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边的咖啡
金羊网
2019-04-22 11:07

图片说明:由于海拔高,生长的时间更长,温差更大,言秀邓家的咖啡要比河谷的咖啡晚熟一个多月。虽然品质更好,一年下来,20亩坡地卖咖啡豆有九千元收入,但去除肥料、人工等开支,仅能存三四千元。

图片说明:言秀邓将咖啡果放进水缸里清洗。

图片说明:清洗过的咖啡豆,言秀邓再用去皮机把果皮脱掉。

图片说明:言秀邓在竹架子上晒咖啡豆,潞江坝春季干燥少雨,正是晾晒咖啡豆的好时节。

图片说明:言秀邓今年养了11头猪,年底准备给弟弟成家用。他结婚后建的“家”,现在成了生产用房。

图片说明:言秀邓一般独自一人在山上劳作,由于信号较差,只能努力把手机靠近接听。

图片说明:太阳一落山,山上就会很凉,言秀邓生起火,给自己泡了杯自己做的咖啡。

图片说明:一但攒够了几袋子,言秀邓就会用摩托车把咖啡豆运回山下的新家存放。

图片说明:言秀邓一家已经住进政府统一建起的新房子。说起这两年的变化,他“跟做梦都想不到”。

图片说明:保山市潞江镇赧亢村也是深度贫困村,当地种植的咖啡品质很好,但销路和价格低近年也成了村民们头疼的事。

图片说明:丛岗村一位年轻人在弹傈僳族的三弦。好豆子卖不出好价格,一些村民直接把豆子丢在地上晾晒。

图片说明:听闻“拼多多”带着商家来村里收咖啡豆,而且还比市场价高5毛钱,贫困户们纷纷把藏在家里的咖啡豆运到村委会收购点。

图片说明:几位建档立卡户一起来帮忙,把山上的咖啡豆运到村委会去卖。

图片说明:建档立卡户晓江丽骑着摩托把咖啡豆送到收购点。

图片说明:丛岗村白族贫困户和三那清点现场兑付的售卖款。

图片说明:“拼多多”从丛岗村收来的咖啡豆会统一送到正规的工厂加工,进行脱皮、等级筛选、深加工等工序,最后加工成精品咖啡豆,未来还要为丛岗、赧亢两个贫困村打造精品咖啡品牌。

图片说明:90岁的傈僳族老人交蒙阿凤在屋外扬咖啡,一年四季围绕咖啡劳作已成为当地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晏永交是丛岗村较早学习制作精品咖啡的农户,通过精细化加工生产,他家的咖啡豆每斤已经可以卖到几十上百元。

图片说明:初夏,和风徐徐,施忠相和父亲在阁楼上对饮。为培养当地的咖啡文化,当地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都要求学会喝咖啡,讲咖啡,如施忠相一样的年轻人对时尚的咖啡文化自然亲近,这也是丛岗咖啡产业升级和认识转变的文化基础。

图片说明:丛岗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咖啡,从小生长在这里,谁家种的好,加工认真负责,施忠相都门清。
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四条贯穿中华大地的江河,都从青藏高原而来。高黎贡山如同怒江的侍卫,守护着怒江自由奔流。天色渐黑,山雨欲来,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流被怒江西岸三四千米高黎贡山抬升,暖流凝成雷雨,电光把丛岗村照亮,雨水滋润着高黎贡山脚的万亩咖啡园。
傈僳族的言秀邓今年28岁,10岁时父亲意外死亡,母亲改嫁,言秀邓和弟弟成为孤儿。他们原来生活在贡山,山高坡陡,难以种植作物,缺少收入来源,兄弟俩就跟着叔叔一家,顺怒江而下,来到保山地势平缓的山谷,在保山潞江坝丛岗村,向当地人租地,种植玉米甘蔗。在咖啡市场年景好的时候,他们也开始学种上了咖啡。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一家人也解决了温饱。几年前,言秀邓的叔叔给他介绍了个媳妇,开始独立生活。在当地,曾经跟言秀邓一样走出贡山的大山,到保山租地为生的傈僳人有5000多人。2017-2018年间,经云南、保山、怒江各级政府努力,全部为他们解决了户籍问题。在丛岗、芒宽两地集中安置,如今他们已全部住进了现代化的新村,成为典型的“直过民族”。现在,他还是继续种咖啡,但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20亩左右的山地虽然出产品质最好的咖啡豆,但利润却不到3000元,脱贫依然困难。
目前当地政府、“拼多多”、商家、“热经所”等单位正在联合谋划用3年时间,给当地培育更优质的品种,为当地打造精品咖啡品牌,并通过电商直接进入千家万户,以解决“能脱贫,还要能稳得住的目标。”这样,像言秀邓这样的咖农们,在家门口,就能把咖啡豆卖个好价钱。
(摄影/吴俊松)
(图片已获得作者授权刊发)
编辑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