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复兴古城风貌 传承文化脉搏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润栋、刘嘉文 发表时间:2019-01-05 17:46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刘嘉文报道:1月5日上午,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羊城晚报社、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晚报社长总编看肇庆”大型全媒体采风活动走访了肇庆宋城墙、梅庵和包公文化园,看肇庆这座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名城,是如何保护复兴古城风貌,传承文化脉搏的。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在肇庆旧城区,耸立着一段历经风霜的古城墙。这段始建于宋代的城墙,虽历经千年风沙,但却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肇庆人引以为豪的文物古迹。据当地人介绍,肇庆古城墙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堪称“砖的博物馆”。城墙因保留了广东唯一的、全国极少见的主体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于2002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段长达2.8公里的城墙,也是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的核心地带。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是肇庆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启动的保护与传承肇庆深厚历史文脉的项目。项目围绕有利于延续肇庆深厚历史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发展‘山湖城江’旅游新格局、有利于探索旧城改造,提升端州城市建设水平的总体思路,初步规划分为“一城环绿、两府复兴、三街畅旺”六大片区。目前已经完成城墙沿线的房屋征拆、古城墙修缮、部分古迹考古挖掘工作、城墙公园南段和北段建设等工作,使肇庆古城既成为肇庆保护历史文化的典范,也成为肇庆旅游的新热点。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与肇庆古城的宋城墙一起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坐落于端州城区西部的梅庵。梅庵因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地插梅而得名,历来突出“梅”的主题。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到冬末初春,梅庵殿堂前后、廊舍之间长满盛开的梅花,放眼望去,宛如星星点点的雪花飘落在这岭南名刹,禅宗圣境更添诗意,因此得名“梅庵香雪”,成为肇庆八景之一。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梅庵 记者 汤铭明 摄

梅庵同时也是广东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其大雄宝殿的梁架、斗拱等保留了宋代的结构风格,又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其斗拱拱头无拱瓣,为宋《营造法式》问世以前的古风,是广东省内现存宋代木构建筑的孤例,在全国也十分罕见,是研究宋代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庵内现存碑记联匾近20处,其中有明清名家黎民表、林承芳、黎简、鲍俊等的手笔真迹,有着较强的珍稀属性和名人效应。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梅庵 记者 汤铭明 摄

实际上,在肇庆一直有“一府一砚三名人”说法。“一府”即两广总督府,“一砚”指端砚,“三名人”则即六祖惠能、包拯与利玛窦。宋代名臣包拯曾在端州任知州三年。任职期间包拯为官公正廉洁,办公务实,造福一方,离任时依然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的爱戴,当地民众便建立包公祠来纪念包拯。


媒体大咖们参观包公文化园 记者 汤铭明 摄

肇庆市政府在原来包公祠的基础上,扩建成包括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沿江观景平台,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包公文化园。如今,包公文化园是集历史文化、廉政教育、旅游休憩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在清心园设有包公历史文化陈列馆,分“一代名臣”、“万民颂扬”、“源远流长”三部分,全面展示包公勤政爱民、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清正廉洁的勤廉思想和中国历史廉政文化内涵,是弘扬包公清官廉吏典范,传播历史廉政文化的重要场所,被授予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表示,肇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经济社会发展非常稳健。特别是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感受到明显的社会变迁。曾经在肇庆生活过九年的他,也看到了肇庆的市政环境以及关乎民生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海陵表示,除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肇庆党委政府也非常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修缮。比如包公祠、宋城墙等,通过对传统历史的保护,弘扬社会的正能量,教育广大群众,这一点令人敬佩。除此之外,刘海陵认为,近几年肇庆开展了许多文创活动,比如到肇庆来过大年,肇庆马拉松等,通过这种活动,让人感受到肇庆的人文色彩以及肇庆人民的精气神。而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向世界各地推广这么个美丽的地方。

近几年,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肇庆作为大湾区的城市之一,发展潜力如何呢?对此,刘海陵认为,与其他城市和相比,肇庆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与历史人文条件,此外还有相当丰厚的土地资源。从经济发展程度来说,珠三角的核心地区发展快一点,而肇庆有大量的后发优势。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成长空间、发展机遇非常大,未来令人期待。

中国晚协秘书长王炳云说,他之前为了追寻端砚,已来过好几次肇庆,但每一次来都能感到肇庆的变化与创新。这种变化既包括城市更新也包括文化氛围。他认为,当前端砚文化在全国的推广,吸引了很多有文化、有收藏爱好、书法艺术爱好的人,来这追寻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他认为,目前端砚村很多制砚大师的订单都是发往日本等地,从中可以窥见我们的文化逐渐从肇庆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而肇庆对古城的恢复与保护建设,也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人民对文化的强烈需求。从古城墙到新区,王炳云表示,肇庆既古朴,又现代。肇庆在传统文化古城保护和恢复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重庆晚报社副总编辑廖伟表示,这次的采风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两天的采风,他对肇庆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肇庆的人文,经济和旅游都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重庆来的他表示,来到肇庆后他感到非常亲切,不仅因为同有一个‘庆’字,更是因为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有很多契合点。比如说城市的命名,肇庆和重庆都是宋朝皇帝命名的。上午参观的朝天门,也让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重庆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就叫朝天门,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在肇庆的宋城墙上又看到一个朝天门“感觉就像是一个失散多年的兄弟,今天又再次相见了。”廖伟表示,要把肇庆好好的向重庆人民推荐。肇庆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也是重庆的兄弟之城。

兰州晚报总编辑高冲表示,此次采风是他第一次来肇庆,肇庆的山,肇庆的水,肇庆的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甘肃在深冬季节已经是草木凋零,到这来还是一片绿色。此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肇庆在保护地方文化标志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端砚和宋城墙,是肇庆文化不可缺失的瑰宝,是肇庆的名片。此外,他还表示,肇庆的生态环境也特别好,景色非常美,希望有机会能再来肇庆。

新民晚报社总编办主任吴强也是第一次来肇庆。他说,以前一说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广州跟深圳。但这次来到肇庆,觉得肇庆也非常有活力。肇庆山清水秀,自然风光非常好,但比自然风光更让他觉得意外的是肇庆的城市建设。比如肇庆新区的地下管廊工作,体量很大,很有前瞻性。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肇庆也吸引到一些相当体量的经济项目,证明了肇庆城市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肇庆作为大湾区的一个员,在未来大湾区发展中,肇庆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肇庆:复兴古城风貌 传承文化脉搏
金羊网  作者:林润栋、刘嘉文  2019-01-05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刘嘉文报道:1月5日上午,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羊城晚报社、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晚报社长总编看肇庆”大型全媒体采风活动走访了肇庆宋城墙、梅庵和包公文化园,看肇庆这座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名城,是如何保护复兴古城风貌,传承文化脉搏的。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在肇庆旧城区,耸立着一段历经风霜的古城墙。这段始建于宋代的城墙,虽历经千年风沙,但却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肇庆人引以为豪的文物古迹。据当地人介绍,肇庆古城墙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堪称“砖的博物馆”。城墙因保留了广东唯一的、全国极少见的主体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于2002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段长达2.8公里的城墙,也是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的核心地带。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是肇庆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启动的保护与传承肇庆深厚历史文脉的项目。项目围绕有利于延续肇庆深厚历史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发展‘山湖城江’旅游新格局、有利于探索旧城改造,提升端州城市建设水平的总体思路,初步规划分为“一城环绿、两府复兴、三街畅旺”六大片区。目前已经完成城墙沿线的房屋征拆、古城墙修缮、部分古迹考古挖掘工作、城墙公园南段和北段建设等工作,使肇庆古城既成为肇庆保护历史文化的典范,也成为肇庆旅游的新热点。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宋城墙 记者 汤铭明 摄

与肇庆古城的宋城墙一起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坐落于端州城区西部的梅庵。梅庵因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地插梅而得名,历来突出“梅”的主题。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到冬末初春,梅庵殿堂前后、廊舍之间长满盛开的梅花,放眼望去,宛如星星点点的雪花飘落在这岭南名刹,禅宗圣境更添诗意,因此得名“梅庵香雪”,成为肇庆八景之一。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梅庵 记者 汤铭明 摄

梅庵同时也是广东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其大雄宝殿的梁架、斗拱等保留了宋代的结构风格,又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其斗拱拱头无拱瓣,为宋《营造法式》问世以前的古风,是广东省内现存宋代木构建筑的孤例,在全国也十分罕见,是研究宋代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庵内现存碑记联匾近20处,其中有明清名家黎民表、林承芳、黎简、鲍俊等的手笔真迹,有着较强的珍稀属性和名人效应。

媒体大咖们参观端州区梅庵 记者 汤铭明 摄

实际上,在肇庆一直有“一府一砚三名人”说法。“一府”即两广总督府,“一砚”指端砚,“三名人”则即六祖惠能、包拯与利玛窦。宋代名臣包拯曾在端州任知州三年。任职期间包拯为官公正廉洁,办公务实,造福一方,离任时依然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的爱戴,当地民众便建立包公祠来纪念包拯。


媒体大咖们参观包公文化园 记者 汤铭明 摄

肇庆市政府在原来包公祠的基础上,扩建成包括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沿江观景平台,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包公文化园。如今,包公文化园是集历史文化、廉政教育、旅游休憩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在清心园设有包公历史文化陈列馆,分“一代名臣”、“万民颂扬”、“源远流长”三部分,全面展示包公勤政爱民、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清正廉洁的勤廉思想和中国历史廉政文化内涵,是弘扬包公清官廉吏典范,传播历史廉政文化的重要场所,被授予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表示,肇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经济社会发展非常稳健。特别是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感受到明显的社会变迁。曾经在肇庆生活过九年的他,也看到了肇庆的市政环境以及关乎民生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海陵表示,除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肇庆党委政府也非常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修缮。比如包公祠、宋城墙等,通过对传统历史的保护,弘扬社会的正能量,教育广大群众,这一点令人敬佩。除此之外,刘海陵认为,近几年肇庆开展了许多文创活动,比如到肇庆来过大年,肇庆马拉松等,通过这种活动,让人感受到肇庆的人文色彩以及肇庆人民的精气神。而作为媒体的责任,就是向世界各地推广这么个美丽的地方。

近几年,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肇庆作为大湾区的城市之一,发展潜力如何呢?对此,刘海陵认为,与其他城市和相比,肇庆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与历史人文条件,此外还有相当丰厚的土地资源。从经济发展程度来说,珠三角的核心地区发展快一点,而肇庆有大量的后发优势。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成长空间、发展机遇非常大,未来令人期待。

中国晚协秘书长王炳云说,他之前为了追寻端砚,已来过好几次肇庆,但每一次来都能感到肇庆的变化与创新。这种变化既包括城市更新也包括文化氛围。他认为,当前端砚文化在全国的推广,吸引了很多有文化、有收藏爱好、书法艺术爱好的人,来这追寻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他认为,目前端砚村很多制砚大师的订单都是发往日本等地,从中可以窥见我们的文化逐渐从肇庆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而肇庆对古城的恢复与保护建设,也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人民对文化的强烈需求。从古城墙到新区,王炳云表示,肇庆既古朴,又现代。肇庆在传统文化古城保护和恢复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重庆晚报社副总编辑廖伟表示,这次的采风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两天的采风,他对肇庆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肇庆的人文,经济和旅游都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重庆来的他表示,来到肇庆后他感到非常亲切,不仅因为同有一个‘庆’字,更是因为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有很多契合点。比如说城市的命名,肇庆和重庆都是宋朝皇帝命名的。上午参观的朝天门,也让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重庆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就叫朝天门,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在肇庆的宋城墙上又看到一个朝天门“感觉就像是一个失散多年的兄弟,今天又再次相见了。”廖伟表示,要把肇庆好好的向重庆人民推荐。肇庆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也是重庆的兄弟之城。

兰州晚报总编辑高冲表示,此次采风是他第一次来肇庆,肇庆的山,肇庆的水,肇庆的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甘肃在深冬季节已经是草木凋零,到这来还是一片绿色。此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肇庆在保护地方文化标志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端砚和宋城墙,是肇庆文化不可缺失的瑰宝,是肇庆的名片。此外,他还表示,肇庆的生态环境也特别好,景色非常美,希望有机会能再来肇庆。

新民晚报社总编办主任吴强也是第一次来肇庆。他说,以前一说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广州跟深圳。但这次来到肇庆,觉得肇庆也非常有活力。肇庆山清水秀,自然风光非常好,但比自然风光更让他觉得意外的是肇庆的城市建设。比如肇庆新区的地下管廊工作,体量很大,很有前瞻性。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肇庆也吸引到一些相当体量的经济项目,证明了肇庆城市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肇庆作为大湾区的一个员,在未来大湾区发展中,肇庆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