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记者 李钢
1924年2月24日,一个新生儿在广东省汕尾海丰出生。96年后,已近百岁的他,站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广东揭阳新寮村人黄旭华。
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核潜艇事业,我们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我们此生无悔!”
战乱中成长 立下报国之志
黄旭华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战火纷飞的时期。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敌人)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四年,他努力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根基和创新思维,成长为一个拥有现代造船理论与技术的专业人才。
1953年春天,黄旭华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从1957年起接触潜艇技术。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被秘密召集到北京的黄旭华便是其中之一。
“白手起家” 干惊天动地事
核潜艇研制“白手起家”,黄旭华面对的是科研手段和科学设施一片空白的条件,但他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骑驴找马”。
没有计算机,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得靠人工用算盘算出来。核潜艇体积狭窄,设备与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准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提出,所有设备都要过秤称重。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这样的“斤斤计较”使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9年,黄旭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年担任总设计师。期间,他主持制订了“长征1号”和“长征6号”首艇与动力协调总体方案,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为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与同志们一起攻坚克难,组织协调审定了核潜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施工建造、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总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成功执行了水下发射试验任务。作为总设计师,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身体力行,随核潜艇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
就这样,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三无”条件下,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使中国成为当时全球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
深潜三十载 诠释无悔深情
为国奉献的背后,却是他对亲人的“无情”。
1958年被抽调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后,由于研制项目高度保密,黄旭华逐渐减少和家人朋友的联系,为数不多的家信中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单位、地址和工作内容一个字都不能透露。
三十年“隐姓埋名”,家人遭难他不能去照顾,父兄逝世不能去送行……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家人们这才了解了他的工作性质。甚至于,他的爱人李世英也是在结婚八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时,才知道丈夫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
1988年,他终于踏上故土。离家研制核潜艇时,他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国家的分量,在一个人心中能有多重?黄旭华用一生作了回答:
重到可以为之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重到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重到年过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干好多年……
【家乡反响】
“潮人”引以为傲的名字再次刷屏
10日,在潮汕地区,喜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又获殊荣,这个在当地早已家喻户晓的名字再次成为乡亲话题中的高频词,“刷屏”了许多人的朋友圈。
黄旭华母校汕头聿怀中学的师生倍感振奋,每个年级“黄旭华英才班”的学生们更是深感骄傲。该校校长邱文荣告诉记者,两个月前他才与黄旭华联系过,通过电话向老人家问好,并告知了学校一些办学情况,黄老对母校十分关心。邱文荣透露,近期,学校将开展向黄旭华学习的主题班会课,鼓励学生向“学长”致敬、学习。
近年来,黄旭华曾多次回乡省亲。2016年11月18日,他与夫人专程回到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我是玉湖镇新寮村人,我一直以家乡为荣!”他在老家的旧居,如今已成为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
“到现在算起来,他回来家乡已经有十几二十次了,他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每次回来我们都特别激动。”10日下午,新寮村村干部黄崇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乡人民对于黄旭华的消息都特别关注,特别是他的族亲们,每次黄旭华有新动态都会互相传达,微信群和朋友圈几乎都是相关信息,将他视为整个家族学习的榜样。
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汕尾市,黄旭华同样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也曾多次回到汕尾。近段时间来在全省多地巡演的“汕尾红色故事汇”中,情景剧《一对母子30年的时空对话》正是以黄旭华的故事为原型。
“老三(备注:黄旭华在家中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人生的每一个转折,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去年黄旭华荣获“共和国勋章”时,羊城晚报记者曾在肇庆采访了他的弟弟黄绍赞与黄绍美,黄绍赞也向记者回忆起哥哥往昔的点点滴滴,并感叹道:“老三这么多年的努力,值得。”
(赵映光 王漫琪 杨再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