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 | 在总书记心中,这个“冷门”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表时间:2020-12-02 12:29
分享到

第一观察 | 在总书记心中,这个“冷门”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新华网

11月30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这篇文章,是习近平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66次集体学习中唯一的一堂考古课。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视作“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一项探索“过去”的文化事业,何以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此前谋划“十四五”的两场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分别受邀发言。

一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一位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青年研究人员。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在陈星灿发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在付巧妹发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回应了“对冷门怎么看”的问题。他说:“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极大丰富了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出土资料的整理和认识,解码“无字天书”,挖掘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有效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期”。

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这正是总书记重视“老祖宗”与“根脉”的题中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

“文化自信”,在《求是》刊登的这篇文章中出现了5次之多。文章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高度文化自信的领导核心,必定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文化的复兴。

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不可逆进程,文物大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文脉守持与文明赓续使命也同样紧迫。

审视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从历史的纵深考量文物事业,从文明的视角观照考古工作,强调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强化“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在研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时,也不忘听取考古学者的意见,这其中对发展的思考,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力量。

文明,要有根有脉知悉来处,更当开开阔阔延伸出去。习近平提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2018年8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邀外国元首漫步故宫,体会“和”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在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曾侯乙编钟间穿行,品味中华文明的灿烂厚重……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习近平都希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考古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纽带。

在《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几乎同一时间,还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11月3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将逐步建成我国考古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研究机构,进一步提高我国考古工作科技水平,增强中国考古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在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陈列展出。(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成为第一尊回归原址的兽首铜像。迄今,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有七尊已回归中国。流失文物百年回归路,亦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忘历史、奋发崛起的梦圆之路。

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巧合。新时代的实践创新,正蹄疾而步稳地行进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这是我们通向伟大复兴的精神秘诀。

编辑: 宝厷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碧云天,黄叶地又到了赏银杏的最佳时节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 “驿动的心” 带动乡村游、民宿游火起来 2020-05-13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试驾奥迪Q3轿跑:“凌”力十足

  • 全系标配车联网,新增1.2T动力版本 宝来2021年型正式上市 2020-12-01
  • 9.99万元起售价,全新第三代奔腾B70上市 2020-11-29
  • 2020广州国际车展:此时买车,选择更多! 2020-11-26
  • 2020广州国际车展:快看这些炫酷车型 2020-11-26
  • 试驾吉利星瑞:家轿颠覆者 2020-11-25
  • 哪吒汽车全新概念车Eureka 03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 2020-11-25
  • 华晨雷诺金杯海狮王正式上市 两大系列售价8.49万起 2020-11-25
  • EXEED星途M3X火星架构:给你一台五星级安全的车 2020-11-24

我国首颗高光谱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 探索商显新未来,联想智慧大屏邀您共赴ISVE 2020-12-01
  • 5G新动向:“五机“协同将成为工业智能化升级的有效手段 2020-11-27
  • 2020世界5G大会:5G技术将带来更多智慧型创新应用 2020-11-27
  • 新媒股份启用全新品牌“喜粤TV” 2020-11-27
  • 全球市场销量占有率超90%!TCL 全面展示“Mini LED”技术产品实力 2020-11-27
  • 中国移动:5G基站超过38.5万个,5G 套餐用户超1.3亿户 2020-11-20
  • 2020咪咕盛典系列启幕:5G黑科技新玩法曝光 2020-11-20
  • 聚焦“通信+互联网”中移互联网亮相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2020-11-20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被遗忘的“灰塑状元”真迹 2020-11-25
  • 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在北京开幕 2020-11-24
  • “广东连环画之父”洪斯文创粤剧连环画推广粤剧 2020-11-17
  • 叶嘉莹找到了三千年前为她写的诗 2020-11-16
  • 豫剧《石壕吏》上演 传统文化成戏曲创新之源 2020-11-16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沪开幕 2020-11-11
  •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闭幕 广州粤剧院首秀 2020-11-11
  • “这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日子”—— 一个上海医学生半世纪前在大西北的峥嵘岁月 2020-11-09

吃顿好的,我们先从米其林餐单开始!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金羊图库
  • 江西金溪:甘蔗丰收熬糖忙
  • 北京怀柔:大天鹅初冬戏水
  •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银纪念币(第1组)发行
  • 巴西发生银行抢劫案 武装劫匪与警方发生激烈交火
  • 24岁姑娘打造外观时尚的针织羊毛口罩
  • 巴基斯坦“孤独大象”在柬埔寨开始新生活
  • 体重超标!医护用起重机将肥胖患者撤出房屋
  • 流失海外160年 马首铜像重回圆明园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横琴两项服务创新 鼓励澳门企业投资
2020-12-02 06:58:22
大型秀展跨界联动 广州将迎“时尚盛宴”
2020-12-02 06:47:36
11类用人单位符合条件大专学历员工也可落户南沙
2020-12-02 06:47:36
汽车4S店消费满意度如何? 七成人认为配件价格高
2020-12-02 06:42:15
深圳新增一例输入病例为港籍跨境货车司机 每天往返深港两地
2020-12-02 06:30:22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第一观察 | 在总书记心中,这个“冷门”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新华社  作者:  2020-12-02
一项探索“过去”的文化事业,何以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第一观察 | 在总书记心中,这个“冷门”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新华网

11月30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这篇文章,是习近平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66次集体学习中唯一的一堂考古课。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视作“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一项探索“过去”的文化事业,何以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此前谋划“十四五”的两场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分别受邀发言。

一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一位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青年研究人员。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在陈星灿发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在付巧妹发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回应了“对冷门怎么看”的问题。他说:“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极大丰富了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出土资料的整理和认识,解码“无字天书”,挖掘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有效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期”。

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这正是总书记重视“老祖宗”与“根脉”的题中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

“文化自信”,在《求是》刊登的这篇文章中出现了5次之多。文章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高度文化自信的领导核心,必定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文化的复兴。

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不可逆进程,文物大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文脉守持与文明赓续使命也同样紧迫。

审视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从历史的纵深考量文物事业,从文明的视角观照考古工作,强调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强化“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在研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时,也不忘听取考古学者的意见,这其中对发展的思考,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力量。

文明,要有根有脉知悉来处,更当开开阔阔延伸出去。习近平提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2018年8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邀外国元首漫步故宫,体会“和”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在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曾侯乙编钟间穿行,品味中华文明的灿烂厚重……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习近平都希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考古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纽带。

在《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几乎同一时间,还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11月3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将逐步建成我国考古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研究机构,进一步提高我国考古工作科技水平,增强中国考古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在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陈列展出。(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成为第一尊回归原址的兽首铜像。迄今,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有七尊已回归中国。流失文物百年回归路,亦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忘历史、奋发崛起的梦圆之路。

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巧合。新时代的实践创新,正蹄疾而步稳地行进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这是我们通向伟大复兴的精神秘诀。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
11:13
视频丨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10:57
焦点访谈:走过“黄金十年”,下一站:“钻石十年”
10:57
习近平说的“考古”这些事,你知道多少?
23:22
广州“朝九晚六”首日 早高峰拥堵峰值下降明显
08:11
广东养老床位已近50万张 将创新打造养老“湾区模式”
08:11
提高运转、扩大运力……粤企助力航空物流产业链条畅通
08:11
广东高校258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08:11
广东减免房屋租金超100亿 确保减租免租利好落袋
08:11
深圳住房主管部门发声 严查代持炒房抑制"打新热"
08:11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