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惠英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梁彦兰
图/通讯员 梁彦兰
12月8日晚,粤剧典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唱念卷》举行新书首发。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除了受到粤剧界的重视外,还引起中国戏曲界极大关注。它的编纂有哪些故事?近日,《大全》的主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倪惠英接受媒体专访,为读者一一道来。
初衷
为粤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羊城晚报:今年是您从艺50年,怎样看待这50年来粤剧的发展?
倪惠英:我的一生与粤剧不可分割,可以说粤剧成就了我的人生,我对粤剧有一种感恩之情,甚至是一种敬畏。
我是粤剧的亲历者也是实践者。我经历过粤剧的辉煌。1978年,广州粤剧团开排《杨门女将》,这是样板戏之后传统戏剧第一次复兴。演出盛况空前——中山纪念堂连演一个月,观众要通宵排队。我也经历过粤剧的低潮。上世纪80年代末,粤剧演出市场“断崖式”下滑。演员们甚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演粤剧的。广州那么大,粤剧铁杆观众只有一两千人。一直到21世纪,我们国家的国力提升,艺术迎来发展高潮。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并加大支持力度。近几年,粤剧更是获得很大发展。
羊城晚报:到您这个年龄,为何还要劳心劳力编纂这部工程浩大的《大全》?
倪惠英:我是编纂《大全》的发起人。我既是演员又是剧团领导,我很清楚粤剧队伍的现状。粤剧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间有新的东西,但可能也丟了些传统。我担心粤剧艺术会被“异化”或者“同化”。
如何将有数百年历史沉淀的粤剧传承好?我们策划了由11个经典粤剧折子戏组成的《广府华彩》。我记得,我去请粤剧界老前辈过来教一些传统的东西。当时她拉着我的手,眼含热泪地说:“感谢你还记得我们。”那一刻我如坐针毡。
我在拜访很多老前辈时发现,其实粤剧有很多东西已经遗失了。我们这一代对粤剧知识都知之甚少,那么更年轻的一代呢?中国戏曲讲究口传身授,再过二三十年,老一辈的粤剧艺术家走了,粤剧的一些传统可能就会消失。所以,我有一种紧迫感。
六七年前,我就开始呼吁要编纂粤剧表演艺术方面的书籍。如果没有理论支撑,一个剧种走不远。这是一个基础工程。我的呼吁得到时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陈建华的重视。他说:“《大全》是一个把粤剧留下来的文化大工程,这件事一定要做。”2017年9月,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启动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工程。
价值
体现这一代粤剧人的使命担当
羊城晚报:2019年11月,《大全》的“做打卷”率先出版,大家对该卷有何评价?
倪惠英:“做打卷”得到戏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今年5月,羊城书香节举办的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大全》“做打卷”以超过15万张票数的佳绩荣登榜首。今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度“张庚戏曲学术提名”活动中,《大全》“做打卷”作为理论类著作参评,以高票获奖。这也是该年度唯一获全国戏曲理论著作类奖项的书卷。
国内戏剧界很多同仁感叹,《大全》的编纂是中国戏曲界的一个示范,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事,是我们这一代粤剧人应该担当的使命。
羊城晚报:截至目前,《大全》已出版了两卷。未来,《大全》还有哪些编纂计划?
倪惠英:《大全》已出版了“做打卷”和“唱念卷”。编委会还计划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完成其余三卷(“音乐卷”“舞美卷”“剧目卷”)的编纂和出版工作。
在《大全》的编纂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粤剧人“八方和合”的团结精神。粤剧同仁们“不为名,只为史”,无私付出。
特色
填补粤剧舞台官话研究空白
羊城晚报:《大全》“唱念卷”有何特色?
倪惠英:在“唱念卷”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对粤剧声腔艺术进行了大量的寻源、发掘、整理、提升,并对书卷各篇章的设置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全卷共分“语音声韵篇”“念白形式篇”“声腔结构篇”“古腔名曲篇”“流派唱腔篇”“唱功技巧篇”。“唱念卷”的容量更大、音频更多、篇幅更长。仅页码就达到1060页,完全是一部颇具规模的典籍。
“唱念卷”集图、文、音、像于一体,成为一部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教科书和辞书。全卷共收入340段范例音频,50段实例视频,还有6段演讲视频、7首示范曲目。
在“唱念卷”的6个分篇中,极具特色的是“语音声韵篇”。这一篇包括广州话声韵和粤剧舞台官话。其中详细介绍了广州话的声调与分韵,这是首次在粤剧书籍中采用详细而系统的声韵开列方法。过去,戏行内对粤剧舞台官话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都是靠口传身授,以至各行其是,没有一套规范的教材。《大全》编辑部组织了一批老艺人,搜集了前辈大量演唱音频,从中选出约1700个舞台官话常用字,编出一套粤剧舞台官话读音表,填补了多年来在舞台官话研究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