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而立之年”。“十三五”以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上市公司质量日益提升。至今年9月,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4000家。
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上市公司数量第一大省的广东,“十三五”期间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同样结下硕果累累。广东证监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2016年初至2020年10月22日,下同),全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45家,较“十二五”期间增长超60%;截至今年10月22日,广东有境内上市公司664家,总市值达14.5万亿元。
上市粤企科技基因亮眼
近年来,广东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业绩持续改善,已成长为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651家上市粤企实现营业总收入3.23万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10.66亿元。受疫情影响,尽管上述数据同比分别下降了0.99%和13.71%,但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强劲韧性。此外,广东536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比一季度增加了84家,盈利面迅速扩大到82.33%,经济企稳暖意初显。
随着广东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上市粤企科技基因愈加凸显。今年新上市粤企中,既有芯片产业相关的力合微、芯海科技,也有专注医药健康领域的百奥泰、安必平;既有智能制造行业的瑞松科技、博杰股份,又有主攻新材料的翔丰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广东资本市场的新力量和主力军,资本市场对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不断增强。
科创板开市一年多以来,广东已有科创板上市公司26家,占全国的13.9%。上半年,科创板上市粤企约有九成实现盈利,约七成公司的净利润超过去年同期,成为广东上市公司二季度业绩改善的有力引擎。
良性土壤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上市粤企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广东资本市场的丰沃土壤和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业中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占比相对偏低,制约着企业进一步成长,而发展和壮大资本市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十三五”期间,广东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重大平台建设。今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粤企就有3家。备受关注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创建工作已进入实质阶段,筹备组于上月成立。此前,2018年7月,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正式设立;2019年3月,上交所南方中心正式揭牌落户广州。
在众多重大平台的助力下,广东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广东企业通过境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逾3万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4倍,约占全省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6%,直接融资规模明显扩大。
在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上,广东也加快改革步伐,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启航。“十三五”期间,“深港通”总成交额达17.7万亿元,其中2019年总成交额达5.6万亿元,同比增长95.1%。与此同时,跨境业务不断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广东开放型经济水平正不断实现新提升。
数据说
●截至10月22日,广东有境内上市公司664家,总市值达14.5万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1217家,其中精选层挂牌公司2家;辅导备案拟上市公司313家。
●“十三五”(2016年初至2020年10月22日,下同)期间,广东企业通过境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逾3万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2.4倍,约占全省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6%。
●“十三五”期间,广东上市公司共完成重大资产重组130家次,交易金额5786.6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41.3%、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