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特派北京记者 丰西西 张璐瑶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
过去一年,广东吸引了哪些人才资源?未来还有什么新部署?如何让优秀人才助力发展?这几天,多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代表建议: 粤港澳联手办一流大学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给广东带来了一些人才和创新的集聚效应。过去一年,广东在创新、人才等方面也都有了一些新的部署,如“科技创新12条”提出资金可以过境港澳使用,高端科研创新人员快速通关等政策陆续出台。“我们要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再根据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需求,及时出台、更新政策和制度。”
王瑞军告诉记者,广东一方面着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集聚优势将会得到相当大的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说,如今广东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还应从整个湾区的科技创新需求,特别是基础学科需求方面来考虑。“缺什么方面的人才,我们就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如何培养一流的人才?她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国际一流的大学,根据大湾区的需求缺口来设置相关学科。“但希望将其作为整个大湾区的综合性大学来发展,为整个大湾区培养人才。”
委员建议: 降低高端专才个税税负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对人才话题感慨良多。今年两会,她带来了《关于降低高端专业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的提案》,她在提案中指出,税负较高往往难以满足高端专业人才的收入预期,削弱了我国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税收的转嫁抬高了相关企业,尤其是以高端专业人才成本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的用工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收益,也削弱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翟美卿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针对高端专业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端专业人才实施减免个人所得税或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引进和留住各类高端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坦言,现在的优质人才太抢手,没有好的条件根本留不住。以他熟悉的桥梁建设领域为例,现在最缺既懂智能化,又懂桥梁设计的融合型人才。苏权科建议,高校要加强融合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时应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市场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也指出,广东文化要走出去,一定要有优质人才,要有家喻户晓的广东艺术家,才能让文化“走出去”不变成“走过场”。他建议要通过一些比赛或者评奖活动,挖掘更多民间文化艺术人才。
【京粤连线】
广东刚柔并济打造人才“强磁场”
金羊网记者 周聪
人才发展一直是广东的热话题。近年来,广东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企业设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柔性引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突出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据统计,目前,广东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609万人和1190万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分别达76.5万人和365万人。
为博士后培养搭建平台
为了加快人才高地建设,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博士和博士后培养支持力度。
2016年起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博士后资助项目,2019年起实施广东省青年优秀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派出项目,至2022年,广东预计将引进培养5万名博士和博士后。
同时,围绕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的普惠型政策,广东不断扩大福利。比如,在站博士后不仅受资助标准有所提高,而且可直接申报副高职称,出站一年、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认定正高职称;设立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博士和博士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编制博士和博士后专利发明成果转化蓝皮书,每年送选100项转化成效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项目50万元的奖补等。
吸引海外人才来粤就业
近年来,在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留学人员有意向回国创业就业的人数连创新高。但出于家庭情况等多种原因,不少海外高层次专家无法长期来粤工作。为此广东出台“短期资助计划”,将其作为“珠江人才计划”新增子项目,与长期引才项目相互补充,建立柔性引才长效机制,为海外高层次专家解决后顾之忧。
广东各市也以“珠江人才计划”为龙头,纷纷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和平台的建设,展开多层次、多渠道引才引智。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依托人才政策的利好,还挖掘和引进了独联体国家优秀的专家和人才团队,协助在粤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企业提供智力资源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技工教育发展国内居首
在技能人才方面,广东技能人才总量达11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65万人,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广东已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校和普通技校为基础,公办与民办互补,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技工教育“广东模式”,被国家人社部誉为“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
广东技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新工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仅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来自广东的选手就获得了2金、3银、3铜和4个优胜奖,奖牌数占中国代表团的一半。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选手更是获得5金、4银、6铜,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
同时,广东技工教育还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推行“校企双制”,引进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推动全省普遍开展“校中厂”“厂中校”共建生产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提升技能人才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