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来源:新华社 作者:丁非白、魏一骏、徐海波、陈灏 发表时间:2020-05-02 19:25
分享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姚湜

  今年5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劳动节。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滴辛勤挥洒的汗水,都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微光成炬,涓水成河。无论是大工匠,还是新工人,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默默奋战在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滴滴汗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秩序走向全面恢复。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检查产品质量(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生产,抢机遇一刻不停

  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手臂在不同工序间交接:拿起铝棒,放在模具上,锻造。不到30秒的时间,一只用于奥迪A6车型的转向节就生产好了。

  劳动节的前一天,在放满了转向节的产品架旁边,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正在查看生产计划:“出口德国保时捷的转向节也得排产了。”

  自2月复工以来,这家企业一直是24小时满负荷生产,给大众、红旗、奔驰等品牌提供零部件。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操作生产设备(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左)在指导工人焊接作业中的注意事项(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50公里外,在长春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170多位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在熟悉操作流程。总装技术主管张培培忙碌地走来走去,解决试制车型生产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五一’期间一天假都不能放,马上还有另外一款车型要试生产。”张培培说,总装车间正在谋划产能提升。

  企业在加班,产业链上下游在加班,全国各地重点产业一刻不停。要把因疫情耽误的生产时间抢回来,更要让纷至沓来的宝贵订单落到实处。

  “没想到今年会这么忙!”每天,有580台卡车的驾驶室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涂装。车间主任楚绍华告诉记者,复工之后中国重汽集团连续刷新单月产量历史新高。

  重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生产工具。订单增多的背后,是各地项目建设纷纷启动,经济活力慢慢恢复。

  凌晨时分,武汉沌口六村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的装配式还建房示范项目现场,1500余人同时作业,8栋楼同时浇筑混凝土。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工人黄永栋穿梭于泵车、高楼间,没有丝毫疲惫。“因为疫情休息了那么久,现在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儿。抓紧让老百姓住上我亲手建设的房子,比啥都强。”黄永栋说。

  清晨,宁波舟山港桥吊高耸林立,集卡运输川流不息。看着码头泊位上停靠的来自各地的巨轮,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吊桥班大班长竺士杰说,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制造业恢复活力,码头也开始生机勃勃。

  自1998年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竺士杰由一名龙门吊司机成长为自创高效率桥吊操作法的专家型人才。“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竺士杰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

  汗水里有奋斗的味道。从东北大国重器的生产车间,到江浙全球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劳动者的步伐急促而有力。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创新,跑出经济恢复加速度

  劳动节前不久,沈机集团沈阳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抖音直播。“主播”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切削工程师徐宝军。

  “轴类零件有‘五大三粗’火车轴、‘弱不禁风’薄壁轴……不同的轴有不同的加工特点。”徐宝军毫无保留地在线分享“干货”,吸引了各地的产业工人前来“围观”。

  疫情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工匠们无法像过去一样行走各地,为技能人才授课培训。但是他们纷纷开启了视频授课,借助这些新手段新方式带队伍、提技能。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左一)指导工人进行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操作训练(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今年跟过去一样忙,但又忙得不太一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不仅开了“网课”,还建立了微信群,日常指导对象从团队成员拓展到了各地的地铁公司、铁路局、轨道客车制造企业员工。

  在复工复产中,创新的不仅仅是培训方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浙江万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师孙振仓和团队从1月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对汽车刹车片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

  传统汽车刹车片生产的打磨环节需要由人工完成,6个工人每天可以打磨1000片左右。“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自主研发改造,现在1个工人一天可以打磨1500片刹车片。”孙振仓说。

  疫情阻挡不了经济复苏的加速。4月初,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带领团队,如期完成了新材料转向架的焊接试制研发。虽然开工晚了10天,但试制的第一个转向架已经焊完,正在等待装配,又一项技术攻关达成。

  汗水里有创新的味道。疫情期间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就有更多创新办法解决困难的人。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在车间内对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进行调试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匠心,追求每一个复工产品的质量

  湖北,武汉。中建三局三公司正在进行光谷火车站西广场地下空间主体结构施工,来自恩施的杨汉在绑扎钢筋。烈日炎炎,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流下来。

  为了达到图纸设计绑扎要求,杨汉的手指经常会被钢筋扎破、磨出血泡。“绑钢筋是门手艺活,钢筋的施工规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我绑扎的钢筋那是分毫不差。虽然疫情耽误了工期,质量标准绝对不会降。”杨汉说。

  山东,潍坊。潍柴动力铸锻车间的“冲天炉”里铁水奔腾。每隔一段时间,工人裴国强就要从约1500摄氏度的高温铁水里取出样品,检测碳、硅含量。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我们给发动机生产铸件,就得像对待心脏一样小心翼翼。”裴国强说,复工复产以来忙归忙,产品质量不能有一丁点马虎。

  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是劳动者在复工复产、加班加点中的态度。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操作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职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进行生产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全停。”在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长好熟练地将毛坯件吊放在机床上,打表、找正、量尺、对刀。

  马长好所在的车间生产压缩机的核心——转子,而他的工作则是加工转子的核心——叶轮。

  有人说马长好是“刀尖上的舞者”,因为叶轮就是在他控制的车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来的。每一个叶轮都需要精细加工,公差控制要求在0.015毫米以内,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尺寸偏差,一次“下刀”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件报废。

  为了追求这一精度,马长好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带领班组成员提升精益生产率。现在,他仅凭听机床运转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刀具磨损程度,保障产品精度。

  汗水里有精益求精的味道。无数劳动者用“工匠精神”坚守着平凡的岗位,让“中国制造”的招牌在复杂局势中更加闪亮。(参与记者:丁非白、魏一骏、徐海波、陈灏)

编辑:空明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广东多地派发消费券如何用“券”制订“五·一”出游计划?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 14家广东5A景区节前恢复开放!快来看哪些门票有优惠 2020-04-29
  • 疫后旅游业:微度假成主旋律,自驾游和短途高铁游受青睐 2020-03-28
  • 【春光好·春茶篇】品香茗,访茶之旅已在望 2020-03-23
  • 访谈 |后疫情时代,民宿业能更早迎来春天吗? 2020-03-14
  • 打卡 | 等你来遛娃,广州周边春游地① 2020-03-11
  • 【春光好·古镇篇(下)】春已不远,静待花开 2020-03-10
  • 快报|@游客 清远长隆预计2021年建成! 2020-03-09

广汽新能源埃安V亮相 17万元起全面开启预售

  • 全新雷克萨斯纯电动UX 300e正式上市 售36.2万起 2020-04-27
  • 荣威R标首款旗舰概念车更多细节曝光 科幻感十足 2020-04-27
  • 简约与科技的碰撞 几何C内饰渲染图曝光 2020-04-27
  • 超长续航+超长发布会 智能轿跑小鹏P7将于4月27日正式上市 2020-04-26
  • BEIJING-X7官方图片发布 设计高度概念化 2020-04-24
  • 斯柯达全系价格焕新 售价区间7.79万-24.79万 2020-04-22
  • 广汽丰田C-HR EV上市 22.58万元起NEDC续航里程400km 2020-04-22
  • ​搭载全新R标!上汽荣威R-Aura Concept设计图曝光 2020-04-20

华为2019年财报:销售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

  • 喜马拉雅启动423听书节,全程直播国图公开课 2020-04-22
  • 拼多多发布美妆报告,消费者自学美容院八成技能 2020-04-15
  • 全系配备潜望式摄像头,荣耀30系列售价2999元起 2020-04-15
  • 开售1小时全网销量破10000台,TCL·XESS旋转智屏京东正式开售 2020-04-14
  • 华为P40系列首销掀起抢购潮,华为全球旗舰店超多酷炫体验受追捧 2020-04-14
  • 拼多多百亿补贴开售全国首批SK-II限量版神仙水,补贴价仅999元 2020-04-11
  • 转写准,手写快,咪咕讯飞智能笔记本还是墨水屏产品吗? 2020-04-09
  • 百度发布Apollo智能交通白皮书 “ACE交通引擎”为新基建加速 2020-04-09

(视频➕组图)精美!世遗宝藏龙门石窟85件珍品亮相粤博

  • 画界 “老.道.士” 陈一峰 2020-05-01
  • 以笔为援|文学抗疫涛声涌,为爱发声过万篇 2020-04-29
  • 英国百岁老爷爷的抗疫奇袭:小花园走完100圈,全世界捐来两个亿 2020-04-25
  • 知海无涯,让读书成为习惯||世界读书日 2020-04-23
  • 济南老城区出土疑似明代泉池 是否保留有待论证 2020-04-23
  • 外国人怎么阅读《红楼梦》? 2020-04-23
  • 陕西:汉长安城遗址发现西汉建筑遗址 2020-04-23
  • 疫情催生外卖图书热潮,能否为实体书店“充饥”? 2020-04-23

复工季宅家办公也要好好吃饭 广州餐厅外卖揾食攻略请收藏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 VR全景、外卖优惠……星级酒店美食 为求“带货”花样百出 2020-03-27
  • 爱吃辣?麦当劳9.9元辣堡不限次! 2020-03-24
  • 各位女神,请收下这份甜蜜福利 2020-03-11
  • 小白瞬间变身美食达人!盘点疫情期最受欢迎半成品菜 2020-03-05
  • 中华鳖、乌龟按水生物种管理!农业农村部发布官方通知,不列入禁食名录 2020-03-04
  • 广东省餐协发布倡议书,全省铺开企业团餐预约式外卖用餐配送服务 2020-02-28
  • 【疫路同行 粤味相连】既是“开饭”也是开局,既是等待也是出发 2020-02-26
金羊图库
  • 黎巴嫩开始逐步复工复产
  • 新西兰举国“封城”期满将推社交追踪手机应用程序
  • 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段游船开航
  • 2020《长恨歌》西安首演 致敬抗疫工作者
  • 德国餐饮业者连日抗议 要求明确“解封”时间
  • 夜空上演“金星伴月”天象
  • 长东黄河大桥上的“安全卫士”
  • “进步MS—14”货运飞船创国际空间站送货最快记录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1日广东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 为广州报告境外输入关联
2020-05-02 08:59:11
广州海珠区环岛路通车 南部主要交通脉络基本形成
2020-05-02 08:48:48
上市公司年报出炉 整体净利润再增近九成企业盈利
2020-05-02 08:27:30
“组合拳”助力复苏 茂名碧海银沙迎来“开门红”
2020-05-02 08:05:58
广州文旅市场假日安全有序 海珠湖迎“生态五一”
2020-05-02 07:53:03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  作者:丁非白、魏一骏、徐海波、陈灏  2020-05-02
无论是大工匠,还是新工人,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默默奋战在复工复产的第一线。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姚湜

  今年5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劳动节。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滴辛勤挥洒的汗水,都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微光成炬,涓水成河。无论是大工匠,还是新工人,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默默奋战在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滴滴汗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秩序走向全面恢复。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检查产品质量(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生产,抢机遇一刻不停

  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手臂在不同工序间交接:拿起铝棒,放在模具上,锻造。不到30秒的时间,一只用于奥迪A6车型的转向节就生产好了。

  劳动节的前一天,在放满了转向节的产品架旁边,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正在查看生产计划:“出口德国保时捷的转向节也得排产了。”

  自2月复工以来,这家企业一直是24小时满负荷生产,给大众、红旗、奔驰等品牌提供零部件。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操作生产设备(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左)在指导工人焊接作业中的注意事项(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50公里外,在长春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170多位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在熟悉操作流程。总装技术主管张培培忙碌地走来走去,解决试制车型生产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五一’期间一天假都不能放,马上还有另外一款车型要试生产。”张培培说,总装车间正在谋划产能提升。

  企业在加班,产业链上下游在加班,全国各地重点产业一刻不停。要把因疫情耽误的生产时间抢回来,更要让纷至沓来的宝贵订单落到实处。

  “没想到今年会这么忙!”每天,有580台卡车的驾驶室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涂装。车间主任楚绍华告诉记者,复工之后中国重汽集团连续刷新单月产量历史新高。

  重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生产工具。订单增多的背后,是各地项目建设纷纷启动,经济活力慢慢恢复。

  凌晨时分,武汉沌口六村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的装配式还建房示范项目现场,1500余人同时作业,8栋楼同时浇筑混凝土。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工人黄永栋穿梭于泵车、高楼间,没有丝毫疲惫。“因为疫情休息了那么久,现在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儿。抓紧让老百姓住上我亲手建设的房子,比啥都强。”黄永栋说。

  清晨,宁波舟山港桥吊高耸林立,集卡运输川流不息。看着码头泊位上停靠的来自各地的巨轮,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吊桥班大班长竺士杰说,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制造业恢复活力,码头也开始生机勃勃。

  自1998年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竺士杰由一名龙门吊司机成长为自创高效率桥吊操作法的专家型人才。“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竺士杰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

  汗水里有奋斗的味道。从东北大国重器的生产车间,到江浙全球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劳动者的步伐急促而有力。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创新,跑出经济恢复加速度

  劳动节前不久,沈机集团沈阳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抖音直播。“主播”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切削工程师徐宝军。

  “轴类零件有‘五大三粗’火车轴、‘弱不禁风’薄壁轴……不同的轴有不同的加工特点。”徐宝军毫无保留地在线分享“干货”,吸引了各地的产业工人前来“围观”。

  疫情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工匠们无法像过去一样行走各地,为技能人才授课培训。但是他们纷纷开启了视频授课,借助这些新手段新方式带队伍、提技能。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左一)指导工人进行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操作训练(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今年跟过去一样忙,但又忙得不太一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不仅开了“网课”,还建立了微信群,日常指导对象从团队成员拓展到了各地的地铁公司、铁路局、轨道客车制造企业员工。

  在复工复产中,创新的不仅仅是培训方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浙江万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师孙振仓和团队从1月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对汽车刹车片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

  传统汽车刹车片生产的打磨环节需要由人工完成,6个工人每天可以打磨1000片左右。“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自主研发改造,现在1个工人一天可以打磨1500片刹车片。”孙振仓说。

  疫情阻挡不了经济复苏的加速。4月初,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带领团队,如期完成了新材料转向架的焊接试制研发。虽然开工晚了10天,但试制的第一个转向架已经焊完,正在等待装配,又一项技术攻关达成。

  汗水里有创新的味道。疫情期间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就有更多创新办法解决困难的人。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在车间内对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进行调试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匠心,追求每一个复工产品的质量

  湖北,武汉。中建三局三公司正在进行光谷火车站西广场地下空间主体结构施工,来自恩施的杨汉在绑扎钢筋。烈日炎炎,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流下来。

  为了达到图纸设计绑扎要求,杨汉的手指经常会被钢筋扎破、磨出血泡。“绑钢筋是门手艺活,钢筋的施工规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我绑扎的钢筋那是分毫不差。虽然疫情耽误了工期,质量标准绝对不会降。”杨汉说。

  山东,潍坊。潍柴动力铸锻车间的“冲天炉”里铁水奔腾。每隔一段时间,工人裴国强就要从约1500摄氏度的高温铁水里取出样品,检测碳、硅含量。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我们给发动机生产铸件,就得像对待心脏一样小心翼翼。”裴国强说,复工复产以来忙归忙,产品质量不能有一丁点马虎。

  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是劳动者在复工复产、加班加点中的态度。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操作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职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进行生产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全停。”在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长好熟练地将毛坯件吊放在机床上,打表、找正、量尺、对刀。

  马长好所在的车间生产压缩机的核心——转子,而他的工作则是加工转子的核心——叶轮。

  有人说马长好是“刀尖上的舞者”,因为叶轮就是在他控制的车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来的。每一个叶轮都需要精细加工,公差控制要求在0.015毫米以内,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尺寸偏差,一次“下刀”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件报废。

  为了追求这一精度,马长好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带领班组成员提升精益生产率。现在,他仅凭听机床运转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刀具磨损程度,保障产品精度。

  汗水里有精益求精的味道。无数劳动者用“工匠精神”坚守着平凡的岗位,让“中国制造”的招牌在复杂局势中更加闪亮。(参与记者:丁非白、魏一骏、徐海波、陈灏)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时政微视频丨为了承诺如期实现
16:14
推进国际抗疫合作,习主席这样介绍中方努力
16:14
伟大出自平凡!习近平这样点赞英雄模范
12:31
1日广东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 为广州报告境外输入关联
11:29
假期首日广州未出现大面积长时间交通拥堵
09:03
【中国梦·践行者】广东首位驰援武汉医生 76个日夜在ICU为武汉“拼命”
09:02
“穗康”口罩单次购买量再提升 成人口罩50个/次
09:03
广州多所市属名校招名师 高层次人才最高可享246万元补贴
09:03
分餐制是否可行、如何推广?多方业内人士共同解读
09:03
洛溪大桥拓宽工程首节梁段顺利吊装 年底实现通车
09:02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