,照片不用打马赛克,这是第一次,记者遇到了在镜头前最勇敢和坦荡的戒毒人员。他们如此“豪横”的底气,来自他们内心重返社会的坚定信念。在第33个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近两位曾经的“瘾君子”,他们曾经深陷毒海,如今不仅顺利“上岸”,还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把戒毒的经历拍成视频警醒他人。
将自己戒毒经历拍成视频
“大家好,我是良叔,很多人很好奇,20多年的戒毒历程我是怎么过的,其实,这个过程很痛苦。”在抖音APP上,良叔把自己戒毒的经历拍成了小视频,告诉大家吸毒对自己的危害及自己戒毒过程中的故事。
54岁的良叔是番禺本地人,家境富裕。生活无忧的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在了娱乐场所,不幸沾染上了毒品,并和毒品“纠缠”了20年。这20年里,他把家业败光,多次进出戒毒所。
2018年9月,他再次戒毒康复后,下定决心不再复吸。“年纪大了,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我不想死的时候还背负着吸毒者的名号。”他说。良叔再次戒毒回家,在大石街禁毒办的扶持下和家人的鼓励下,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把自己的经历拍成视频,警醒他人。受他影响,社区里有几个戒毒康复的人员也变得乐观和努力起来。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在吸毒人员相对集中的街(镇)建立了19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指导站,建立民警定期驻点制度,积极搭建“禁毒办-社区-戒毒场所-家庭”四位一体的宣传教育平台。
这个平台已为1340多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戒毒咨询、技术指导、跟踪回访、心理疏导、法制教育、举办就业推荐会等服务,促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达到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的目标。
解戒后成为一名禁毒志愿者
和良叔一样,南沙的康复人员徐晖也曾经吸食毒品多年。1991年,19岁的徐晖受身边朋友影响,沾染上了毒品。
徐晖说,自己身边曾经的毒友十个有九个都已经离世了。有一个毒友,因为受不了毒瘾的折磨,一口气吸食了大量的毒品后自杀了。这件事对徐晖的影响很大,那个毒友的妻子直到现在都没有走出阴影,徐晖虽然没有成家,但他似乎看到了年迈母亲日后的悲凉,于是他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4年前,他再次走出戒毒所,并成为了南沙区力行社区康复服务发展促进会的一名禁毒志愿者。他还和另外几名解戒人员建立了“互励共勉新生朋友圈”,大家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坚持操守。“现在戒毒所和以前不同,会培养我们一些融入社会的技能,我在戒毒所还学习了演讲。”
徐晖说的“不同”,得益于“6121”戒毒工作规定的全面推行。
据悉,2015年4月,广州开始推行“6121”戒毒工作规定,即习艺劳动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康复训练不少于1个小时,专题教育不少于2个小时,兴趣活动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另外,每周至少1天作为专题周教育日,每个戒毒大队开设至少一个特色项目。
“在这个工作规定之前,戒毒所对戒毒人员的管理基本上以传统的违法惩戒为主,戒毒人员在接受理论教育时的积极性不高,戒治效果不是很理想。”广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6121”工作规定尊重戒毒人员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戒毒人员的戒治积极性,经过几年实践,“6121”对强化戒毒人员的戒毒信心,恢复他们神经系统与机体能力,对掌握新的劳动技能起很大作用。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来自戒毒所的一位基层干警对记者说,现在全社会都重视毒品问题,社区治理越来越成熟,吸毒人员数量大幅下降,回归社会的衔接也很顺畅,或者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要下岗了,但就算下岗也觉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