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文化名人大营救的路线图,龙川老隆作为转移中转站。福建会馆成为此次行动的大本营(资料图)
文/图 金羊网记者 王漫琪
1941年12月,日军铁蹄肆虐香江,香港沦陷。滞留香港的抗日进步文化人士和各国爱国民主人士处境维艰,他们的安全时刻受到日军搜捕之威胁。中共南方中央局和周恩来接连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东江抗日游击队,要求须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指示,不惜任何代价,不怕牺牲,积极营救滞留在港九地区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
12月下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和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等接到指示后,立即部署营救工作。他们迅速设法与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取得联系,打通营救出港的通道,撤退线路分为水陆两路同时进行。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被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在这场为中华民族保护文化精英的大营救历程中,广东龙川县老隆镇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中转站”。从1942年初至当年9月底,经龙川老隆安全转移的抗日进步文化人士、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达300多人,在中国革命史册、抗战史上写下了传奇的一页——
在粤中转
营救行动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负责,廖承志、连贯、张文彬、乔冠华等人先行撤离香港,沿途踩点开辟内陆营救线。随后茅盾、邹韬奋、廖沫沙、戈宝权、胡风、胡绳等进步人士从香港安全撤离。
如何安全转移到广东北面的大后方,是组织事先反复周详考虑的问题:通过西江、北江直接北上湖南衡阳和广西桂林转移是最方便快捷的,但均需经过沦陷区,风险极高;最终,经过认真研究,组织上选择东江逆流而上,并将地处东江上游的龙川县老隆镇选定为护送中转站。老隆水陆交通方便,是广东东北部的交通枢纽,而且这里有广泛的革命基础。
确定路线后,廖承志、连贯等为转移作出了具体部署:从惠州到老隆段由前东特委负责,从老隆到韶关的安全护送工作由后东特委负责,到了韶关后则由粤北省委和乔冠华具体安排转移至桂林或武汉,护送转移行动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连贯亲自坐镇老隆担任总指挥。
1942年1月初,连贯抵达老隆后,立即与后东特委书记梁威林、龙川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一起研究部署老隆营救事宜,如文化名人在老隆食宿问题、江面防查和安全上岸问题、转移路线设计等等。连贯在老隆镇的福建会馆住下,并将该处作为联络工作、安排和指挥营救行动的大本营。历史上,福建会馆曾是我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中共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曾两次居住于此,宣传革命思想,撒播农民运动的火种;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曾作为东征军的临时指挥部。
时隔77年后的今天,这座始建于清初的省级文保单位福建会馆依然屹立,三进厅的传统格局显露着往昔的辉煌,馆内陈列着“香港大营救”重要史料和大革命时期当地革命史料,今年刚获批成为广东省第八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方施援
作为粤东北部的交通重镇,老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龙川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光进介绍,省会广州沦陷后,国民政府的省政府机关撤到粤北,另有部分政府机构转移到了龙川老隆,因此镇内军警密布、关卡林立,更常有特务出没。此外,还设立了“港九难侨登记处”,一边审查港九回内地的人员,一边加强水陆关卡检查。这样一来,文化名人抵达老隆时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十分严峻。例如,据《东江党史资料汇编》中记述,国民党当局派出特务四处搜捕著名进步文化人士邹韬奋,“并扬言‘一经发现,就地惩办’。”
所幸,连贯与后东特委、龙川地方党组织进行了严密部署,运用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争取老隆的中间力量,调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参与了营救。例如两家在龙川有颇高的声望地位的商行——义孚行和侨兴行,为疏散护送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特别是位于老隆镇沿东江畔河唇街的侨兴行,其在粤、桂、湘等省均有办事处或商号,并有汽车可往返于桂林、韶关、老隆、梅县之间,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乘坐侨兴行的车,沿途过关穿卡少有盘查。
更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中共后东特委在老隆水贝村成立后,特委在老隆区政府、学校、电话局、税务局都安插了中共地下党员。地下党员黄用舒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利用自己担任国民党老隆区区长兼电话所长的身份,建立电台侦察敌情,并在水贝莲塘乡建立了“外白内红”的革命政权。转移文化名人号角吹响后,黄用舒以自己系国民党黄强中将堂弟的身份,动用地方士绅关系网,协助连贯落实安排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食宿落脚处,疏通军警关系。
营救行动也得到了地方百姓的掩护和支持。老隆镇水贝村党支部书记黄玉燕回忆起祖父黄居来生前常和他讲起的往事:黄居来年轻时因为力气大,撑船是一把好手,被发展为地下交通员,负责送情报。老隆组织转移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之时,黄居来多次撑着渡船将转移对象送到东江对岸的水贝村藏匿,“有一天夜里遇到军警巡查,我爷爷不顾敌人鸣枪警告,黑暗中被一颗流弹打中了左小腿,但他仍坚持将人安全送到对岸。爷爷活到101岁去世,遗体火化后骨灰中还发现了那块弹片。”黄玉燕说。
柳亚子等文化名人在老隆福建会本期由河源市政协、龙川县政协协办馆的落脚处
惊险转移
在老隆福建会馆的史料陈列室,收集了被营救转移的进步文化人士自传、文集中关于是次“大营救”的记述。例如,茅盾在《茅盾自传》里写道:“我们在惠阳休息三天,旧历正月初三,在东江游击队的安排下,挤上一条大木船,沿东江逆流而上,元宵节到达老隆。第二天,我们以‘义侨’身份搭上一辆去曲江的军用卡车……”
此后,陆续有转移的进步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抵达老隆,多数是从惠州乘船,也有部分是从海丰经五华、兴宁辗转而来。朱光进介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亚子及女儿柳无垢、廖承志妻儿等人撤离香港时,所乘坐的机帆船被日军卸了发动机,在海上漂了七天七夜,最后在海丰着陆。柳亚子父女和廖承志妻儿等人几经周折才抵达老隆,何香凝则由国民党中央委员罗翼群在海丰接走。柳亚子当时是国民党当局下令“就地格杀”人物,为安全起见,连贯等营救人员经柳亚子本人同意后,秘密护送其到兴宁乡下一中共地下党员家里暂住,隐蔽一段时间后,才由连贯亲自接回老隆,然后护送到韶关再转移至桂林。柳亚子后来撰文《两抵老隆》,并作诗赠与护送他的患难战友,表达感激之情,诗云:“复壁殷勤藏老拙,柳车辛苦送长征。须髯如戟头颅贱,涉水登山愧友生。”
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也是国民党特务搜捕的重点对象,沿途各关卡均挂有邹的相片。在党组织的保护下,邹韬奋一路隐蔽,1942年4月终于抵达老隆,连贯连夜找到邹韬奋,讲明眼下不宜贸然去桂林,劝他暂留广东隐蔽,邹韬奋表示服从组织安排。于是,连贯让其女儿连结与潮梅特委交通员郑展以表兄妹相称,护送邹韬奋秘密来到梅县江头村的侨兴行经理陈炳传老家隐蔽,一住就是五个月。直至9月上旬,国民党当局探知邹在梅县山村,又派特务前去搜捕。地方党组织获悉后,立即组织转移。9月25日,邹韬奋在胡一声、郑展等人的护送下返回老隆,再经后东特委缜密筹划,秘密护送到韶关,安全转送往苏北抗日根据地。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春节后至9月间,历时半年多,经老隆安全转移护送至韶关的文化界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眷共有300多人,其中包括: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柳亚子、张友渔、胡绳、张铁生、千家驹、廖沫沙、胡风、蔡楚生、梁漱溟、丁聪、李伯球等,以及国民党驻香港代表、海军少将陈策,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等多位国民党要人的夫人等。
文化名人大营救 体现广东革命基因
王国梁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广东党史》原主编
羊城晚报:中国共产党组织这场空前绝后的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大营救,其历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国梁:在当时的形势下, 抗日主张、统一战线都离不开爱国民主人士与进步文化名人们的推动。但国民党当局却对进步文化人士恨之入骨。共产党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历史责任、伟大的远见和胸怀,为国家保护了一大批精英人士,使之得以为今后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这次大营救也为参与其中的广东抗日游击队、地下党组织等人员提供大练兵、大考验的机会,提升战斗素养。
羊城晚报:老隆中转站地处国统区,军警密布,300多位文化名人却全部得以安全转移,堪称奇迹。
王国梁:奇迹建立在四个基础之上:一是各级党组织站位正确,均把营救行动当成神圣的任务去完成;二是我党策划营救行动的领导人深入透彻分析敌我双方形势,组织严密、方法对头;三是参与组织筹划营救行动的党负责人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坚强有力,忠心耿耿;四是东江特委武装力量与地方党组织紧密配合,不畏艰险地力保护送工作。
羊城晚报:从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大营救中,如何看待广东的革命基因?
王国梁:文化名人大营救是广东党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广东承担此次大营救任务,有其地理缘由、历史机遇等必然性,也正体现了广东的革命基因:广东地区参与革命早,革命基础牢固。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广东便成立了党小组,国共合作时期广东城乡的共产党员发展迅猛,壮大了队伍;广东党组织经历了海陆丰农民运动、广州起义、东江抗日游击等重要革命斗争锻炼,建立了一支卓越的革命精英队伍。
延伸
红色村与国统区仅一江之隔
抗战爆发后,广东龙川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在老隆、龙母、水贝、佗城等地陆续成立了党的支部组织。1940年以后,龙川中心县委设在老隆;1941年,老隆水贝村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简称中共后东特委)。特委机关在老隆区政府、学校、电话局、税务所都安插了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龙川县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坚持“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势力”的原则,迅速转移党员骨干。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一大批党的骨干转移到农村基层政权和学校,当起乡长、保长、小学校长和教员,有的开起商店作为党的活动和联络点。据龙川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光进介绍,当时老隆镇区是国统区,一江之隔的水贝村则成为在党组织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村”。为转移营救香港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黄用舒,其黄氏家族在水贝村有着深厚的人脉和威望,黄氏祠堂作为中共后东特委、粤北省委交通站的所在地。
如今,水贝村正对黄氏大宗祠旧址进行修缮升级,并规划整合水贝村的红色革命资源,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期由河源市政协、龙川县政协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