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珠江穿城,走读40年水路财路 惊世飞跃,诉说40年万象更新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何伟杰 发表时间:2018-10-31 10:01

策划统筹/陈春凝  纪映云

本版摄影/陈秋明(除署名外)

还记得一周前我们发出的邀请吗?

关于40年广式变迁,听您讲述记忆深处的故事……

这些天,记者不断被普通人生活变迁的点滴讲述所打动。

那些没有被岁月磨平的印迹,就是这样,在普通广州人的述说中,立体着、丰满着……

本期《变迁》故事,我们选择以普通人讲述的一江一区的巨变,看时光如何惊艳了你我40年的岁月。(刘云)

【一江两岸之变】

珠江穿城

走读40年水路财路

珠江两岸越来越美

文/金羊网记者 何伟杰

改革开放40年,究竟为广州这座城市带来什么?一江两岸或许是最好的见证者。从上世纪80年代的“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到如今广州要打造“一江两岸三带”,一条珠江穿城而过,道尽40年羊城巨大变化。

珠水 

这条鱼见证珠江水越来越好

对于在珠江边土生土长的广州市民陆华廷而言,他大半辈子都与珠江有着扯不清的关联。父亲陆新民曾任西郊游泳场场长,陆华廷8岁那年便跟随父亲在泳场里游泳,他依稀记得,那时的西郊游泳场用的都是纯正的珠江水。9岁那年,陆华廷第一次参加畅游珠江活动,当时的珠江水比较清澈,往下潜还能摸鱼捉虾。游到海珠桥底,还能听到桥面上汽车传来的轰鸣声。

自那时起,陆华廷爱上了横渡珠江,自此年年参加。2006年,中断了29年的横渡珠江重启,陆华廷第一时间去报名。下水的那一刻,他坦言,自己有点失望,“老实说,水质没有以前那么好,比较浑浊。”比陆华廷更早认识到广州水环境需要改善的,是广州市委市政府。2002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率领珠江流域9市党政一把手视察珠江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集体横渡珠江”的设想。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表示,横渡珠江并非仅仅下水游泳这么简单,它表明的是广州对珠江整治的决心。

一场全民治水战就此打响。

“水好不好,看游完痒不痒就知道,现在游珠江已经不会痒了”。陆华廷表示,从2006年至今,他曾连续横渡珠江十年,水质确实有了不少好转。2015年,55岁的陆华廷最后一次参加横渡珠江,他终于从水里捉到了一条鱼。

有类似感受的不止陆华廷一人。随着近年广州重拳治水,很多沿岸市民开始感受到,广州水环境确实在悄然好转。

“从2016年开始,我们这里的水质开始好转。”住在驷马涌边上的市民慕容森林告诉记者,作为珠江的其中一条支涌,驷马涌一直是臭名昭著的黑臭河涌。为解决雨污合流溢流产生的瞬时高污染负荷、大流量污水等问题,驷马涌引入创新工艺进行科技治水。如今的驷马涌已经基本做到去浊回清,在慕容森林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涌变清的问题。“以前驷马涌的污染物都直接流入珠江,现在污染物通过河涌的净化系统就能得到治理,如果未来所有支涌都是这样,那么可以预见,整条珠江的水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0 年前的珠江。叶健强 摄

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守护母亲河

如今,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广州治水中来。从2017年起,广州开始对外公开招募“民间河长”,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河长制工作。越来越多市民担起“民间河长”的角色。广州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广州已聘用民间河长共814名。除了成年人之外,学生群体也参与到治水当中来。荔湾区在全国首创提出在学校中聘请“民间小河长”。

母亲河的守护从以前政府“单打独斗”向全民参与转变。在很多环保人士看来,其中意义非凡。民间环保人士高毅坚表示,随着全民治水的氛围日渐浓烈,公众与政府在治水上终于构建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今日的一江两岸气象万千

两岸

 40年来广州经济中心依水而生

改革开放40年间,不仅珠江水逐渐去浊回清了,一江两岸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催生了人民路商圈的崛起。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们都说“不到南方大厦,不算到了广州”。可见在沿江西路上的南方大厦是广州当时的标志,人民南路、十三行商圈也成了当时的市中心地区。被誉为“广州扫街元祖”的市民李瑞然此前曾记录过多张人民南路商圈的盛景,上世纪90年代,西壕路依然人头涌涌,这里不时还会举行美食节。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坊间流传一句俗语:“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可见当时珠江两岸发展存在明显差距。随着时代变迁,广州的经济发展重心不断优化,从原来的人民路商圈、到珠江新城,再到如今的琶洲、金融城,昔日的郊区如今逐渐崛起。近年,广州提出“一江两岸三带”发展战略,更是着手整合沿岸优质资源,向珠江两岸注入创新内涵。

“梳理广州经济中心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华南城市研究院生态环境与低碳城市研究所所长王瀚表示。“一口通商”时代,广州对外连接的重要贸易区是位于珠江边的黄埔古港;改革开放之后,人民路、沿江路一带因临近珠江,得益于便利的航运条件,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贸中心;如今广州不断向东发展,经济发展重心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昔日黄埔古港一带(今天琶洲地区)……但无论怎么变化,广州的发展脉络始终是围绕着珠江演绎的。不同的是,以前的经济中心依江而生,大多是出于对自然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的依赖;如今迈入新时代,昔日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发展的落后产业已悉数迁出,如微信、阿里、唯品会等新经济产业纷纷选择布局在珠江沿岸,更多是因为珠江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人文氛围吸引大量人才聚拢。

【天河之变】

惊世飞跃

诉说40年万象更新

花城广场繁华璀璨

文/金羊网记者 刘云

在中国,在广州,有一片137.38平方公里的土地,40年间,她从东郊的荒野之域,变为现在的城市之窗,任何到访广州的人,都会来这儿走一走、看一看——

天河,是广州改革开放的名片。在这里,人们读懂了万象更新。

景观

 旧时“菜篮子” 如今“中轴线”

苏志均,广州市天河区百姓志愿宣讲团成员,生在天河,长在天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车陂村村民。

“在我年少记忆中,35年前天河车陂石牌岗顶一带,还是菜地良田,每到上学,就会和一群小伙伴,骑着自行车一路游走田间地头。”

对比照片,40年前,天河城所在之处还是一片田地,常有牛儿在其间吃草。40年前,珠江新城所在之处还是一片窝棚,当地人管它叫“乡下”。

钟叙本老人回忆起这片土地当年的影像时说:天河原来是广州的一只“菜篮子”。

如今,这样的景象早已改变。

1993年时,广州曾邀请美国著名规划师托马斯夫人担纲珠江新城规划,托马斯夫人画出一条从黄埔大道到珠江的轴线,这成为后来新中轴线的雏形。

2017年,包括珠江新城、天河北在内的天河CBD完成生产总值2991.22亿元。天河城所在的天河路商圈,有“华南第一黄金商业带”之美誉,不仅是国际购物天堂,还是商业文化景观示范区。夜幕降临,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灯光璀璨、熠熠生辉。站在这个广州最像曼哈顿的地方,能够感受到广州与世界的无缝接轨。

如今,没有多少人会对天河感到陌生。在这个旧时“菜篮子”的土地上,诞生了太多奇迹和创新故事:昔日积水潭建成歌剧院,废墟上的木棚变成博物馆,珠江河上的小孤岛成了开放公园,小蛮腰下的花城广场,四方游客云集。

大器晚成的珠江新城,牵手曾为“亚洲第一高楼”的中信广场,与作为恒大主场的天河体育中心一起,挽住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串起代表广州城市形象转型的“新中轴线”。在无数个宣传片中,海心沙、大剧院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之一。

1987 年的天河体育中心。欧阳西 摄
2015 年的天河体育中心。林桂炎 摄

经济 

GDP在33年间猛增3754倍

经济数据是改革开放的衡量器。2018年7月,广州11区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天河区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1.74亿元,增长9.9%,比上半年加快了0.1个百分点。天河在经济总量、增速方面均居首位。

这样的成绩,并非第一次。从2007年至2017年,连续11年,天河区GDP总量位居广州第一,其经济总量约占广州的五分之一,是广州经济“最大发动机”。

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年建区之初的1.1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4317.71亿元,33年里增长3754倍。天河是如何做到的?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天河逐渐成为以金融业和商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积聚地,无论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还是金融业、文化产业、商贸流通业都进入了旺盛的增长期。

如果说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名片,天河则是广州的窗口。广州那敢为人先的城市特质,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赵海舟,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互联网时代的一名资深创业者。

“在我看来,天河区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及宜居、包容的氛围,特别是政府高效有序的政务服务,让这块改革热土魅力无限。”

天河高楼林立

生活

国际范与南粤味在此交融

一个城市改革开放窗口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注定能在时光河流里留下烙印。

在天河路全长2.8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正佳广场、天河城、太古汇等13大商业综合体,12家国际高端酒店、超1万家商铺,共同集聚成丰富的文商旅业态。车流如梭,行人如潮,永远奔流着不息的活力,天河路商圈拥有日均150万人次、节假日超过400万人次的客流量。

董伟明,石牌三骏企业集团副董事长,一位见证广州最大、历史最悠久城中村变迁的人。

“天河的‘洋气’早已名声在外,天河的本土气息藏在城中村中没有消失的粤味文化中。很多人都喜欢在端午节看我们划龙船,可是没有村改居建设,没有电脑城等村周边物业的强大经济活力,哪有如今划龙舟的热闹和壮观呢”?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取得经济总量连续11年排各区第一的成绩后,天河区在优质教育上也不断发力。广州中学的成立,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招名师引名校……数十年磨一剑,天河教育已一跃而起。

陈女士,儿子去年中考,原本打算冲天河区外省市属高中,最终选择留在天河升学。

“天河经济好,教育也大幅提升,高考重本率节节高,我们的孩子也不需要舍近求远去其他地方读书了”。

其实,幸福就是这样简单。俯瞰天河,这里的人们用双手书写了史诗,以一腔热血将曾经落后的菜地变为熠熠生辉的国际大都会,每个人用自己的奋斗诉说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万象更新。

【大城小议】

“变开去”与“变回来”

□林琴西

“穷则思变”四个字,足以描述几十年来广州人的奋斗史,也足以描述几十年来广州城市面貌的变迁史。而这二者是互为表里的。

近二三十年来的广州变化,不要说“老华侨”回乡会震惊于她的翻天覆地,就算是长居于斯的市民,也会诧异于她的日新月异。确实,这些年来的广州变迁,她所发生的,不是“十年之变”“百年之变”,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千年巨变。

我们回到北京路,去看一下那条叠加着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遗存的路面,这里就是千年不变的城市中轴线。它一方面可以看出,千多年来,广州大体安稳,没有因大的战乱巨灾,改变广州城的基本方位和格局。甚至追溯到如今收藏在广州博物馆的一块晋代石砖上的铭辞:“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天下大乱而广州安宁。我们对此,既可以庆幸广州一二千年来相对的和平稳定,当然也可以叹息广州一二千年来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唯有近二三十年来,广州城的中轴线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巨变——天河城与珠江新城一带的崛起,已经成了新的城市商务中心,形成新的城市中轴线。有谁会想到,当年“国民政府”的代总统李宗仁,在此仓皇起降的郊草萋萋的“天河机场”,如今已是广州最繁荣的商务和体育中心!

千变万变,气象开张,但我们并非“唯变主义”。河不变浊、天不变灰,变中须有不变,才是“善变”。我们既要变得开去,就要能变得回来,把变浊的变回清,变灰的变回蓝。诗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未免太悲观了!河水清澈,真是难以企望的目标吗?非也!河清之时,指日可待。

编辑:海辉
数字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珠江穿城,走读40年水路财路 惊世飞跃,诉说40年万象更新

金羊网  作者:何伟杰  2018-10-31

策划统筹/陈春凝  纪映云

本版摄影/陈秋明(除署名外)

还记得一周前我们发出的邀请吗?

关于40年广式变迁,听您讲述记忆深处的故事……

这些天,记者不断被普通人生活变迁的点滴讲述所打动。

那些没有被岁月磨平的印迹,就是这样,在普通广州人的述说中,立体着、丰满着……

本期《变迁》故事,我们选择以普通人讲述的一江一区的巨变,看时光如何惊艳了你我40年的岁月。(刘云)

【一江两岸之变】

珠江穿城

走读40年水路财路

珠江两岸越来越美

文/金羊网记者 何伟杰

改革开放40年,究竟为广州这座城市带来什么?一江两岸或许是最好的见证者。从上世纪80年代的“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到如今广州要打造“一江两岸三带”,一条珠江穿城而过,道尽40年羊城巨大变化。

珠水 

这条鱼见证珠江水越来越好

对于在珠江边土生土长的广州市民陆华廷而言,他大半辈子都与珠江有着扯不清的关联。父亲陆新民曾任西郊游泳场场长,陆华廷8岁那年便跟随父亲在泳场里游泳,他依稀记得,那时的西郊游泳场用的都是纯正的珠江水。9岁那年,陆华廷第一次参加畅游珠江活动,当时的珠江水比较清澈,往下潜还能摸鱼捉虾。游到海珠桥底,还能听到桥面上汽车传来的轰鸣声。

自那时起,陆华廷爱上了横渡珠江,自此年年参加。2006年,中断了29年的横渡珠江重启,陆华廷第一时间去报名。下水的那一刻,他坦言,自己有点失望,“老实说,水质没有以前那么好,比较浑浊。”比陆华廷更早认识到广州水环境需要改善的,是广州市委市政府。2002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率领珠江流域9市党政一把手视察珠江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集体横渡珠江”的设想。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表示,横渡珠江并非仅仅下水游泳这么简单,它表明的是广州对珠江整治的决心。

一场全民治水战就此打响。

“水好不好,看游完痒不痒就知道,现在游珠江已经不会痒了”。陆华廷表示,从2006年至今,他曾连续横渡珠江十年,水质确实有了不少好转。2015年,55岁的陆华廷最后一次参加横渡珠江,他终于从水里捉到了一条鱼。

有类似感受的不止陆华廷一人。随着近年广州重拳治水,很多沿岸市民开始感受到,广州水环境确实在悄然好转。

“从2016年开始,我们这里的水质开始好转。”住在驷马涌边上的市民慕容森林告诉记者,作为珠江的其中一条支涌,驷马涌一直是臭名昭著的黑臭河涌。为解决雨污合流溢流产生的瞬时高污染负荷、大流量污水等问题,驷马涌引入创新工艺进行科技治水。如今的驷马涌已经基本做到去浊回清,在慕容森林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涌变清的问题。“以前驷马涌的污染物都直接流入珠江,现在污染物通过河涌的净化系统就能得到治理,如果未来所有支涌都是这样,那么可以预见,整条珠江的水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0 年前的珠江。叶健强 摄

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守护母亲河

如今,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广州治水中来。从2017年起,广州开始对外公开招募“民间河长”,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河长制工作。越来越多市民担起“民间河长”的角色。广州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广州已聘用民间河长共814名。除了成年人之外,学生群体也参与到治水当中来。荔湾区在全国首创提出在学校中聘请“民间小河长”。

母亲河的守护从以前政府“单打独斗”向全民参与转变。在很多环保人士看来,其中意义非凡。民间环保人士高毅坚表示,随着全民治水的氛围日渐浓烈,公众与政府在治水上终于构建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今日的一江两岸气象万千

两岸

 40年来广州经济中心依水而生

改革开放40年间,不仅珠江水逐渐去浊回清了,一江两岸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催生了人民路商圈的崛起。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们都说“不到南方大厦,不算到了广州”。可见在沿江西路上的南方大厦是广州当时的标志,人民南路、十三行商圈也成了当时的市中心地区。被誉为“广州扫街元祖”的市民李瑞然此前曾记录过多张人民南路商圈的盛景,上世纪90年代,西壕路依然人头涌涌,这里不时还会举行美食节。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坊间流传一句俗语:“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可见当时珠江两岸发展存在明显差距。随着时代变迁,广州的经济发展重心不断优化,从原来的人民路商圈、到珠江新城,再到如今的琶洲、金融城,昔日的郊区如今逐渐崛起。近年,广州提出“一江两岸三带”发展战略,更是着手整合沿岸优质资源,向珠江两岸注入创新内涵。

“梳理广州经济中心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华南城市研究院生态环境与低碳城市研究所所长王瀚表示。“一口通商”时代,广州对外连接的重要贸易区是位于珠江边的黄埔古港;改革开放之后,人民路、沿江路一带因临近珠江,得益于便利的航运条件,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贸中心;如今广州不断向东发展,经济发展重心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昔日黄埔古港一带(今天琶洲地区)……但无论怎么变化,广州的发展脉络始终是围绕着珠江演绎的。不同的是,以前的经济中心依江而生,大多是出于对自然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的依赖;如今迈入新时代,昔日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发展的落后产业已悉数迁出,如微信、阿里、唯品会等新经济产业纷纷选择布局在珠江沿岸,更多是因为珠江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人文氛围吸引大量人才聚拢。

【天河之变】

惊世飞跃

诉说40年万象更新

花城广场繁华璀璨

文/金羊网记者 刘云

在中国,在广州,有一片137.38平方公里的土地,40年间,她从东郊的荒野之域,变为现在的城市之窗,任何到访广州的人,都会来这儿走一走、看一看——

天河,是广州改革开放的名片。在这里,人们读懂了万象更新。

景观

 旧时“菜篮子” 如今“中轴线”

苏志均,广州市天河区百姓志愿宣讲团成员,生在天河,长在天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车陂村村民。

“在我年少记忆中,35年前天河车陂石牌岗顶一带,还是菜地良田,每到上学,就会和一群小伙伴,骑着自行车一路游走田间地头。”

对比照片,40年前,天河城所在之处还是一片田地,常有牛儿在其间吃草。40年前,珠江新城所在之处还是一片窝棚,当地人管它叫“乡下”。

钟叙本老人回忆起这片土地当年的影像时说:天河原来是广州的一只“菜篮子”。

如今,这样的景象早已改变。

1993年时,广州曾邀请美国著名规划师托马斯夫人担纲珠江新城规划,托马斯夫人画出一条从黄埔大道到珠江的轴线,这成为后来新中轴线的雏形。

2017年,包括珠江新城、天河北在内的天河CBD完成生产总值2991.22亿元。天河城所在的天河路商圈,有“华南第一黄金商业带”之美誉,不仅是国际购物天堂,还是商业文化景观示范区。夜幕降临,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灯光璀璨、熠熠生辉。站在这个广州最像曼哈顿的地方,能够感受到广州与世界的无缝接轨。

如今,没有多少人会对天河感到陌生。在这个旧时“菜篮子”的土地上,诞生了太多奇迹和创新故事:昔日积水潭建成歌剧院,废墟上的木棚变成博物馆,珠江河上的小孤岛成了开放公园,小蛮腰下的花城广场,四方游客云集。

大器晚成的珠江新城,牵手曾为“亚洲第一高楼”的中信广场,与作为恒大主场的天河体育中心一起,挽住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串起代表广州城市形象转型的“新中轴线”。在无数个宣传片中,海心沙、大剧院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之一。

1987 年的天河体育中心。欧阳西 摄
2015 年的天河体育中心。林桂炎 摄

经济 

GDP在33年间猛增3754倍

经济数据是改革开放的衡量器。2018年7月,广州11区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天河区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1.74亿元,增长9.9%,比上半年加快了0.1个百分点。天河在经济总量、增速方面均居首位。

这样的成绩,并非第一次。从2007年至2017年,连续11年,天河区GDP总量位居广州第一,其经济总量约占广州的五分之一,是广州经济“最大发动机”。

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年建区之初的1.1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4317.71亿元,33年里增长3754倍。天河是如何做到的?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天河逐渐成为以金融业和商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积聚地,无论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还是金融业、文化产业、商贸流通业都进入了旺盛的增长期。

如果说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名片,天河则是广州的窗口。广州那敢为人先的城市特质,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赵海舟,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互联网时代的一名资深创业者。

“在我看来,天河区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及宜居、包容的氛围,特别是政府高效有序的政务服务,让这块改革热土魅力无限。”

天河高楼林立

生活

国际范与南粤味在此交融

一个城市改革开放窗口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注定能在时光河流里留下烙印。

在天河路全长2.8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正佳广场、天河城、太古汇等13大商业综合体,12家国际高端酒店、超1万家商铺,共同集聚成丰富的文商旅业态。车流如梭,行人如潮,永远奔流着不息的活力,天河路商圈拥有日均150万人次、节假日超过400万人次的客流量。

董伟明,石牌三骏企业集团副董事长,一位见证广州最大、历史最悠久城中村变迁的人。

“天河的‘洋气’早已名声在外,天河的本土气息藏在城中村中没有消失的粤味文化中。很多人都喜欢在端午节看我们划龙船,可是没有村改居建设,没有电脑城等村周边物业的强大经济活力,哪有如今划龙舟的热闹和壮观呢”?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取得经济总量连续11年排各区第一的成绩后,天河区在优质教育上也不断发力。广州中学的成立,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招名师引名校……数十年磨一剑,天河教育已一跃而起。

陈女士,儿子去年中考,原本打算冲天河区外省市属高中,最终选择留在天河升学。

“天河经济好,教育也大幅提升,高考重本率节节高,我们的孩子也不需要舍近求远去其他地方读书了”。

其实,幸福就是这样简单。俯瞰天河,这里的人们用双手书写了史诗,以一腔热血将曾经落后的菜地变为熠熠生辉的国际大都会,每个人用自己的奋斗诉说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万象更新。

【大城小议】

“变开去”与“变回来”

□林琴西

“穷则思变”四个字,足以描述几十年来广州人的奋斗史,也足以描述几十年来广州城市面貌的变迁史。而这二者是互为表里的。

近二三十年来的广州变化,不要说“老华侨”回乡会震惊于她的翻天覆地,就算是长居于斯的市民,也会诧异于她的日新月异。确实,这些年来的广州变迁,她所发生的,不是“十年之变”“百年之变”,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千年巨变。

我们回到北京路,去看一下那条叠加着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遗存的路面,这里就是千年不变的城市中轴线。它一方面可以看出,千多年来,广州大体安稳,没有因大的战乱巨灾,改变广州城的基本方位和格局。甚至追溯到如今收藏在广州博物馆的一块晋代石砖上的铭辞:“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天下大乱而广州安宁。我们对此,既可以庆幸广州一二千年来相对的和平稳定,当然也可以叹息广州一二千年来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唯有近二三十年来,广州城的中轴线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巨变——天河城与珠江新城一带的崛起,已经成了新的城市商务中心,形成新的城市中轴线。有谁会想到,当年“国民政府”的代总统李宗仁,在此仓皇起降的郊草萋萋的“天河机场”,如今已是广州最繁荣的商务和体育中心!

千变万变,气象开张,但我们并非“唯变主义”。河不变浊、天不变灰,变中须有不变,才是“善变”。我们既要变得开去,就要能变得回来,把变浊的变回清,变灰的变回蓝。诗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未免太悲观了!河水清澈,真是难以企望的目标吗?非也!河清之时,指日可待。

编辑:海辉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