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飞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华 通讯员王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段宇飞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他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广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果,同时强调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弱项,并且介绍了在“十四五”期间全省在卫生健康领域工作的一些设想。
A、广东试点经验不断走向全国
羊城晚报:“十三五”期间,广东医疗改革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段宇飞:“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围绕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总要求,重点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同时统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康信息化、健康扶贫、健康服务业等其他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创新,广东从推动试点先行到连线成片,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医改新局面。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实现了多个率先。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议通报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绩效考核结果,广东省与上海市排名并列全国第一。广东试点经验不断走向全国,为全国医改贡献了广东方案。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广东省实施创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立足省情,协调发展,分类施策,确立“广深构建医疗卫生高地、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发展格局。2017年起,实施“31611”工程,即建设30所高水平医院、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打造6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培育10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近几年来,广东不断深入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2018年起,省委省政府投入90亿元支持30家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省市财政投入56.32亿元支持广州呼吸中心、肾脏病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建设。目前,省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约共建1个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6个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为了达到医疗服务同质化的目的,全省因地制宜地推动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在城市主要推广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经验,农村主要推广花都区县镇村一体化建设。自2017年起,省财政每年支持14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和江门各选一个县(市、区)推进县镇医联体建设工作,对每个市补助500万元。目前,全省共建成城市医疗集团70个,专科联盟232个,远程医疗协作78个。
二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就近就医。2017-2019年全省各级财政统筹500亿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对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将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市)第二人民医院,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488家乡镇卫生院和10000间村卫生站进行规范化建设。
同时,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省财政根据核定编制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医务人员进行补助。还为粤东粤西粤北乡镇卫生院及47所升级的中心卫生院引进医、药、护、技类专业技术人员近8500多人。基层医护队伍不断壮大,基层百姓看病就医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据统计,2017-2019年,在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为82.4%、83.5%、84.1%,呈逐步上升趋势,达到了大病不出县,老百姓就近就医的目标。
2017-2019年,省财政还投入39亿元,用于粤东粤西粤北61家县级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项目。当前广东建立了地贫筛查实验室1364个、产前诊断实验室44个,新生儿遗传代谢病采血点1900多个、筛查中心22家,新生儿听力筛查机构1900多家、诊治机构17家,县级出生缺陷干预中心120余家,形成了“省指导、市诊断、县筛查”的工作体系。
三是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为了方便广大群众就医,全省将建设居民电子健康码,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建设远程医疗网络,实现“一站会诊”作为信息化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来抓。
据统计,全省6517万居民激活电子健康码,在1420家医疗机构全面使用。在院看病,智能预约挂号、智能导诊分诊、预约检查、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取药配送、移动支付等服务,群众一部智能手机就全部解决。在2019年全省87%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各类信息便民惠民服务,挂号方便,就诊不用排队,回家也能看检查结果,群众就医体验显著改善。
除此之外,全省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2019年4月23日,我省首批22家互联网医院集中上线服务。目前,已有113家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数量约占全国的1/4。2019年起,将智慧医疗建设推广到全部三甲医院。这对广大群众的就医便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压实健康扶贫工作,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广东实施健康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连续多年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逐年提高低保对象的医疗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省财政安排2732.4万元,为全省2277个贫困村配备可穿戴式检测设备包,为贫困村村医配备人工智能医生助手。
全省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从精准扶贫村扩大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90个县(市、区)。组织对建档立卡及“患有大病”的贫困人员进行大病筛查、确诊、分类组织专项救治。这些措施让贫困人口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十三五”期间,广东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77.1岁提高到78.4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1.56/10万、2.64‰下降到11.22/10万、2.08‰,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B、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
羊城晚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次疫情同时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未来省卫建委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方面有哪些举措?
段宇飞:这次疫情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链条上各个环节衔接还不够顺畅,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亟需改革、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跨区域应急处置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应对疫情大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准备,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支撑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能力有待加强等短板和不足。
为全面梳理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省卫健委抓紧出台《广东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同时,抓紧实施公共卫生体系“一揽子”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广东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广东省传染病医院)建设,同时建成集临床、公共卫生、科研、教学四位一体的省级高水平公共卫生医学平台,强化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起源、诊断、治疗药物及疫苗研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5项重点建设任务。目前有关行动计划方案已报省政府审定。
另外,我们还以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早期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监测预警和快速有效处置能力。
为了构筑医防融合体系,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推动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建立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对医疗机构监督执法、绩效考核和医院等级评审等。
C、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省“十四五”期间在卫生健康领域将有哪些工作设想?
段宇飞:“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卫生健康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使命,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具体拟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紧扣“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要求,深入推进“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战略。聚焦影响全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实施健康广东行动,推动18个专项行动落地见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确保“十四五”末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二是紧扣“强基层、建高地”目标,持续完善“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推动建设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区域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加快推进3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聚力在高素质人才培育、高层次平台建设、高水平成果产出上有新突破。推进广州呼吸中心、肾脏病医学中心和肿瘤医学中心建设,实施三级公立医院激励方案和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快形成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重点专科(学科)梯次发展格局。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
三是紧扣“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风险”底线思维,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完善职能清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推动关口前移,建立响应灵敏的监测和多点触发预警体系,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加强疾控、医院、科研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快速监测和先期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推进可转换传染病区和可转换ICU等建设。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和市级救治基地。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高水平医院建设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四是紧扣“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思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医药、医保联动,建立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稳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巩固住院待遇水平,强化门诊共济保障,全面落实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申请国家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具有广东特色的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体系,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保障智能监控,推广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加快建设全省集中统一的智能监管系统,并做好与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
五是紧扣“中西医并重”方针,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广东省将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岭南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积极申请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建设广东省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力争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落户广东。启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中西医会诊制度,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等大力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并将实行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
提高中医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做优做强专科专病,遴选推荐一批国家中医优势病种和诊疗项目,鼓励引导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广东医疗改革取得哪些成效?
★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就近就医
★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方便广大群众就医
★压实健康扶贫工作,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广东将如何补公共卫生短板?
★抓紧实施公共卫生体系“一揽子”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广东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广东省传染病医院)建设
★建成集临床、公共卫生、科研、教学四位一体的省级高水平公共卫生医学平台
★强化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起源、诊断、治疗药物及疫苗研究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
未来广东卫生健康领域工作重点是什么?
★紧扣“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要求,深入推进“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战略
★紧扣“强基层、建高地”目标,持续完善“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
★紧扣“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风险”底线思维,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紧扣“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思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紧扣“中西医并重”方针,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制图/黄江霆 制表/黄江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