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侯梦菲
2020“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于22日落下帷幕,“读懂中国”的故事却仍在继续。今年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的第五届,也是最特殊的一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政要、学者通过视频,云端参会。“读懂中国”也再度证明,疫情阻隔不了互联互通,阻隔不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切的目光,更阻挡不了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发展之路。
在短短三天之内,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等共约150名国际嘉宾以及中国有关部委和地方负责人、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在平等对话中推动合作,在相互“读懂”中凝聚共识。
在大合作中,读懂发展机遇
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挑战,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
“面对二十一世纪第三个10年和以后更长时期,中国将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郑必坚认为,中国将在危机中抓转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还将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大合作”,为各国带来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就疫情后全球经济该如何合作表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以自身行动来促进全球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复苏开出新药方。
“读懂中国”的会议召开地广州,其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大合作”的前沿阵地。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认为,面对当下复杂的外部环境,广州应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大湾区城市深度合作。“未来广州将继续汇聚更多国内外经济元素,继续促进中外的交流互动,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向新阶段,为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大变局中,读懂大国担当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君如就此做出解读: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会议主办方克服许多困难如期召开这次大型国际会议,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交流、互学互鉴的诚意和决心,也见证了全球对于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殷切期盼。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情防控”成为会场热词,中外嘉宾纷纷为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点赞,认为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认为,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的表现,包括帮助巴基斯坦等邻国应对疫情时的领导作用,是中国帮助世界的典范。“全世界都注意到,新冠肺炎暴发后中国反而加强了对WHO的资助,中国也同意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自己所研发出的疫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李光耀公共政府学院的马凯硕认为,中国在全球抗疫中“树立了积极榜样”。
长期从事医疗保险、公共卫生、人口社会保障研究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认为,中国的抗疫也对国际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向全球提供有效的物资保障和抗疫方法、经验输出,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中国还承诺将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我们的抗疫经验也向世界宣示,只要团结合作,人类是可以战胜病毒的。”
在大考验中,读懂开放决心
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一个“熔断器”。面对大考验,中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相联通,构造发展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从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到利用外资的逆势增长,从对外投资的有序发展到继续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继续放宽市场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与14国签订RCEP到出台《外商投资法》、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间和数据都不断见证中国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兑现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郑重承诺。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上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都有。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表示,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是中国人的战略心胸,也是中国人的战略远见。”
“中国几十年来坚持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正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首要引擎。”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认为,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萎缩,而中国可能是世界经济的希望所在。“我希望欧盟与中国之间的会合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作为帮助全世界人民重回真正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