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一块铁甲在刘公岛附近海域出水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黄宙辉
9月17日,在山东威海湾刘公岛昔日北洋海军基地东侧海面,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成功将定远舰上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起吊出水。这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铁甲出水,进一步印证了定远舰的“身份”。
羊城晚报记者深入采访一线工作人员发现,无论是水下摄影、测绘登记还是设备维修,广东水下考古人为此次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贡献了丰富的广东经验。
定远舰铁甲整体保存完好
“此次发现的铁甲为一整块,高2.832米、宽2.60米、厚0.305米,重约18.7吨,是定远铁甲舰身份的关键证据。” 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领队周春水说。他表示,定远舰铁甲为康邦铁甲,即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
“在长达126年的时间里,铁甲的状态基本没有改变,表面几乎没有锈蚀或附着物,整体保存得比较完好。”周春水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此次水下考古收获颇丰,除了铁甲片,还发现了很多小口径的武器,“有上千枚子弹,以及一些各种尺寸的炮弹头以及铜构件。”
威海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终战之地。为探明威海湾内北洋沉舰的保存情况,自2017年开始,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的联合考古队开启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于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2019年夏,调查确认这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沉址。今年,包括定远舰铁甲在内的文物上千件已经陆续出水,考古队基本摸清舰体残骸的整体情况。
截至目前,共发现沉舰主炮台遗迹,并出水各种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径弹药为主,还有撬棍、铜盖、弹壳、铜钱等铜质文物,木滑轮、甲板、麻将等木质竹质文物,青花瓷碗、玻璃等舰上人员生活物品。
黎飞艳工作照 王尚博 摄
广东水下考古队队员贡献丰富经验
广州打捞局是此次水下、水面工程的主要配合单位,而定远舰遗址第二期调查工作有广东水下考古队三位队员黎飞艳、林唐欧、王志杰参与。周春水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每个人的分工:“黎飞艳主要负责摄影,包括水下摄影与出水文物的摄影;林唐欧则主要负责出水文物的登记与绘图;王志杰是多面手,既负责水下清淤工作,也参与设备的维修。”
今年56岁的黎飞艳从事水下考古摄影已经有15年,忙,是黎飞艳工作的常态,往往一个项目下来拍摄的照片近万张,多的时候有几万张,白天拍完,晚上还要处理图片。定远舰铁甲出水后,拍摄工作从水下转到地面,现在黎飞艳主要忙着拍出水文物。
水下考古摄影不同于田野考古拍摄,因为下水所带的气瓶气量有限,下水后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环境、确定文物位置、设置参数、调整灯光,如果是水下二十米左右的位置,黎飞艳需要在三十分钟内完成以上一系列操作,同时拍出有价值的照片。
“这次定远舰的位置离岸边比较近,水下能见度比较差,我们带的大相机基本上都不能派上用场,只能使用携带方便的小相机加广角镜头,能见度特别差的时候我们基本靠摸,所以这次水下拍的东西不是很多,除了铁甲,还拍了一些子弹壳炮弹等残片。”
1987年“南海Ⅰ号”发现后,国内开始培养水下考古潜水员。2005年,为了继续跟进该项目,广东省自己培养了十位水下考古潜水员,紧接着2007年又启动“南澳Ⅰ号”项目,这批潜水员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潜水机会,“尤其是南澳水下环境也比较恶劣,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锻炼出来了。”黎飞艳说,“我们的实力也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表示,广东考古队在“南海Ⅰ号”及“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才结构也比较合理。
铁甲背后是一段悲壮历史
18.7吨重的铁甲背后有着一段悲壮的历史:1894年9月17号的黄海海战中,定远舰是作为旗舰与日军舰队周旋,面对日舰的围攻,定远舰完全靠防护装甲方才生存下来。2月4日夜,定远舰被突入港内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舰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被迫搁浅在刘公岛海域充当“炮台”,由于进水严重,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放弃定远舰。为防止定远舰落入敌手,刘步蟾下令将其炸毁。当夜,刘步蟾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时年43岁。
“定远舰从头到尾都是一艘英雄的战舰。”在周春水看来,定远舰铁甲出水,成为甲午战争实物证据,是教育警醒国人的最好教材。“定远舰凭借其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战斗到了最后。这片铁甲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英雄的见证。”
为何说这片铁甲是发现定远舰的关键证据?周春水告诉记者,铁甲的长宽尺寸与定远舰相吻合,“铁甲从上到下的厚度都是33厘米,定远舰又叫铁甲舰,所以铁甲就是它最重要的一个身份标志。”
这片铁甲的发现也颇为不易,定远舰沉舰所在位置水深6米左右,战舰保存情况极差,埋于泥下1-3米左右,只发现零星散落的战舰残骸,未见连续的舰体。
“水下能见度很差,不足20公分,这给水下勘探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周春水表示,队员每天要进行两班水下作业,分为上午和下午,每次作业时间不能太长,超过四十分钟就会有另一个队员来接替。
甲午沉舰系列调查是近年水下考古的重要项目,随着“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相继被发现,为人们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更丰富、更可靠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见证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不断走向成熟。
此次定远舰铁甲的发现,不仅提供百年前甲午战争实物证据,是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和海洋意识不可多得的教材,也对北洋海军、近代海军舰船发展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这批出水文物将进行脱盐等保护处理,以便早日与观众见面。
知多D
定远舰,系由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原属德国,二战后划归波兰)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的一等铁甲舰,为清朝北洋舰队的主力舰。1881年开工建造,同年12月28日下水,花费约140万两白银;1885年定远舰驶抵大沽口,同年10月服役,并成为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