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回信后,这个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孔祥武 发表时间:2019-08-14 11:24
分享到

【编者按】

中南海连着最基层,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基层干部群众回信。从脱贫攻坚,到志愿服务;从大学校园,到民营企业;从祖国边疆,到创新一线……一封封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体现着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怀,蕴含着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表达着对奋进新时代的殷切希望。

人民日报推出“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见证发展变化、感悟初心使命。今天刊发第十二篇《浙江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那是本世纪初的浙江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房破屋旧,山路坎坷,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村集体负债45万元。

雨后初霁,记者走进浙东四明山下的这个革命老区村,宛若走进水墨画,淙淙流淌的溪水穿村而过。

白墙黛瓦的民居,苍翠欲滴的果树,鳞次栉比的店铺,南来北往的游客……横坎头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村级收入528万元。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革命老区。他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调研,召开座谈会,看望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此后不久,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习近平同志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展变化。“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

前后两封回信,跨越15年。说起这些,横坎头村村民心潮澎湃。

“每读一遍,我心里都热乎乎的”

“总书记的回信,每读一遍,我心里都热乎乎的。”73岁的老党员黄志尧端详着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复印件。

今年家里的春联,黄志尧自撰自书:“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新农村建设。”望着横批“今年更好”,他的思绪回到了16年前。“没想到这么多年了,总书记还惦记着我们。那时村里还很穷,靠对口帮扶。习近平同志到村里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时,我正在那儿做管理员,当时旧址还没成‘群’,是只有一个主展厅的纪念馆。”

横坎头村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黄志尧翻出当年的工作笔记: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游客仅有2万人次左右。

“为落实习近平同志考察时的要求,200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村‘两委’就开会研究,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没想到3天之后,他就给我们回了信。

当时,红色旅游越来越热,《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回头看,我们抓住了这个契机,立足本地优势,挖掘红色资源,在上级支持下,对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张志灿说,那时旧址群里尚住有27家住户。

黄志尧当时的家就在旧址里,他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并帮着村干部动员其他住户。“天天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实际行动算什么党员?”

旧址群修葺一新,新建游客中心,完善配套设施,红色旅游终于有了起色。去年,游客突破70万人次。

正在上菜的黄彭勋(右二)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农家乐传统手工特色菜——油盐麦果。陈斌荣摄

正在上菜的黄彭勋(右二)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农家乐传统手工特色菜——油盐麦果。陈斌荣摄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发展红色旅游,服务要跟上,村里琢磨调整种植结构,搞采摘,办农家乐。

到宁波,上杭州,张志灿请农业专家实地调研,结论是横坎头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樱桃树。喊破嗓子动员村民种,可大家都怕种不好赔本。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利用一家本地企业的对口帮扶资金,村集体流转了70多亩土地,种下树苗。

樱桃3年挂果。头两年,村干部惴惴不安。第三年,樱桃大丰收,村里村外停满了前来采摘的私家车。村民们信了,村“两委”趁热打铁,免费提供樱桃树苗,目前,全村种植规模超过800亩。

尝到甜头的横坎头村没有止步,扩种杨梅、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如今的横坎头,月月闻花香,季季有果吃,成了一个大果园。采摘游是只‘下金蛋的母鸡’。”老村委会主任黄水夫笑言。

动员村民开农家乐,张志灿盯上了黄彭勋,一来,他是个老党员,年轻时当过村干部;二来,他的妻子是上海知青,当年在公社点心店干过,后来在镇上开过熟食店。

“村里正在发展红色旅游,游客来了总要吃饭,你回来开农家乐吧,你妻子厨艺那么好,准火。”张志灿“一上”宁波,找到在工厂打工的黄彭勋。

放下宁波的工作回村创业?想都没想,黄彭勋回绝了。

时隔一年,张志灿“二上”宁波。“旧址群一期工程马上完工,来旅游的人,少不了。”

黄彭勋有点动心,但没松口。

此后,看到村里游客日渐增多,没等张志灿“三顾茅庐”,黄彭勋主动回村了。

黄彭勋的“百丈农家”开业之初,客人少,镇里村里都帮助介绍客源。随着村里的樱桃红了,“百丈农家”红火了。

“去年赚了90多万元。”年近七旬的黄彭勋告诉记者。“百丈农家”离景区1公里多,位置偏,不好找,主要靠熟客。去年,村里又开了6家,现在全村有8家农家乐。

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总书记回信要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作为年轻党员,我们责无旁贷。”去年8月,“90后”大学生黄徐洁的“横坎头农家”开张,投资130万元,可同时接待300余人。“不管是墙绘、灯笼、餐具,还是店内播放的影片,都融入了红色元素。”

“两年内可盈利。”黄徐洁信心满满。她对做餐饮并不陌生,学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在余姚市区创业,3家快餐店顾客盈门。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横坎头。张志灿粗略估算,已有20多人。

“70后”何达峰,在余姚市区经营印刷企业多年,看好横坎头的前景,回村开办130多亩的果乡园,一到樱桃、杨梅、猕猴桃采摘季,游客摩肩接踵。打造一个集吃、住、玩、采摘为一体的旅游农场,是他的心愿。“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90后”张渊涵,大学毕业后到余姚市一家企业工作,去年也回到村里,负责村里的民生事务,服务残疾人,办理低保,事虽繁杂,却乐在其中。

“这些年村里通了柏油路,来旅游的多了,种起樱桃,办起民宿,还评上全国文明村……”张渊涵坚信自己的选择,“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情怀、有抱负、有才华的青年接续奋斗,我们盼着总书记再来横坎头村,看看我们美丽山村的新变化。”(孔祥武)

编辑: 宝厷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广东这十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你去过没?

  • 白马踏秋风,龙门意菩提 2019-08-08
  • 渭水千古事,看尽长安城 2019-08-08
  • 古都十二时辰 2019-08-08
  • “奢迷空间”亚洲首展亮相澳门 2019-08-07
  • 整合大滇西旅游资源,遇见云南旅拍节正式启动 2019-08-07
  • 雅加达到穗推广城市旅游 2019-08-05
  • 暑假必到的“网红”打卡游 2019-08-05
  • 亲爱的小孩我们一起去夜宿游 2019-08-05

一汽奔腾T33华南区域上市 售价6.98万元-9.98万元

  • 科赛5国六版正式上市 售7.29万元-8.29万元 2019-08-06
  • 路特斯Evora GT官图发布 最大功率达到422马力 2019-08-06
  • 讴歌Type S Concept将于8月15日亮相 2019-08-06
  • 长安福特新款金牛座8月6日首发 2019-08-06
  • 本田Pilot黑色版官图发布 黑武士风格 2019-08-01
  • 奥迪A1 Citycarver官图发布 越野风格浓郁 2019-08-01
  • 保时捷发布911 Carrera车型官图 2019-08-01
  • 售9.19万起 全新宋MAX新增两款可开启天窗版车型 2019-07-31

又创历史新高!苹果Q3营收538亿美元 同比增长1%

  • 网易财报数据:总营收187.69亿,60%来自游戏业务 2019-08-08
  • 三星Note10系列发布:没有耳机孔+5G+四摄,值多少钱? 2019-08-08
  • 5G手机澳大利亚网速实测:OPPO Reno超1GBps 2019-08-07
  • 全国5省市上线电子结婚证 今年七夕可刷脸领证 2019-08-06
  • 美图meitu商标注册还不成功,因为和魅族MEIZU太像 2019-08-06
  • 汇丰变故:最年轻CEO离职,备7亿美元遣散费裁员2% 2019-08-06
  • 最新月薪报告:北上深均薪超2万 最贵职位是5G架构师 2019-08-05
  • 思科真的在裁员!回应:对补偿N+7的传言不便透露 2019-08-01

这蝴蝶蛹 可以拿来做胸针了

  • 走近岭南画派一代宗师 居廉绘画精品引热议 2019-08-12
  • 宋人美学 在于境界 2019-08-12
  • 古道奇说 | 兕觵传载 敬老之礼 2019-08-12
  • 妙用废弃汽车零件——变身精致模型 2019-08-12
  • 想当年三转一响凭票供应 看今朝买遍全球轻松刷屏 2019-08-08
  • 结婚“三大件”见证生活变迁 2019-08-08
  • 床坏了要用书垫 小女子自做大床 2019-08-08
  • 粤剧《七十二家房客》本月底在佛山首演 2019-08-07

吃吃吃!酥脆酱香的肉夹馍 引吃货们PK

  • 一年一度鲱鱼节来袭 就问你敢不敢吃? 2019-07-01
  • 初夏五月 白芦笋相伴 2019-05-16
  • 又到海鲜季 不这么吃就白瞎了! 2019-05-06
  • 春日食游 鲜味先行 2019-04-12
  • 草头、香椿、螺蛳“抱团”上市 春天在南京菜中萌发 2019-04-10
  • 又到一年刀鱼季! 2019-03-15
  • 节后消脂润肠 试试黑木耳粟米清脂汤 2019-02-19
  • 美食打探:顺德鱼揸,吃出一个鲜字 2019-02-12
金羊图库
  • 探访浙江永嘉灾后救援现场
  • “梦中花·身外影”灯光艺术展亮相贵阳
  • 刚果戈马一火山喷发 熔浆翻滚点亮夜空
  • “水上飞人”享清凉
  • 七夕佳节 越秀婚姻登记处迎来多对登记结婚新人
  • 小草也有大讲究 “智慧”开出生态修复新“良方”
  • 安徽庐江:湿地暮色景美如画
  • 埃及图坦卡蒙法老金棺首次进行修复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香港机管局:已取得法庭临时禁制令 禁止干扰机场正常使用
2019-08-14 11:08:58
深圳外地优质上市公司迁入 最高可获500万元奖励
2019-08-14 07:36:00
“渔跃南海”赏千帆竞发 “开渔节”短线游受热捧
2019-08-14 07:34:38
违规挂证屡禁不止 广东54位执业药师上黑名单
2019-08-14 07:23:18
广州出租车因乘客行动不便超临停时间 可不罚!
2019-08-14 06:58:09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总书记回信后,这个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人民日报  作者:孔祥武  2019-08-14
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习近平同志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编者按】

中南海连着最基层,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基层干部群众回信。从脱贫攻坚,到志愿服务;从大学校园,到民营企业;从祖国边疆,到创新一线……一封封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体现着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怀,蕴含着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表达着对奋进新时代的殷切希望。

人民日报推出“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见证发展变化、感悟初心使命。今天刊发第十二篇《浙江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那是本世纪初的浙江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房破屋旧,山路坎坷,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村集体负债45万元。

雨后初霁,记者走进浙东四明山下的这个革命老区村,宛若走进水墨画,淙淙流淌的溪水穿村而过。

白墙黛瓦的民居,苍翠欲滴的果树,鳞次栉比的店铺,南来北往的游客……横坎头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村级收入528万元。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革命老区。他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调研,召开座谈会,看望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此后不久,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习近平同志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展变化。“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

前后两封回信,跨越15年。说起这些,横坎头村村民心潮澎湃。

“每读一遍,我心里都热乎乎的”

“总书记的回信,每读一遍,我心里都热乎乎的。”73岁的老党员黄志尧端详着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复印件。

今年家里的春联,黄志尧自撰自书:“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新农村建设。”望着横批“今年更好”,他的思绪回到了16年前。“没想到这么多年了,总书记还惦记着我们。那时村里还很穷,靠对口帮扶。习近平同志到村里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时,我正在那儿做管理员,当时旧址还没成‘群’,是只有一个主展厅的纪念馆。”

横坎头村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黄志尧翻出当年的工作笔记: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游客仅有2万人次左右。

“为落实习近平同志考察时的要求,200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村‘两委’就开会研究,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没想到3天之后,他就给我们回了信。

当时,红色旅游越来越热,《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回头看,我们抓住了这个契机,立足本地优势,挖掘红色资源,在上级支持下,对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张志灿说,那时旧址群里尚住有27家住户。

黄志尧当时的家就在旧址里,他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并帮着村干部动员其他住户。“天天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实际行动算什么党员?”

旧址群修葺一新,新建游客中心,完善配套设施,红色旅游终于有了起色。去年,游客突破70万人次。

正在上菜的黄彭勋(右二)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农家乐传统手工特色菜——油盐麦果。陈斌荣摄

正在上菜的黄彭勋(右二)热情地向客人介绍农家乐传统手工特色菜——油盐麦果。陈斌荣摄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发展红色旅游,服务要跟上,村里琢磨调整种植结构,搞采摘,办农家乐。

到宁波,上杭州,张志灿请农业专家实地调研,结论是横坎头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樱桃树。喊破嗓子动员村民种,可大家都怕种不好赔本。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利用一家本地企业的对口帮扶资金,村集体流转了70多亩土地,种下树苗。

樱桃3年挂果。头两年,村干部惴惴不安。第三年,樱桃大丰收,村里村外停满了前来采摘的私家车。村民们信了,村“两委”趁热打铁,免费提供樱桃树苗,目前,全村种植规模超过800亩。

尝到甜头的横坎头村没有止步,扩种杨梅、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如今的横坎头,月月闻花香,季季有果吃,成了一个大果园。采摘游是只‘下金蛋的母鸡’。”老村委会主任黄水夫笑言。

动员村民开农家乐,张志灿盯上了黄彭勋,一来,他是个老党员,年轻时当过村干部;二来,他的妻子是上海知青,当年在公社点心店干过,后来在镇上开过熟食店。

“村里正在发展红色旅游,游客来了总要吃饭,你回来开农家乐吧,你妻子厨艺那么好,准火。”张志灿“一上”宁波,找到在工厂打工的黄彭勋。

放下宁波的工作回村创业?想都没想,黄彭勋回绝了。

时隔一年,张志灿“二上”宁波。“旧址群一期工程马上完工,来旅游的人,少不了。”

黄彭勋有点动心,但没松口。

此后,看到村里游客日渐增多,没等张志灿“三顾茅庐”,黄彭勋主动回村了。

黄彭勋的“百丈农家”开业之初,客人少,镇里村里都帮助介绍客源。随着村里的樱桃红了,“百丈农家”红火了。

“去年赚了90多万元。”年近七旬的黄彭勋告诉记者。“百丈农家”离景区1公里多,位置偏,不好找,主要靠熟客。去年,村里又开了6家,现在全村有8家农家乐。

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总书记回信要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作为年轻党员,我们责无旁贷。”去年8月,“90后”大学生黄徐洁的“横坎头农家”开张,投资130万元,可同时接待300余人。“不管是墙绘、灯笼、餐具,还是店内播放的影片,都融入了红色元素。”

“两年内可盈利。”黄徐洁信心满满。她对做餐饮并不陌生,学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在余姚市区创业,3家快餐店顾客盈门。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横坎头。张志灿粗略估算,已有20多人。

“70后”何达峰,在余姚市区经营印刷企业多年,看好横坎头的前景,回村开办130多亩的果乡园,一到樱桃、杨梅、猕猴桃采摘季,游客摩肩接踵。打造一个集吃、住、玩、采摘为一体的旅游农场,是他的心愿。“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90后”张渊涵,大学毕业后到余姚市一家企业工作,去年也回到村里,负责村里的民生事务,服务残疾人,办理低保,事虽繁杂,却乐在其中。

“这些年村里通了柏油路,来旅游的多了,种起樱桃,办起民宿,还评上全国文明村……”张渊涵坚信自己的选择,“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情怀、有抱负、有才华的青年接续奋斗,我们盼着总书记再来横坎头村,看看我们美丽山村的新变化。”(孔祥武)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这22个故事为何连续7天刷屏?
09:05
推进健康中国 共享美好生活
21:41
总书记亲切地称呼她们“大姐”
19:25
香港机管局:已取得法庭临时禁制令 禁止干扰机场正常使用
11:08
违规挂证屡禁不止 广东54位执业药师上黑名单
09:19
广州市民可凭身份证按《换药目录》1:1更换新产品
09:19
中国网络安全人才短缺加剧 需求量一年增长超3倍
09:19
百亿市场规模过万机构争夺 暑期研学旅行市场为何这么火?
09:19
今年暑假广州学生游学费人均1.2万元 名列全国榜首
09:19
未来广州人可打“飞的”上下班?成本和打的差不多
09:19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