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
钟南山见证及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文/图 金羊网记者 刘云
改革开放40周年,亦是卫生健康观念革新的40年,更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40年。钟南山,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12月19日晚,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见到了刚从北京返穗的“改革先锋”钟南山。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位公共卫生的卫士谈及了他心中的全民健康中国梦……
壹
抗击『非典』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5年前的早春,SARS病毒先后侵入广东、北京等省市。疫情发生之初,对SARS病毒的无知和恐惧,让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了沉默。2003年4月,在世界卫生组织到达北京之前,甚至有声音说“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控制”。
面对与事实不符的说法,正带领团队努力抗击疫情的钟南山着实捏了一把汗:“如不能实事求是,会有更多人陷入危险。”2003年4月11日,在由国务院新闻办主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不断提出的尖锐问题,钟南山忍不住说了实话:“我们顶多是遏制,不叫控制。”
按照他的观点,抗击SARS,首先需要病原学和临床方面的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它的病源;同时也需综合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和技术,群策群力共同攻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字在‘非典’防控过程中,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钟南山回忆说:“尽管我们不知道病原体,但我们团队以平时的积累,认真打磨治疗方案,通过保护病人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系统,帮助病人渡过最艰难的时候,并得出‘三早三合理’的治疗方案。广东‘非典’患者成功抢救率达96.2%,(这个数字)不仅在全国,就是放至世界,都是高居前列的。”
2003年4月12日,钟南山牵头的联合攻关组宣布,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的真正原因。4天后,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钟南山说:“‘非典’防控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
贰
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自“非典”一疫结束后,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条文,使疫情监测、流行病调查和治疗实验等都有了法律依据。钟南山也继续奋战在一线……
2009年6月,广东珠三角进入了甲型流感爆发期,各地陆续出现甲流患者;2013年3月,沪皖两地发现H7N9新型禽流感,随后全国各地陆续上报新型禽流感病例……在这两次新型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中,钟南山都带领他的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抗击甲流中,钟南山和团队成功救治了2名重症患者,并首次公开认可中药治疗甲流的功效。在攻克H7N9中,他邀请国内一流的呼吸疾病、病毒学等专家一同探讨“非典”后十年的研究成果,共同探索如何有效快速应对H7N9。钟南山提出H7N9暂无大流行趋势,极大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为什么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钟南山说:“这得益于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中国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
在甲流、人感染禽流感、MERS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钟南山带领团队不仅成功抢救患者,还积极推动在国内建立起一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预警网络,做到及时发现、诊断、隔离,及早治疗,极大增强了我国抵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使一些传染性疾病在初始阶段就得到有效控制。
叁
『实话实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
如今,在很多人心目中,钟南山不仅是一名医生,也承担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每每遇到公共卫生危机,老百姓开始习惯于从他那里获得真实情况和科学态度。
在甲型流感防疫过程中,钟南山突破卫生部门对甲流高危重点人群的划分,以自己的救治经历举证说明健康的年轻人感染甲流也可能致命;针对假药事件,他坦言:中成药为什么屡受质疑?“问题就在于出现太多的假货”……
十多年来,钟南山“实话实说”的风格一直没变。“以人为本,起码要从讲真话开始。”钟南山说,“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作为医生,对病人讲真话,才能让人信任你。”
未来十年,这位呼吸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航者,又有什么样的期许呢?“我最大的期待是让呼吸系统慢性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钟南山告诉记者。
认准了方向,再难也不言放弃。2010年,钟南山和冉丕鑫教授、周玉民教授及其团队深入基层,寻找潜在的慢阻肺患者。2016年,在对841名患者完成双盲对照实验后,结果出来了:用药组(噻托溴铵吸入)的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并且首次证明,早期用药可改变慢阻肺患者每年肺功能下降的自然进程。这一研究结果于去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为慢阻肺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战略性的方向”。
“做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要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就是要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研发出有效、安全、价廉、方便的器械和药物。”近年来,钟南山团队产学研工作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旨在打造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呼吸疾病领域医药产学研一体化标杆。
1982年1月11日,羊城晚报以一篇题为《争气篇》的报道,首先披露了钟南山留学英伦,以自身勤奋学习赢得了尊重和友谊的故事。其后,羊城晚报人一直关注着钟南山。“受当年报道的鼓舞,我一直怀抱为广州、为广东、为中国争气的信念,这36年来,从未改变。”钟南山说。
对话
羊城晚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您对哪些话印象比较深?
钟南山:在总书记的讲话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们党领导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路。将这一点放在科技医疗上来看,我们国家也有许多优势,我们有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特别是在中医方面。中医可否从经验医学回到循证医学再回到精准医学?我们可以在探索中找到好的苗头,并发扬光大。
羊城晚报:在疾病防治上,可在哪些方面加强粤港澳三地的合作?
钟南山:我们已建立起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机制。大湾区属于亚热带,容易出现各种感染性的、传染性的疾病。为了保证大湾区人民的健康,联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合作。比如,与香港大学有病原学方面的联合研究,与澳门科技大学在中药抗病毒感染方面也有联合研究。
小传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