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 书写“飞地”经济新课题

来源:金羊网 作者:蔡鹏飞 发表时间:2018-12-17 09:31
赤石河桃花源王磊/ 摄

文/图 蔡鹏飞

在过去的7年里,深汕特别合作区“摸着石头过河”,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那一头,平稳渡向百业迸发、协调发展的这一头。12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

此次迎来重大体制机制的调整,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深度优化该区的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及管理运营,并以一个经济功能区的身份,出现在了深圳 “10+1”区的大格局当中。

“探索区域发展新名片,谱写“飞地”模式新课题。“在当天的揭牌仪式上,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露决心。

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预计完成全年生产总值5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脱胎于产业转移园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用自身不断的努力,丰富着外界对其的想象力。因此,深汕特别合作区也从原来汕尾偏远、落后的区域之一,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初具规模、城市配套持续提升、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城区。当天的揭牌,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未来,深汕合作区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定位,以世界眼光、世界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鹅埠片区产业项目鸟瞰图

解码深汕特别合作区“前世今生” 擎画未来不停歇

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决定在位于汕尾海丰县鹅埠镇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海丰县的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和圆墩林场,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委托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正式开启了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实验新篇章。

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汕尾跨越发展、深圳拓展空间的双赢局面。这一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超越了常规意义上扶贫点、产业转移园的概念,将单向产业转移上升成为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特别合作。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设计考量上升到了新一轮的战略高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诞生,既在国家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又正处“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历史契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打开新局面,为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探路”,随着该目标的设立和明确,深汕特别合作区也因此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和使命。

如何将恢宏的愿景投射到实践中?深汕特别合作区一直将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首先是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广东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开展相关研究,明确了领导班子和深汕两市职责分工:由擅长经济的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而熟悉社情的汕尾则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

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归谁管、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既让深圳、汕尾彼此可以扬长避短,心无旁骛共谋发展,同时最大程度确保了各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平衡和稳定合作。由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告别了3年的初创探索期,各项工作得以全面展开,逐步步入发展的正轨。

201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招商引资进入到关键时期,随着企业红利“大礼包”的放送,越来越多的企业蜂拥而至。过去,深汕特别合作区所在区域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市政配套基础薄弱,尤其是高端产业的落户欲望并不强烈,企业对这块“特别之地”更多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该政策和红利的导向,成功开启了一轮投资转移热潮。随着深圳投入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资源日益增多,各地企业慕名前来,招商引资也逐渐转入招商选资、一地难求的阶段。

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赋予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主导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使命,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深汕特别合作区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其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定位,以世界眼光、世界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区位图

“海路空铁”交通体系现雏形  多元化缩短出行距离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崛起,都始终不离这个硬道理。距离深圳东部仅60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近年来,加紧推进综合交通总体规划工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呈现全面提速。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枢纽,未来东联广州、深圳只需数十分钟;西通汕头、厦门将更加快捷。”“你们能想象海底隧道吗?打通后,从深圳市中心高速直达深汕特别合作区,只需40分钟。”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在与媒体座谈时坦言。

从版图上看深汕特别合作区,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区位优势突出,资源条件禀赋。显而易见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空间广阔,潜力十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成为了深港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因此,在交通上串联该地,对于深圳乃至广东而言,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对内方面,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共规划建设道路81条,道路总长约251公里,总投资约502亿元,将重点推进深汕大道、望鹏大道、深东大道等“六横六纵”城市主干路网建设。目前,起步区鹅埠片区基本形成了纵横连通、相互衔接的市政路网,城区“骨架”现雏形。

对外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距离深圳坪山约60公里、距深圳市中心约120公里、距广州约200公里、距汕头约200公里,是珠三角连接粤东地区乃至整个福建的必经之地。笔者了解到,目前,从深圳出发可以通过厦深铁路深惠汕捷运化列车最快48分钟抵达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深汕高速、城际巴士一个半小时左右抵达深汕特别合作区。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加快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规划建设;推动深汕高铁尽快开展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深汕站站房扩建,推进深汕第二高速交通详细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广州将分别形成半小时及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协调推进深圳港小漠港区建设,研究深汕通用机场前期相关工作。

与价值链高端产业“握手”  飞地模式实现“三个首创”

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努力打造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如何在众多的飞地模式中脱引而出,积极践行发展理想,打造创新典范?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对经济、产业的理解上,有着更加透彻的领悟。

在空间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当初深汕产业转移园的40多倍,相当于深圳面积的五分之一,地理资源条件也完全可以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同时,广东省政府出台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就提出了百万级的人口规模设计和城市功能设计,这也完全突破了一般产业转移园的考量。

产业的强弱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为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且努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智能装备、海洋产业、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细分产业。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城乡空间结构规划正按“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进行规划,“一心”“四组团”内的产业空间规划即:中心组团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

随着产业规划日渐清晰以及营商环境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协会和各行各业专家组团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察次数也呈指数级增长,当年企业眼中的观望之地已变为投资热土,华润、中国建筑、腾讯、绿地、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盐田港集团、万泽、铁汉生态等重量级企业争相在这里“抢滩”布局。

一个细节,足以说明这里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转变的自信:去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悄然提升了产业引进门槛,明确项目引进的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5亿元,并实行“三个优先”——重大项目优先、高端技术产业优先、规模集聚项目优先。

数据显示,2017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接洽的企业达到412家,新供地项目筛选率达到1:21。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有67个,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610亿元,预计年税收约53亿元,并已初步形成了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相继引进了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万泽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生产基地、中建绿色建筑产业园等超十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全力打造13平方公里左右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

鲘门海岸线

城区高标准规划  “一盘棋”高标准落子

今年6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联合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以500万元“大奖”向全球征集中心区设计方案,经过四个多月的“全球海选”,加拿大USI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加拿大杰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JET)+深圳寿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联合体)携“共生绿都”主题方案,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定标会上获胜,深圳第“10+1”区核心资源区域开发及管控思路基本敲定。

这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学习雄安新区等先进地区规划编制的先进经验,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着力打造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智慧新城已取得显著成效。

以全球视野探寻这座特别新城的未来轮廓,彰显了深汕特别合作区“造城”的抱负。《共生绿都》明确了自然资源本体在建设发展中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建设理念。也正如方案征集期间出席中心区规划建设国际论坛的专家所言,“深汕特别区生态环境令人向往,这座新城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既与世界高效连接,又能保证与自然和谐融合。要在保护自然、保护传承、保护精神和灵魂的同时,建造一个全新的拥抱未来的城市。”

专家学者们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自然环境山海兼备,集聚了全域发展要素这座拥有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基因的新城,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在聚集先进产业的同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笔者获悉,深汕特别合作区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重产城融合发展,力图通过发力补齐基础配套设施短板等举措,着力打造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智慧新城以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

2018年12月4日,深汕特别合作区首批2500套保障性住房开建,建成后将满足近万人的居住需求,第一个人才安居社区三年内将全面建成。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设施保障,今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全面建设年”工作,把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的配套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引进优质办学资源和医疗资源。深汕高级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分校、深圳职校深汕分校目前正在加紧选址规划建设,并与北大深圳医院、深圳大学签订共建框架协议,在当地建设三甲医院和门诊部。

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不断加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深圳水务集团、深圳燃气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巴士集团、深圳供电局等一批国企已经进驻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深圳标准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保障;邻里中心、创业村、开元小区、振业时代花园、鲘门站前公共交通枢纽等项目将陆续投入使用;文体中心、鹅埠污水处理厂、鹅埠天然气场站和市政燃气管道等项目正稳步推进建设中。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三重价值体现

深汕湾畔,涌动的春潮蕴藏着砥砺前行人的澎湃动力;圳美绿道,巍峨的群山铭记着开拓创新者的使命担当。作为深圳的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揭牌,不只是拓展了深圳的发展空间,它是在探索一种发展模式,一种让先进地区的优质资源更好地在相对落后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新模式。

从市级角度出发,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将提供一个跳出产业梯度转移的俗窠,以后发优势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典范。深汕特别合作区从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质企业的引进,再到城市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都是按照比肩深圳、甚至高于深圳的标准,打破了陈旧的模式。其次,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在纾解城市功能、补充社会功能、丰富政治功能以及释放城市潜力等方面,将给深圳带来隐性收益。

从广东省发展的角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要为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作出贡献,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七年来的经历,就是广东省不断改革,破解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难题的一个解题过程。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是大湾区核心城市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也是带动粤东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将为国家发展“飞地经济”提供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国家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让不同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要素互补,发展“飞地经济”是一个重要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合作建立的飞地园区众多,达3000个左右。飞地园区模式和发展路径雷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像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样,按照一座城市的规模、功能、建制设立的“飞地”,称得上是中国“飞地”中的特区。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出要争当“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这样的探索和首创,将为国家“飞地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可复制的经验。

编辑:海辉
数字报
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 书写“飞地”经济新课题
金羊网  作者:蔡鹏飞  2018-12-17
赤石河桃花源王磊/ 摄

文/图 蔡鹏飞

在过去的7年里,深汕特别合作区“摸着石头过河”,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那一头,平稳渡向百业迸发、协调发展的这一头。12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

此次迎来重大体制机制的调整,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深度优化该区的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及管理运营,并以一个经济功能区的身份,出现在了深圳 “10+1”区的大格局当中。

“探索区域发展新名片,谱写“飞地”模式新课题。“在当天的揭牌仪式上,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露决心。

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预计完成全年生产总值5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脱胎于产业转移园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用自身不断的努力,丰富着外界对其的想象力。因此,深汕特别合作区也从原来汕尾偏远、落后的区域之一,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初具规模、城市配套持续提升、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城区。当天的揭牌,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未来,深汕合作区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定位,以世界眼光、世界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鹅埠片区产业项目鸟瞰图

解码深汕特别合作区“前世今生” 擎画未来不停歇

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决定在位于汕尾海丰县鹅埠镇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海丰县的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和圆墩林场,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委托深圳、汕尾两市共同管理,正式开启了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实验新篇章。

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汕尾跨越发展、深圳拓展空间的双赢局面。这一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超越了常规意义上扶贫点、产业转移园的概念,将单向产业转移上升成为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特别合作。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设计考量上升到了新一轮的战略高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诞生,既在国家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又正处“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历史契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打开新局面,为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探路”,随着该目标的设立和明确,深汕特别合作区也因此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和使命。

如何将恢宏的愿景投射到实践中?深汕特别合作区一直将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首先是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广东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开展相关研究,明确了领导班子和深汕两市职责分工:由擅长经济的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而熟悉社情的汕尾则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

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归谁管、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既让深圳、汕尾彼此可以扬长避短,心无旁骛共谋发展,同时最大程度确保了各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平衡和稳定合作。由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告别了3年的初创探索期,各项工作得以全面展开,逐步步入发展的正轨。

201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招商引资进入到关键时期,随着企业红利“大礼包”的放送,越来越多的企业蜂拥而至。过去,深汕特别合作区所在区域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市政配套基础薄弱,尤其是高端产业的落户欲望并不强烈,企业对这块“特别之地”更多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该政策和红利的导向,成功开启了一轮投资转移热潮。随着深圳投入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资源日益增多,各地企业慕名前来,招商引资也逐渐转入招商选资、一地难求的阶段。

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赋予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主导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使命,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深汕特别合作区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其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定位,以世界眼光、世界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别新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区位图

“海路空铁”交通体系现雏形  多元化缩短出行距离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崛起,都始终不离这个硬道理。距离深圳东部仅60公里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近年来,加紧推进综合交通总体规划工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呈现全面提速。

“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枢纽,未来东联广州、深圳只需数十分钟;西通汕头、厦门将更加快捷。”“你们能想象海底隧道吗?打通后,从深圳市中心高速直达深汕特别合作区,只需40分钟。”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在与媒体座谈时坦言。

从版图上看深汕特别合作区,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区位优势突出,资源条件禀赋。显而易见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空间广阔,潜力十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成为了深港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因此,在交通上串联该地,对于深圳乃至广东而言,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对内方面,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共规划建设道路81条,道路总长约251公里,总投资约502亿元,将重点推进深汕大道、望鹏大道、深东大道等“六横六纵”城市主干路网建设。目前,起步区鹅埠片区基本形成了纵横连通、相互衔接的市政路网,城区“骨架”现雏形。

对外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距离深圳坪山约60公里、距深圳市中心约120公里、距广州约200公里、距汕头约200公里,是珠三角连接粤东地区乃至整个福建的必经之地。笔者了解到,目前,从深圳出发可以通过厦深铁路深惠汕捷运化列车最快48分钟抵达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深汕高速、城际巴士一个半小时左右抵达深汕特别合作区。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加快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规划建设;推动深汕高铁尽快开展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深汕站站房扩建,推进深汕第二高速交通详细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广州将分别形成半小时及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协调推进深圳港小漠港区建设,研究深汕通用机场前期相关工作。

与价值链高端产业“握手”  飞地模式实现“三个首创”

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努力打造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如何在众多的飞地模式中脱引而出,积极践行发展理想,打造创新典范?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对经济、产业的理解上,有着更加透彻的领悟。

在空间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当初深汕产业转移园的40多倍,相当于深圳面积的五分之一,地理资源条件也完全可以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同时,广东省政府出台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就提出了百万级的人口规模设计和城市功能设计,这也完全突破了一般产业转移园的考量。

产业的强弱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为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且努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智能装备、海洋产业、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细分产业。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城乡空间结构规划正按“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进行规划,“一心”“四组团”内的产业空间规划即:中心组团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东部组团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南部组团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西部组团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康养度假区。

随着产业规划日渐清晰以及营商环境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协会和各行各业专家组团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察次数也呈指数级增长,当年企业眼中的观望之地已变为投资热土,华润、中国建筑、腾讯、绿地、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盐田港集团、万泽、铁汉生态等重量级企业争相在这里“抢滩”布局。

一个细节,足以说明这里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转变的自信:去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悄然提升了产业引进门槛,明确项目引进的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5亿元,并实行“三个优先”——重大项目优先、高端技术产业优先、规模集聚项目优先。

数据显示,2017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接洽的企业达到412家,新供地项目筛选率达到1:21。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有67个,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610亿元,预计年税收约53亿元,并已初步形成了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相继引进了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万泽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生产基地、中建绿色建筑产业园等超十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全力打造13平方公里左右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

鲘门海岸线

城区高标准规划  “一盘棋”高标准落子

今年6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联合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以500万元“大奖”向全球征集中心区设计方案,经过四个多月的“全球海选”,加拿大USI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加拿大杰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JET)+深圳寿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联合体)携“共生绿都”主题方案,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定标会上获胜,深圳第“10+1”区核心资源区域开发及管控思路基本敲定。

这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学习雄安新区等先进地区规划编制的先进经验,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着力打造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智慧新城已取得显著成效。

以全球视野探寻这座特别新城的未来轮廓,彰显了深汕特别合作区“造城”的抱负。《共生绿都》明确了自然资源本体在建设发展中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建设理念。也正如方案征集期间出席中心区规划建设国际论坛的专家所言,“深汕特别区生态环境令人向往,这座新城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既与世界高效连接,又能保证与自然和谐融合。要在保护自然、保护传承、保护精神和灵魂的同时,建造一个全新的拥抱未来的城市。”

专家学者们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自然环境山海兼备,集聚了全域发展要素这座拥有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基因的新城,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在聚集先进产业的同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笔者获悉,深汕特别合作区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重产城融合发展,力图通过发力补齐基础配套设施短板等举措,着力打造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智慧新城以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

2018年12月4日,深汕特别合作区首批2500套保障性住房开建,建成后将满足近万人的居住需求,第一个人才安居社区三年内将全面建成。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设施保障,今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全面建设年”工作,把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的配套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引进优质办学资源和医疗资源。深汕高级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分校、深圳职校深汕分校目前正在加紧选址规划建设,并与北大深圳医院、深圳大学签订共建框架协议,在当地建设三甲医院和门诊部。

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不断加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深圳水务集团、深圳燃气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巴士集团、深圳供电局等一批国企已经进驻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深圳标准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保障;邻里中心、创业村、开元小区、振业时代花园、鲘门站前公共交通枢纽等项目将陆续投入使用;文体中心、鹅埠污水处理厂、鹅埠天然气场站和市政燃气管道等项目正稳步推进建设中。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三重价值体现

深汕湾畔,涌动的春潮蕴藏着砥砺前行人的澎湃动力;圳美绿道,巍峨的群山铭记着开拓创新者的使命担当。作为深圳的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揭牌,不只是拓展了深圳的发展空间,它是在探索一种发展模式,一种让先进地区的优质资源更好地在相对落后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新模式。

从市级角度出发,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将提供一个跳出产业梯度转移的俗窠,以后发优势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典范。深汕特别合作区从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质企业的引进,再到城市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都是按照比肩深圳、甚至高于深圳的标准,打破了陈旧的模式。其次,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在纾解城市功能、补充社会功能、丰富政治功能以及释放城市潜力等方面,将给深圳带来隐性收益。

从广东省发展的角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要为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作出贡献,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七年来的经历,就是广东省不断改革,破解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难题的一个解题过程。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是大湾区核心城市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支点,也是带动粤东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将为国家发展“飞地经济”提供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国家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让不同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要素互补,发展“飞地经济”是一个重要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合作建立的飞地园区众多,达3000个左右。飞地园区模式和发展路径雷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像深汕特别合作区这样,按照一座城市的规模、功能、建制设立的“飞地”,称得上是中国“飞地”中的特区。现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出要争当“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这样的探索和首创,将为国家“飞地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可复制的经验。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