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德(中)给年轻机械员演示讲解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孙璇
执行统筹:林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实习生 付迎红
“为飞机辨证施诊,为旅客保驾护航”——在飞机翱翔蓝天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维修技术人员,刘明德就是这样一名“蓝天卫士”。
从昔日的附件维修机械员到如今的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业务中心总监、工程师,刘明德投身民用航空器附件维修事业超三十载,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附件维修行业从近乎一片空白走向自主创新之路。
“拓荒”民航附件维修
1985年,20岁的刘明德进入广州航修厂工作,自此投身民用航空器附件维修事业。
附件维修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基础,涉及电子电气、液压、气动、机械等众多领域,做的都是最严格、最精细的活儿。
彼时,飞机维修行业处于荒芜年代。“刚入行时,我们的技术检测手段一片空白,只能把飞机一次次送到国外修理。”刘明德说。
1989年10月,民航广州管理局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国际航空服务公司、香港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GAMECO)。尽管有了大量资金投入,但囿于国外技术封锁,当时国内的附件维修仍停留在简单水平。刘明德说:“当时附件维修没有什么参考标准,只能适应机型变化不断摸索,不断给自己施压取得突破。”
获批国家专利超110项
近年来,国内附件维修行业获得的技术支持越来越少,面对欧美厂家的技术垄断,刘明德意识到唯有自主研发才能突破封锁。
2016年,“GAMECO刘明德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2017年,“刘明德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南航集团。迄今为止,刘明德带领的工作室研发项目共获批国家专利超110项。
比如团队自主研发的专利设备“DU自动测试组件模块”应用在电子附件的故障监测上,克服了DU(驾驶员与飞机的重要交互显示界面,用于观测飞行速度、姿态、风切变等重要飞行数据)的“闪屏”检测难题,不再需要维修员通过肉眼长时间观察“闪屏”故障。
今年初,刘明德团队又研发了“一键通关——自动合同模块”系统,在疫情期间进行远程处理合同。借由该系统可自动抓取信息实现自动匹配处理,原来需几十个人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一两人便可完成。
从一年维修几千个零部件到上万个零部件,刘明德带领团队实现了量变飞跃,奠定了国内附件维修行业的基础,也逐步发展成为几乎涵盖所有系统、拥有较为全面的产品维修能力的行业先锋。
技能“传帮带”培养高徒
“附件维修永远没有最好,只有一个时间上相对的优质。我们作为维修人员要跟上技术的迭代,不断消化新技术,保障飞行安全和旅客体验。”刘明德言语间始终流露着对附件维修工艺质量的执着。
他将这种工匠精神贯彻到团队的搭建上,要求团队技术人员按技术手册,严格执行每一个维修步骤、每一道维修工序。他还要求团队每周参与各类培训掌握新技能,带领团队成员实现转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