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牢记初心使命 学习道德模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近期开展了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群众的生动实践。今日起,本报开设“牢记初心使命、学习道德模范”专栏,陆续推出7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广东省候选人事迹报道,敬请关注。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原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原主任王磊
金羊网记者 彭启有
最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原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原主任王磊被提名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广东省候选人。6月24日,刚过完50岁生日的王磊因病逝世。
去年初,王磊被确诊身患重症。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他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抗争。
他说,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
◎术后一年看诊600位患者
2018年3月,王磊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4月1日,他接受十多个小时手术,4月底紧接着化疗,头发几乎掉光,药物的副作用还导致肠道功能严重受损,原本健壮的身躯变得羸弱。
面对突降的厄运,王磊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迎接生命的挑战,谱写着感人的答卷。
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重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6月5日,在病床上躺了10个小时后,他依然走向第53届芝加哥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作为主创团队成员代表,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作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
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晚期直肠癌治疗指南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年来,在被“控制”得很严格的出诊时间中,王磊看诊了近600位患者,参与上台手术治疗患者近100位。
◎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王磊今年50岁,从医20余年,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诊治的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4000名。
他创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病人均从国内各省市三甲医院辗转慕名而来,在这里重获健康新生。
来自河南信阳的老乡邹先生,因为北京某大医院检查认为严重的放射性肠炎不能进行复杂的回纳手术,差点放弃治疗。王磊确诊他没有罹患放射性肠炎,准备了6套手术方案,成功帮他摆脱了3年零70天的病痛折磨。
“病人都希望医生多讲解病情,多沟通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病安心,这样更有利于治愈和康复。”每次出诊,王磊都会充分听取患者和家属的意见,为疑难重症患者制定多个不同的手术方案,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经常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家庭困难的患者解决看病贵难题;站在科学的角度纠正其他医生的诊断结果,拒绝过度医疗。
医者的大爱体现在细微的关怀。家里煲了鱼汤,王磊很自然把鱼汤分给住院的患者。
◎将“冷门”做到世界闻名
2007年,王磊从美国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之一。
从院长助理到副院长,十多年来,王磊常常都是早上7时到医院,晚上10时回家,几乎没有周末,待在医院的时间远超过家里。
王磊关注放疗带给直肠癌患者的放射性损伤,别人不愿做、难出成果的“冷门领域”,他一做就是十多年。
在过去20年里,王磊和他的老师——中山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山六院首任院长汪建平等人做了大量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术前“单纯全量化疗”去放疗的直肠癌治疗新方案,为直肠癌的治疗打开了新的篇章。
王磊还创立了一个独有的术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术。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扩大手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可由17.2%下降至3.4%,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王磊的同事说,过去一年里,王磊承受了从未承受的痛苦,但他的门诊、学术会议、讲课一直都没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