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携全新杂文集亮相南国书香节:不阴暗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人

来源:金羊网 作者:付怡 梁栩豪 发表时间:2018-08-12 21:27

金羊网记者 付怡 梁栩豪 实习生 沈泳楠

8月12日,著名作家余华携带全新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来到2018南国书香节举行新手首发式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新书书名为契机,他谈到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并对年轻人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建议。

谈新作:这本书写我和文学的关系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版,近年来余华也频繁受邀到世界各地进行演讲,《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正是他近年来在各地的演讲稿和发表的文章的结集。

新书共收录23篇文章,均由余华本人亲自挑选,话题宽泛,但都围绕他的文学创作经历。余华表示:“简单来说,这本书就写我和文学的关系。”比如《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叙述中遇到障碍如何破解?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这些思考都穿插在余华与笔下人物相遇之时和他走访各地时的观察当中。

谈创作:不阴暗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人

新书书名让人好奇。为什么取名“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分享了一段经历。

2010年,他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界期间,参观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其中有一处国际义人区,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他们中一些人的话被刻在柱子上和墙上,其中一句来自于一位波兰农民。这个农民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后来,这位波兰农民被视为英雄,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农民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在余华看来,这个波兰农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勇敢的行为却代表了人性的力量。余华认为,从文学的角度看,展示什么是人既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我们读文学作品时候可以读到社会、风景、情感等很多东西,但能否读到人?我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是人。”

怎么去理解人?余华认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以作家的角度出发,无论经历过什么,都不能以阴暗的心态去写人,即使是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不阴暗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人。”

谈阅读:一定要趁着年轻多读书

忙碌的生活节奏把人们的阅读时间压缩得越来越短,很多人不再阅读经典,只在手机上做简单浅显的碎片式阅读。长久下去,这是否会降低国民的阅读素养?

余华以他走访多国的经历告诉记者,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且不止在中国,其他的国家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很高兴有南国书香节这样的活动大力推广阅读。

在提高国民阅读素养方面,余华对年轻的读者和写作者寄予厚望。“我儿子近来告诉我,过了三十岁就很难静下心读些东西。我认为是这样的。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多读书。”他建议年轻人要多读经典,“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谈到年轻人的写作,余华希望即使身为作者,也仍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写作上多做尝试。“很多年轻的作者,有了名气之后,应酬、爱好都越来越多,阅读和写作时间都变得很少。多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不要急于定型,写多了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但对于年纪更小的儿童来说,读适合他们的作品才是正确的。“比如鲁迅,大部分的小学生、初中生是很难理解鲁迅作品的真正含义,不适合读鲁迅。”

名家趣事

在当天新书首发现场,余华为数百名读者分享了他自己的写作和阅读习惯,率真幽默的话语惹得现场书迷爆笑连连。

“葛优躺”近年来很流行,余华也是爱好者。他说现在喜欢躺着阅读。“我阅读永远要躺着,白天阅读躺沙发,晚上阅读躺床上。”他坦言自己只有在写作时会规矩地坐在书桌前,但有时行程紧凑,他只能利用碎片时间写短文,“所以我现在写短文也习惯靠着床笔记本放腿上写,写得还挺顺的,可能以后写长篇也在床上写了。”

余华还谈及到早年与莫言、史铁生书信交流文学的往事,但所有的书信在一次搬家中都被烧掉了。惋惜之余他还是不改幽默风格,“真的很可惜,那时候有史铁生的书信30多封,莫言的20多封,要是没烧掉,我还可以学别人出一个书信集。”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余华携全新杂文集亮相南国书香节:不阴暗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人

金羊网  作者:付怡 梁栩豪  2018-08-12

金羊网记者 付怡 梁栩豪 实习生 沈泳楠

8月12日,著名作家余华携带全新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来到2018南国书香节举行新手首发式并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新书书名为契机,他谈到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并对年轻人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建议。

谈新作:这本书写我和文学的关系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版,近年来余华也频繁受邀到世界各地进行演讲,《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正是他近年来在各地的演讲稿和发表的文章的结集。

新书共收录23篇文章,均由余华本人亲自挑选,话题宽泛,但都围绕他的文学创作经历。余华表示:“简单来说,这本书就写我和文学的关系。”比如《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叙述中遇到障碍如何破解?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这些思考都穿插在余华与笔下人物相遇之时和他走访各地时的观察当中。

谈创作:不阴暗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人

新书书名让人好奇。为什么取名“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分享了一段经历。

2010年,他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界期间,参观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其中有一处国际义人区,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他们中一些人的话被刻在柱子上和墙上,其中一句来自于一位波兰农民。这个农民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犹太人才走出地窖。后来,这位波兰农民被视为英雄,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农民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在余华看来,这个波兰农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勇敢的行为却代表了人性的力量。余华认为,从文学的角度看,展示什么是人既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我们读文学作品时候可以读到社会、风景、情感等很多东西,但能否读到人?我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是人。”

怎么去理解人?余华认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以作家的角度出发,无论经历过什么,都不能以阴暗的心态去写人,即使是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不阴暗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的人。”

谈阅读:一定要趁着年轻多读书

忙碌的生活节奏把人们的阅读时间压缩得越来越短,很多人不再阅读经典,只在手机上做简单浅显的碎片式阅读。长久下去,这是否会降低国民的阅读素养?

余华以他走访多国的经历告诉记者,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且不止在中国,其他的国家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很高兴有南国书香节这样的活动大力推广阅读。

在提高国民阅读素养方面,余华对年轻的读者和写作者寄予厚望。“我儿子近来告诉我,过了三十岁就很难静下心读些东西。我认为是这样的。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多读书。”他建议年轻人要多读经典,“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谈到年轻人的写作,余华希望即使身为作者,也仍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写作上多做尝试。“很多年轻的作者,有了名气之后,应酬、爱好都越来越多,阅读和写作时间都变得很少。多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不要急于定型,写多了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但对于年纪更小的儿童来说,读适合他们的作品才是正确的。“比如鲁迅,大部分的小学生、初中生是很难理解鲁迅作品的真正含义,不适合读鲁迅。”

名家趣事

在当天新书首发现场,余华为数百名读者分享了他自己的写作和阅读习惯,率真幽默的话语惹得现场书迷爆笑连连。

“葛优躺”近年来很流行,余华也是爱好者。他说现在喜欢躺着阅读。“我阅读永远要躺着,白天阅读躺沙发,晚上阅读躺床上。”他坦言自己只有在写作时会规矩地坐在书桌前,但有时行程紧凑,他只能利用碎片时间写短文,“所以我现在写短文也习惯靠着床笔记本放腿上写,写得还挺顺的,可能以后写长篇也在床上写了。”

余华还谈及到早年与莫言、史铁生书信交流文学的往事,但所有的书信在一次搬家中都被烧掉了。惋惜之余他还是不改幽默风格,“真的很可惜,那时候有史铁生的书信30多封,莫言的20多封,要是没烧掉,我还可以学别人出一个书信集。”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