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外卖市场一片红火,不仅订单量暴增,还呈现“万物皆可外卖”新动向。分析人士认为,生活服务行业的“外卖化”将进一步变革零售行业,是未来消费领域的一大增长点。
旅行也要点外卖
多家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假期外卖订单量一路飙升。美团全国外卖订单同比增长43%;京东到家数据显示,节日期间外卖生鲜销量同比去年增长三成。外卖市场三大特点值得关注。
特点一,旅行也要点外卖。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旅行外卖订单同比增长47%,点外卖成旅行“打卡”新方式。有网友调侃“旅行不过就是换个地方继续点外卖而已”。肠粉、麻辣抄手、生煎、热干面、鸭血粉丝汤等代表地方特色的小吃,则是用户在旅游景点下单最多的菜品。
特点二,外卖品类多元化。从矿泉水、啤酒到感冒灵、水果、充电宝,用户通过外卖“买一切”。假期期间,美团闪购订单同比增长了60%。增幅最快的品类是药品,同比涨幅达到249%。此外生鲜品类也有大幅增长,同比涨幅为135%。农夫山泉饮用水、百威啤酒、999感冒灵、可口可乐位居销量排名前列。
特点三,外卖高价订单频出。京东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售价不菲的大闸蟹销量一路飙高,国庆假期1日至4日平台销量为去年同期的两倍,环比更是增长4.5倍。美团数据显示,深圳一个用户购买了粤菜以及小龙虾,总金额高达17309元。
链接服务业与零售业
在业内,外卖服务属于生活到家服务的中流砥柱,也被简称为“到家服务”。这一市场火爆的背后,是零售业与服务业进一步打通的新趋势。
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莆中表示,外卖是服务业和零售业的交叉口。餐饮和零售的共同点,都是要交付服务,且都能通过快递员来实现,因此两者有很强的共性。
易观国际发布的《2018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年度盘点》显示,数字化已经成为到家服务平台竞争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表示,虽然很多人认为外卖行业是拼小哥体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实际上,科技才是外卖行业的内核。智能调度系统是外卖产业的最关键技术,这套系统可以极短时间内将大量涌现的新订单和周围的骑手进行实时匹配,同时兼顾用户体验、商家体验和骑手体验,追求体验、效率和成本的最佳平衡,这意味着这套系统需要具备庞大的计算量、极高的运算速度和复杂的算法模型。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推动服务业与零售业的融合。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看,二者融合将带来更大便利。比如,外卖送药模式的出现,解决了夜间用药的刚需。叮当快药高级副总裁王广磊告诉记者,夜间10点到次日早上6点的下单量占公司平台全天下单量的35%以上。
用户数据为市场指路
除了送餐、送药、送生鲜商品等普通到家服务,上门洗衣、服装租用等其他品类的到家服务也发展迅速,成为新亮点。
如上门洗衣的“e袋洗”APP,用户在线下单后,有专人到家取衣,洗好后再由专人送到家里。这背后是高效的数字系统作为支撑。e袋洗和百度AI部门合作重塑升级智能洗护供应链体系,通过采用图像视觉识别技术实现洗护工厂的智能分拣,实现衣物品牌、型号等信息的快速识别。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善,实现了洗护成本较传统洗衣行业下降。
再如在线租衣APP“衣二三”,用户缴纳一定的月费之后,可以无限次租用衣服,商家负责衣物洗护与送达,这背后也是庞大的外卖系统作为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到家服务作为供应链的末端,能够有效影响产业的前端,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起到“逆向调节”的作用。
创立“e袋洗”APP的张荣耀告诉记者,通过对用户数据、订单数据、衣物数据等多维度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等数据服务得以实现,即所谓“千人千面”。
变化已经在发生,目前,直播行业的发展,已经带动部分服装企业从“生产之后给消费者挑选”过渡为“粉丝订货后厂家再生产”,实现了供应链的变革。未来,生活到家服务也将发生类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零售业乃至制造业的变革。
(新华社)
【故事】
广东有几十万骑手,他们努力打拼 送外卖也能赚第一桶金
金羊网记者 吕楠芳
近年来,中国的外卖市场增长迅速,外卖小哥的群体也日益庞大,仅服务于美团外卖的骑手就达到270多万人,其中广东是骑手大省,超过30万人。他们不仅送餐、送饮料,鲜花绿植、生鲜果蔬等也都一网打尽。他们的工作看似简单,却支撑着中国高达4700亿元的外卖市场。
“不愁没钱赚”
一年多前,曾智威从湖南邵东县火厂坪镇的一个村庄来广州送外卖。“那是我第一次来广州,我们站点负责天河商圈到珠江新城这一片的外卖配送,‘师傅’告诉我这边的订单多得不行,不愁没钱赚。”21岁的曾智威很坦率地说,一开始吸引他入行的,就是高薪诱惑。
曾智威的“师傅”叫宁定坤,是他的湖南老乡。宁定坤花两天时间教曾智威使用骑手软件、手机导航,然后就放他“单飞”了。“前面几个月不熟路,每天只能送20来单,现在平均至少可以送30单了,每月收入七八千。”随着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曾智威也越来越喜欢骑手这个职业,“我很喜欢骑着车在广州四处兜风的感觉,尤其是在天气好的时候,都不觉得自己是在上班”。
宁定坤做骑手的时间稍久一点。之前,他在一家快递公司上班,每月收入五六千元。跳槽送外卖后,月收入达到八千多元。
他的另一个“徒弟”杨波,习惯像以前在机械厂打工时一样,把大部分收入存下来寄回家。“扣除每个月3000多元的花销,剩下四五千元可以存起来,一年也有近6万元。父母对我这份工作还是很满意的。”杨波说,在老家湖南邵东县,有很多年轻人靠送外卖赚到第一桶金,后来都出来创业做了老板,他也想和他们一样,趁年轻努力打拼。不过,杨波也“抱怨”,现在外卖平台之间竞争激烈,骑手越来越不好做了,即便是在公司内部,他们也经常处在和同区域其他站点“PK”的压力下。
美团研究院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仅三成骑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其中25%的骑手收入位于5000元-8000元区间,3%的骑手收入在8000元-10000元区间,而传说中月入过万的只占1%。
“压力挺大的”
天河商圈是广州最繁华地段之一,外卖订单量最高峰时一天达3200多单,全靠104个骑手“陀螺”般地连轴运送。
他们的站长张顺圳是整个骑士站最老的员工,今年27岁。他以前有很多“光辉事迹”:
“最多的一天跑了76单,至今还没人破这个纪录。”
“你是没见过他送奶茶的壮观场面,两条胳膊上都挂满奶茶,一次可以送60多杯!”
面对同事的打趣,张顺圳只是羞涩地笑笑。“这几年明显感觉外卖行业越来越规范了,加上公司管理要求特别严,骑手其实压力挺大的。”张顺圳说,面向骑手的招聘并没有设太高的门槛,但很多人干不了几天就离职了。
为了稳定骑手队伍,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外卖平台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把每年的7月17日打造成骑手专属节日——717骑士节,增强骑手们的职业认同感,也引发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还有一些外卖平台设立专门的骑手驿站,夏天提供清凉饮料,冬天提供御寒衣物,让他们在户外劳动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张顺圳看来,现在的90后不像他们的父辈,在工厂、工地赚钱。他们更希望有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有五险一金,有企业关怀,有“钱途”更有前途。
从骑手晋升到管理人员,张顺圳显然比一般的外卖小哥更“懂行”。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他不时把“5G”“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云时代”等名词挂在嘴边。他说,为了给顾客提供更高效的配送服务,系统从接单、派单到跟单,一环扣一环,都在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更迭换代,而这些他以前从来不曾接触的知识,深深地吸引着他在这行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