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年年岁岁扒龙舟 广州今年河水最清澈

来源:金羊网 作者:宋昀潇 发表时间:2018-06-19 08:46

“趁景”的龙舟穿梭而过,好一幅现代岭南水乡风情画

广州河涌水质到底有没有改善?流溪河白云区流域扒龙舟的村民们感触最深

文/金羊网记者 宋昀潇 实习生 程梦柳

图/金羊网记者 邓勃 陈秋明

每至端午,流溪河白云区流域总是热闹非凡,坐落在流溪河周边的村落借着端午走亲戚赛龙舟,300年来从不间断。年年岁岁龙舟似,但细心的龙舟扒手和村民们却发现,龙舟划过的流溪河水似乎愈发清澈了。这流溪河水怎会“无端”变好?原来是有一群人在背后为治水狠下重拳,让流溪河重焕生机。

三百年来端午扒龙舟

今年吃上流溪河的鱼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白云区鸦岗村民都会乘坐龙舟,顺着流溪河来到中游的蚌湖地区走亲戚,这一走便有300多年的历史。

今年也不例外,鸦岗村派出了两条可容纳80人的传统龙舟与两条容纳20余人的标准龙舟,并排系在采砂船尾,顺着流溪河一路逆流而上前往蚌湖地区清河村,羊城晚报记者便与龙舟队员们一道登上采砂船。从船上四处远眺,遂觉流溪河河床宽敞,可容纳数条采砂船并排航行,水流清澈,船只驶过激起层层雪白浪花。

船行近两小时,成功抵达清河村,站立船头远远便能听到从桥上、岸边四处燃放的鞭炮声。流溪河岸两边,挤满了附近村民,甚至有人专程从花都赶来,仅为看龙舟赛、吃龙舟饭。蚌湖媳妇姜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她老公和公公都代表蚌湖去扒龙舟,她则负责烹饪中午的龙舟饭,龙舟饭除必要的咸菜、辣椒、烧肉外,往往还配有从流溪河垂钓的河鱼,“现在河里的鱼好吃,前几年河水污染,鱼都有股怪味道,钓上来的鱼没有一个人敢吃。”

河水污染村民忧心

龙舟赛事被迫停办

姜女士的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流溪河被誉为广州的母亲河,90年代,流溪河是广州最好的饮用水源地,西部江村水厂、西村水厂都从流溪河取水,两厂生产的自来水占当时全市自来水生产量的一半以上。

然而到了2008年,因为流溪河水域污染严重,广州开始用西江水源替换了流溪河在内的西部水源,母亲河成了附近村民心口的痛。鸦岗村的龙舟扒手老邓,对此印象颇深,“附近工业区污水偷排至与流溪河相连的小河涌,小河涌被污水染得什么颜色都有,红色、黑色、黄色等等,真是五颜六色!”

不仅是工业污水,流溪河两岸的农家乐也制造不少污水。农家乐餐厅往往为了“食材新鲜”,在河边随便搭个棚就饲养活鸡、活鸭,不少农家乐饭店距离河水仅约30米距离。这些紧邻流溪河的农家乐往往环保、排污等手续不完备,餐饮污水与饲养废水直接排到就近坑渠,最后汇入流溪河。

“再不治水,流溪河将成为下一个石井河。”当时不少仁人志士为流溪河治理振臂呼喊。他们口中的石井河是流溪河白云段重要支流之一,按照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石井河水质应达到Ⅲ类,但在2014年石井河被评为劣V类,河中水生物族群消失,鱼虾基本绝迹。与鸦岗、蚌湖同样有百年赛龙舟传统的石井片区,也是多年因河水污染被迫停止了龙舟赛事。

保护广州母亲河

从上至下在行动

对于流溪河的生态保护,广州市近年越来越重视。

2013年12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流溪河实施全流域专门保护。2015年10月,广州在全市河涌整治的背景下公布51条河涌“河长”名单,作为唯一一条广州市内河,流溪河市级层面的“河长”由时任市长陈建华本人担任。

政府高层的重视,让流溪河流域整治颇有成效。到了2017年底,广州纳入国家住建部和国家环保部黑臭水体整治平台的35条河涌,整治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全部达到住建部提出的“初见成效”标准。在这35条河涌当中,就有好几条是流溪河的支涌。

在鸦岗、蚌湖赛龙舟这天,人和镇组织办工作人员朱文带着记者,沿流溪河蚌湖段绿道,近距离观察治水后的流溪河。午后的流溪河在阳光照耀下,缓慢流淌折射点点波光,河两岸绿植茂盛郁郁葱葱。

2015年流溪河两岸不仅开了多家农家乐,还有许多饲养鸡鸭的养殖场。工作人员黄永超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人和镇便清拆50户,不少更是同一家遭多次清拆。

要想整治流溪河,除了干流外,许多汇入流溪河的小河涌也不得放松。芳石村书记曹振明便是小河涌芳石坑的河长,“以前看芳石坑你会觉得有点黑,现在再看里面都有小鱼了!”曹振明还告诉记者,为了整治小河涌,人和镇还专门成立了“河涌突击队”,对村内污染严重的小河涌进行整治兜底。

流溪整治有成效

鱼儿跃船划桨欢

随着流溪河水域整治,河水里的鱼儿数量越来越多,附近不少村民纷纷找出自家已蒙尘的钓竿,前往流溪河垂钓。

龙舟扒手们也感到鱼儿增多,今年鸦岗村龙舟前往蚌湖“探亲”,一条河鱼一跃而起跳入龙舟,大家连声赞叹“好意头”多少年方一遇。对于龙舟扒手中的“00后”而言,他们更是许久没见流溪河里的鱼儿这样多。

据鸦岗龙舟船老大波哥介绍,每年端午龙舟队员都需要提前二十多天集训,地点便在村庄河涌或是流溪干流,扒龙舟免不了要下水,然而他们个个都怕下水,因为身体在河中稍一浸泡便浑身瘙痒。但在今年,龙舟扒手们纷纷放心入水,休息时常将下半身全部浸入河水中。

除了龙舟扒手外,周边村民也感觉到了河水水质的变化。

“咦,今年龙舟赛前怎么没有人捞水浮莲?”有村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位女村民告诉记者,以往流溪河河面上总会有连绵成片的水浮莲,没有人打捞的话龙舟甚至划不起来,“你看今年,河面的水生植物是不是少了很多?”

面对水质渐好的流溪河,有老村民不禁许起了愿望,“希望几年后的流溪河可以像五十年前我小时候见到的那样,捉虾摸鱼清澈见底。” 

龙舟斗艳,浪花飞溅

最贴心

羊晚大咖教市民拍龙舟

普通市民如何拍好龙舟照片?选景、角度缺一不可!端午节期间,羊城晚报邀请了资深摄影记者郑迅为各位市民传授龙舟拍照技巧。

郑迅1982年进入羊城晚报社,多年的拍摄经历使他获得了广东新闻金枪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晚报新闻奖、广东新闻奖、全国“十佳”、广东“十佳”等各种荣誉。从业多年,他拍摄报道过不计其数的体育赛事。此外,他还会用镜头记录下广州的人文时事……

为了让更多广州市民能得到郑迅龙舟拍摄的“真传”。羊城晚报特设“龙舟摄影群”,郑迅就龙舟拍摄的选点、角度等专业问题进行线上指导。

如何拍好一张龙舟作品?郑迅相当有心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关龙舟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起龙舟、龙船景、赛龙舟、龙船探亲(端午节活动)等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总体来说离不开‘人、龙、水’……抓住这三点,就基本上抓住了‘端午摄影’的核心。”郑迅说,“兼顾‘远、中、近’……可以使你的照片视野开阔;着眼‘上、中、下’能够让主体活色生香,眼前一亮!”

召集令一经发出后,得到了不少市民的积极响应。截至发稿时止,本次活动已吸引了54位摄影爱好者的参与。他们的身影遍布猎德、大塘、荔枝湾、小洲村等多个龙舟赛场。虽然脚受伤了,但网友“frankie哥哥”最近还是来到了小洲村,全方位地记录了该村的赛龙舟盛况,得到了群里不少影友的点赞,但他谦虚地说,自己是第一次拍摄龙舟题材,目前还在学习阶段。

郑迅表示,拍摄龙舟有很多个角度,但无论是哪个角度,最关键的还是要安全第一。在拍摄过程中,自身安全、他人安全都是不可忽视的底线。

金羊网记者何伟杰

最盛大

上百条龙舟齐聚猎德

18日上午,又到一年一度的猎德龙船招景日。从上午8时许开始,各村100多条龙船陆续来到猎德涌,上午10时迎来趁景高峰。在宗祠区,猎德村早已摆下300多围龙船饭,宴请前来趁景的兄弟老表,可谓广州最盛大的龙舟饭局。

上午11时许,记者在猎德涌旁看到,河涌两边已是人山人海,道路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少市民带着小孩过来观看。市民吴先生一家三口一大早从岑村赶过来,他们来自广东的一个地级市,在广州这边打工,“老家那边也会有,但是没有这么热闹,最近几年端午节没有回家,都会带小孩来猎德村看龙舟招景。”吴先生说。

记者现场看到,龙舟每穿过猎德涌桥洞时,随着鼓点的急促推进,龙船健儿奋力冲刺,观众不自觉地随着龙船队员呐喊起来。招景的龙船还不时燃放爆竹,一方面祈求平安,另一方面也给节日增添了几分热闹。

据悉,除了猎德本村的龙舟外,其他串门龙舟分别来自天河、越秀、海珠等地的兄弟村落,据负责招景的村民介绍,有100多条船。

在李氏大宗祠接待处,猎德村父老在岸上挥动手中的草帽,招呼来访龙船靠岸,邀请龙船扒手上岸饮茶吃饼。各村兄弟老表上岸后,猎德父老在祠堂内上香放鞭炮并回柬,以此表示谢意和互相敬贺。中午时分,300多桌龙船饭宴请前来趁景的兄弟老表。

此外,在猎德宾阳李公祠旁,羊城晚报官方APP羊城派举办线下推广活动,只要扫描下载羊城派即可获得一瓶王老吉饮料,现场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初步统计约有600人参与。

金羊网记者张豪

最“墟撼”

荔枝湾举行盛大龙舟巡游

18日上午,广州荔湾区荔枝湾景区锣鼓喧天、浪花飞溅,第八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五月五·龙船鼓”系列活动在荔枝湾水上舞台开幕。

10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群身穿古服的祭拜人员走上水上舞台。在手持祭文进行祭诵屈原仪式后,祭官根据端午传说和民俗将粽子投入水里以纪念屈原。祭祀过后,击鼓助威声四起,水上舞台举行庄重的授旗授青仪式:19名旗手将旗帜和稻穗一一授予各条龙舟代表。授旗授青仪式结束后,活动主办方为受邀的龙舟龙头点睛,向泮塘女子龙舟队/仁威龙舟队簪花挂红。

随后,水上巡游正式开始。在龙舟队伍中,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当属盐步老龙。盐步老龙的“老”有三重意义,一是“资格老”(约有570多年历史),以长者身份出现;二是“姿态老”,在参与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中,只游龙表演,不参与竞赛;三是“形态老”,颌长白须,在众多龙船中,长须的不多,长白须的在珠三角绝无仅有。

为何盐步老龙会千里迢迢从佛山过来?原来,五月初五,正巧是盐步老龙来“探契仔”日子。按照传统习俗,作为“契爷”的盐步老龙要带着三河乡亲父老的情谊到泮塘探亲,泮塘人会为“契爷”准备好礼物,包括一整只烧猪、烧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老龙接下礼物后,向“契仔”送上请柬,邀请泮塘龙舟参加他们农历五月初六的“景”,并且回赠其特产“秋茄”。五月初六,“契仔”会扒龙船来到佛山盐步涌,参加盐步龙船景。“契仔”龙舟、女子龙舟队、龙舟祠堂、百围龙船饭……以龙舟文化为载体的泮塘村本土文化正在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泮塘村民参与龙舟文化传播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荔枝湾还举行散龙膥活动,而2018年荔湾区龙舟邀请赛暨53届龙溪沙溪龙舟景也将在花地河沙溪河段隆重开赛。

金羊网记者 何裕华 实习生 李嘉慧 通讯员 荔文

最接地气

海珠湿地开设龙舟体验课

6月15日,海珠区土华村迎来一年一度的龙船招景活动,四面八方的“兄弟村”顺水赶来土华村“趁景”,各色“趁景”龙船中,猎德、杨箕花龙最“豪”。

据介绍,本次来土华村“趁景”的有16个村,颜色形态各异的龙舟看花了观众的眼。

记者发现,龙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简约美之黑色龙船、精致美之花龙船、巧妙美之另类装饰。来“趁景”的龙舟中黑色龙船是最为普遍的,许多村划的便是这一种黑色龙船。船身没有太多装饰,简约大方。天河区冼村、渔民新村等的龙船便属于这一种。第二种龙船,船身刻画着精致的花纹,颜色艳丽,十分“豪”。土华村民俗文化保育学者谭鉴洪告诉记者,这一种花船上的花纹,是由人们用画笔一笔笔仔细画上去的。龙船上的花纹,包括了八仙使用的工具还有岭南一带的水果,极具地方特色。天河区猎德村、杨箕村划的便是花船。在来来往往的龙船中,有一艘龙船还有着独特的风景线——天河区冼村的龙船上,负责看守神筒的村民穿着另类的服装,一身红色长褂极富喜庆意味,吸人眼球。

村民梁先生带着他的孙子在旁边观赏,“我就住在这附近,每一年都会出来看招景,这是我们的一个固定活动,年年都很热闹。”梁先生说。来自天河猎德的李先生则表示说,自己划龙船划了几十年,很开心,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特别的寓意。

除了土华村之外,端午期间,海珠区龙潭等20多个村以招景探亲的传统方式,展示各村龙舟探亲招景的民俗文化传统。

除了招景探亲和龙舟竞渡外,海珠湿地动静结合,打造全民化龙舟体验。其中“动”,指的是本次龙船景面向群众开设龙舟体验。来自番禺的何小姐特地带着儿子来参加体验课程,“平常只能在电视或岸边观望别人赛龙舟,今天自己可以亲自试一试,真的很兴奋呀!原来划龙舟真的很费力!今天专门把儿子小新带来见识见识,让他亲身体验传统龙舟文化特色,收获满满。”

金羊网记者 李焕坤

最强归属感

石牌今年的主题是传承

18日7时许,天河区海安路边的石牌涌里已经热闹起来。

不到半个小时,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龙舟上船点集结,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众多熟悉的划手面孔中,多了十几张童真的脸。这些孩子大的16岁,小的8岁有余,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龙船上,和长辈一起庆祝传统端午佳节。

据石牌经济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更年轻的一代石牌人,爱上传统文化,传承石牌人团结奋进的联社精神,不少划手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扒龙舟活动。考虑到安全问题,不满16岁的孩子,只在内河涌的水道上感受和体验,同时由家长陪同并购买保险。

石牌村村民池少云告诉记者,这样的变化,让石牌村民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对本村龙舟文化的传承有帮助。

记者了解到,今年石牌村共有8条龙舟于正端午蛟龙出行,按照龙舟探访路线,将去猎德、渔民新村、寺右、杨箕、冼村等邻近村探亲。

有数十年扒舟经验的潘浩深老人告诉记者,今年河涌水质较往年有所提升,村民参与的热情也十分高涨,这让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牌龙舟有了更多拥趸。

金羊网记者 刘云

编辑:海辉
数字报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年年岁岁扒龙舟 广州今年河水最清澈

金羊网  作者:宋昀潇  2018-06-19

“趁景”的龙舟穿梭而过,好一幅现代岭南水乡风情画

广州河涌水质到底有没有改善?流溪河白云区流域扒龙舟的村民们感触最深

文/金羊网记者 宋昀潇 实习生 程梦柳

图/金羊网记者 邓勃 陈秋明

每至端午,流溪河白云区流域总是热闹非凡,坐落在流溪河周边的村落借着端午走亲戚赛龙舟,300年来从不间断。年年岁岁龙舟似,但细心的龙舟扒手和村民们却发现,龙舟划过的流溪河水似乎愈发清澈了。这流溪河水怎会“无端”变好?原来是有一群人在背后为治水狠下重拳,让流溪河重焕生机。

三百年来端午扒龙舟

今年吃上流溪河的鱼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白云区鸦岗村民都会乘坐龙舟,顺着流溪河来到中游的蚌湖地区走亲戚,这一走便有300多年的历史。

今年也不例外,鸦岗村派出了两条可容纳80人的传统龙舟与两条容纳20余人的标准龙舟,并排系在采砂船尾,顺着流溪河一路逆流而上前往蚌湖地区清河村,羊城晚报记者便与龙舟队员们一道登上采砂船。从船上四处远眺,遂觉流溪河河床宽敞,可容纳数条采砂船并排航行,水流清澈,船只驶过激起层层雪白浪花。

船行近两小时,成功抵达清河村,站立船头远远便能听到从桥上、岸边四处燃放的鞭炮声。流溪河岸两边,挤满了附近村民,甚至有人专程从花都赶来,仅为看龙舟赛、吃龙舟饭。蚌湖媳妇姜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她老公和公公都代表蚌湖去扒龙舟,她则负责烹饪中午的龙舟饭,龙舟饭除必要的咸菜、辣椒、烧肉外,往往还配有从流溪河垂钓的河鱼,“现在河里的鱼好吃,前几年河水污染,鱼都有股怪味道,钓上来的鱼没有一个人敢吃。”

河水污染村民忧心

龙舟赛事被迫停办

姜女士的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流溪河被誉为广州的母亲河,90年代,流溪河是广州最好的饮用水源地,西部江村水厂、西村水厂都从流溪河取水,两厂生产的自来水占当时全市自来水生产量的一半以上。

然而到了2008年,因为流溪河水域污染严重,广州开始用西江水源替换了流溪河在内的西部水源,母亲河成了附近村民心口的痛。鸦岗村的龙舟扒手老邓,对此印象颇深,“附近工业区污水偷排至与流溪河相连的小河涌,小河涌被污水染得什么颜色都有,红色、黑色、黄色等等,真是五颜六色!”

不仅是工业污水,流溪河两岸的农家乐也制造不少污水。农家乐餐厅往往为了“食材新鲜”,在河边随便搭个棚就饲养活鸡、活鸭,不少农家乐饭店距离河水仅约30米距离。这些紧邻流溪河的农家乐往往环保、排污等手续不完备,餐饮污水与饲养废水直接排到就近坑渠,最后汇入流溪河。

“再不治水,流溪河将成为下一个石井河。”当时不少仁人志士为流溪河治理振臂呼喊。他们口中的石井河是流溪河白云段重要支流之一,按照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石井河水质应达到Ⅲ类,但在2014年石井河被评为劣V类,河中水生物族群消失,鱼虾基本绝迹。与鸦岗、蚌湖同样有百年赛龙舟传统的石井片区,也是多年因河水污染被迫停止了龙舟赛事。

保护广州母亲河

从上至下在行动

对于流溪河的生态保护,广州市近年越来越重视。

2013年12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流溪河实施全流域专门保护。2015年10月,广州在全市河涌整治的背景下公布51条河涌“河长”名单,作为唯一一条广州市内河,流溪河市级层面的“河长”由时任市长陈建华本人担任。

政府高层的重视,让流溪河流域整治颇有成效。到了2017年底,广州纳入国家住建部和国家环保部黑臭水体整治平台的35条河涌,整治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全部达到住建部提出的“初见成效”标准。在这35条河涌当中,就有好几条是流溪河的支涌。

在鸦岗、蚌湖赛龙舟这天,人和镇组织办工作人员朱文带着记者,沿流溪河蚌湖段绿道,近距离观察治水后的流溪河。午后的流溪河在阳光照耀下,缓慢流淌折射点点波光,河两岸绿植茂盛郁郁葱葱。

2015年流溪河两岸不仅开了多家农家乐,还有许多饲养鸡鸭的养殖场。工作人员黄永超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人和镇便清拆50户,不少更是同一家遭多次清拆。

要想整治流溪河,除了干流外,许多汇入流溪河的小河涌也不得放松。芳石村书记曹振明便是小河涌芳石坑的河长,“以前看芳石坑你会觉得有点黑,现在再看里面都有小鱼了!”曹振明还告诉记者,为了整治小河涌,人和镇还专门成立了“河涌突击队”,对村内污染严重的小河涌进行整治兜底。

流溪整治有成效

鱼儿跃船划桨欢

随着流溪河水域整治,河水里的鱼儿数量越来越多,附近不少村民纷纷找出自家已蒙尘的钓竿,前往流溪河垂钓。

龙舟扒手们也感到鱼儿增多,今年鸦岗村龙舟前往蚌湖“探亲”,一条河鱼一跃而起跳入龙舟,大家连声赞叹“好意头”多少年方一遇。对于龙舟扒手中的“00后”而言,他们更是许久没见流溪河里的鱼儿这样多。

据鸦岗龙舟船老大波哥介绍,每年端午龙舟队员都需要提前二十多天集训,地点便在村庄河涌或是流溪干流,扒龙舟免不了要下水,然而他们个个都怕下水,因为身体在河中稍一浸泡便浑身瘙痒。但在今年,龙舟扒手们纷纷放心入水,休息时常将下半身全部浸入河水中。

除了龙舟扒手外,周边村民也感觉到了河水水质的变化。

“咦,今年龙舟赛前怎么没有人捞水浮莲?”有村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位女村民告诉记者,以往流溪河河面上总会有连绵成片的水浮莲,没有人打捞的话龙舟甚至划不起来,“你看今年,河面的水生植物是不是少了很多?”

面对水质渐好的流溪河,有老村民不禁许起了愿望,“希望几年后的流溪河可以像五十年前我小时候见到的那样,捉虾摸鱼清澈见底。” 

龙舟斗艳,浪花飞溅

最贴心

羊晚大咖教市民拍龙舟

普通市民如何拍好龙舟照片?选景、角度缺一不可!端午节期间,羊城晚报邀请了资深摄影记者郑迅为各位市民传授龙舟拍照技巧。

郑迅1982年进入羊城晚报社,多年的拍摄经历使他获得了广东新闻金枪奖、中国新闻奖、全国晚报新闻奖、广东新闻奖、全国“十佳”、广东“十佳”等各种荣誉。从业多年,他拍摄报道过不计其数的体育赛事。此外,他还会用镜头记录下广州的人文时事……

为了让更多广州市民能得到郑迅龙舟拍摄的“真传”。羊城晚报特设“龙舟摄影群”,郑迅就龙舟拍摄的选点、角度等专业问题进行线上指导。

如何拍好一张龙舟作品?郑迅相当有心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关龙舟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起龙舟、龙船景、赛龙舟、龙船探亲(端午节活动)等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总体来说离不开‘人、龙、水’……抓住这三点,就基本上抓住了‘端午摄影’的核心。”郑迅说,“兼顾‘远、中、近’……可以使你的照片视野开阔;着眼‘上、中、下’能够让主体活色生香,眼前一亮!”

召集令一经发出后,得到了不少市民的积极响应。截至发稿时止,本次活动已吸引了54位摄影爱好者的参与。他们的身影遍布猎德、大塘、荔枝湾、小洲村等多个龙舟赛场。虽然脚受伤了,但网友“frankie哥哥”最近还是来到了小洲村,全方位地记录了该村的赛龙舟盛况,得到了群里不少影友的点赞,但他谦虚地说,自己是第一次拍摄龙舟题材,目前还在学习阶段。

郑迅表示,拍摄龙舟有很多个角度,但无论是哪个角度,最关键的还是要安全第一。在拍摄过程中,自身安全、他人安全都是不可忽视的底线。

金羊网记者何伟杰

最盛大

上百条龙舟齐聚猎德

18日上午,又到一年一度的猎德龙船招景日。从上午8时许开始,各村100多条龙船陆续来到猎德涌,上午10时迎来趁景高峰。在宗祠区,猎德村早已摆下300多围龙船饭,宴请前来趁景的兄弟老表,可谓广州最盛大的龙舟饭局。

上午11时许,记者在猎德涌旁看到,河涌两边已是人山人海,道路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少市民带着小孩过来观看。市民吴先生一家三口一大早从岑村赶过来,他们来自广东的一个地级市,在广州这边打工,“老家那边也会有,但是没有这么热闹,最近几年端午节没有回家,都会带小孩来猎德村看龙舟招景。”吴先生说。

记者现场看到,龙舟每穿过猎德涌桥洞时,随着鼓点的急促推进,龙船健儿奋力冲刺,观众不自觉地随着龙船队员呐喊起来。招景的龙船还不时燃放爆竹,一方面祈求平安,另一方面也给节日增添了几分热闹。

据悉,除了猎德本村的龙舟外,其他串门龙舟分别来自天河、越秀、海珠等地的兄弟村落,据负责招景的村民介绍,有100多条船。

在李氏大宗祠接待处,猎德村父老在岸上挥动手中的草帽,招呼来访龙船靠岸,邀请龙船扒手上岸饮茶吃饼。各村兄弟老表上岸后,猎德父老在祠堂内上香放鞭炮并回柬,以此表示谢意和互相敬贺。中午时分,300多桌龙船饭宴请前来趁景的兄弟老表。

此外,在猎德宾阳李公祠旁,羊城晚报官方APP羊城派举办线下推广活动,只要扫描下载羊城派即可获得一瓶王老吉饮料,现场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初步统计约有600人参与。

金羊网记者张豪

最“墟撼”

荔枝湾举行盛大龙舟巡游

18日上午,广州荔湾区荔枝湾景区锣鼓喧天、浪花飞溅,第八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五月五·龙船鼓”系列活动在荔枝湾水上舞台开幕。

10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群身穿古服的祭拜人员走上水上舞台。在手持祭文进行祭诵屈原仪式后,祭官根据端午传说和民俗将粽子投入水里以纪念屈原。祭祀过后,击鼓助威声四起,水上舞台举行庄重的授旗授青仪式:19名旗手将旗帜和稻穗一一授予各条龙舟代表。授旗授青仪式结束后,活动主办方为受邀的龙舟龙头点睛,向泮塘女子龙舟队/仁威龙舟队簪花挂红。

随后,水上巡游正式开始。在龙舟队伍中,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当属盐步老龙。盐步老龙的“老”有三重意义,一是“资格老”(约有570多年历史),以长者身份出现;二是“姿态老”,在参与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中,只游龙表演,不参与竞赛;三是“形态老”,颌长白须,在众多龙船中,长须的不多,长白须的在珠三角绝无仅有。

为何盐步老龙会千里迢迢从佛山过来?原来,五月初五,正巧是盐步老龙来“探契仔”日子。按照传统习俗,作为“契爷”的盐步老龙要带着三河乡亲父老的情谊到泮塘探亲,泮塘人会为“契爷”准备好礼物,包括一整只烧猪、烧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老龙接下礼物后,向“契仔”送上请柬,邀请泮塘龙舟参加他们农历五月初六的“景”,并且回赠其特产“秋茄”。五月初六,“契仔”会扒龙船来到佛山盐步涌,参加盐步龙船景。“契仔”龙舟、女子龙舟队、龙舟祠堂、百围龙船饭……以龙舟文化为载体的泮塘村本土文化正在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泮塘村民参与龙舟文化传播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荔枝湾还举行散龙膥活动,而2018年荔湾区龙舟邀请赛暨53届龙溪沙溪龙舟景也将在花地河沙溪河段隆重开赛。

金羊网记者 何裕华 实习生 李嘉慧 通讯员 荔文

最接地气

海珠湿地开设龙舟体验课

6月15日,海珠区土华村迎来一年一度的龙船招景活动,四面八方的“兄弟村”顺水赶来土华村“趁景”,各色“趁景”龙船中,猎德、杨箕花龙最“豪”。

据介绍,本次来土华村“趁景”的有16个村,颜色形态各异的龙舟看花了观众的眼。

记者发现,龙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简约美之黑色龙船、精致美之花龙船、巧妙美之另类装饰。来“趁景”的龙舟中黑色龙船是最为普遍的,许多村划的便是这一种黑色龙船。船身没有太多装饰,简约大方。天河区冼村、渔民新村等的龙船便属于这一种。第二种龙船,船身刻画着精致的花纹,颜色艳丽,十分“豪”。土华村民俗文化保育学者谭鉴洪告诉记者,这一种花船上的花纹,是由人们用画笔一笔笔仔细画上去的。龙船上的花纹,包括了八仙使用的工具还有岭南一带的水果,极具地方特色。天河区猎德村、杨箕村划的便是花船。在来来往往的龙船中,有一艘龙船还有着独特的风景线——天河区冼村的龙船上,负责看守神筒的村民穿着另类的服装,一身红色长褂极富喜庆意味,吸人眼球。

村民梁先生带着他的孙子在旁边观赏,“我就住在这附近,每一年都会出来看招景,这是我们的一个固定活动,年年都很热闹。”梁先生说。来自天河猎德的李先生则表示说,自己划龙船划了几十年,很开心,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特别的寓意。

除了土华村之外,端午期间,海珠区龙潭等20多个村以招景探亲的传统方式,展示各村龙舟探亲招景的民俗文化传统。

除了招景探亲和龙舟竞渡外,海珠湿地动静结合,打造全民化龙舟体验。其中“动”,指的是本次龙船景面向群众开设龙舟体验。来自番禺的何小姐特地带着儿子来参加体验课程,“平常只能在电视或岸边观望别人赛龙舟,今天自己可以亲自试一试,真的很兴奋呀!原来划龙舟真的很费力!今天专门把儿子小新带来见识见识,让他亲身体验传统龙舟文化特色,收获满满。”

金羊网记者 李焕坤

最强归属感

石牌今年的主题是传承

18日7时许,天河区海安路边的石牌涌里已经热闹起来。

不到半个小时,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龙舟上船点集结,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众多熟悉的划手面孔中,多了十几张童真的脸。这些孩子大的16岁,小的8岁有余,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龙船上,和长辈一起庆祝传统端午佳节。

据石牌经济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更年轻的一代石牌人,爱上传统文化,传承石牌人团结奋进的联社精神,不少划手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扒龙舟活动。考虑到安全问题,不满16岁的孩子,只在内河涌的水道上感受和体验,同时由家长陪同并购买保险。

石牌村村民池少云告诉记者,这样的变化,让石牌村民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对本村龙舟文化的传承有帮助。

记者了解到,今年石牌村共有8条龙舟于正端午蛟龙出行,按照龙舟探访路线,将去猎德、渔民新村、寺右、杨箕、冼村等邻近村探亲。

有数十年扒舟经验的潘浩深老人告诉记者,今年河涌水质较往年有所提升,村民参与的热情也十分高涨,这让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牌龙舟有了更多拥趸。

金羊网记者 刘云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