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南澳县人民医院医生詹国境。 受访者供图
2009年,大学毕业的詹国境报名“三支一扶”计划,前往汕头市南澳县人民医院支医,不久便成为该院120急救中心的专职医生。从此,翻山越岭跨海救人成为他的生活常态,随时待命的工作性质让他即便是休息,也不敢离医院太远。“11年了,我都是靠120救护车出车走遍了南澳岛。”
初到海岛肠胃都吐空了
高二那年的一场非典,改变了詹国境的人生方向。当时,他了解到中药在非典抗疫中发挥的作用,决定报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苦读5年后,抱着钻研中医实践的目标,詹国境选择到基层支医。在他看来,基层医院意味着拥有更多“独当一面”的实践学习。
2009年7月,大学毕业的詹国境来到汕头市南澳县。这座海岛远离陆地,当年出入全靠轮渡,每班次要45分钟左右。还没来得及品味初见大海的心情,詹国境就在船、车上吐得一塌糊涂。历经近2小时后,他抵达南澳县人民医院。
最高只有6楼的医院楼房,窄得双向通车都困难的马路,冷清的街道,这便是南澳岛给詹国境的初印象。更难的还是生活上的不便——岛上靠水库储水,经常十天半个月地断水,即便买了两个大桶储水,洗漱、洗衣、做饭、冲厕所等用水还是得仔细盘算。
第一次急救出车抢救落水者
刚到医院的前几个月,詹国境在大内科轮岗,摸清了缺医少药的现状,他不断学习着如何运用有限的卫生医疗条件,给岛上居民看病治疗。
2009年底,詹国境主动请缨专职到120急救中心工作。这个当时刚成立不久的部门,医护人员都靠各科室轮班。即便他成为该中心的专职医生后,人手仍然紧张,两班人员轮班的制度,意味着他几乎要随时待命,全年无休。
“我没值班时也不敢走远。吃饭、洗澡、睡觉都要随时警惕,对手机铃声变得十分敏感。”他笑称,到南澳县11年,自己全靠120出车才走遍全岛,到汕头也是病人转院才过去的。
詹国境仍记得自己第一次的120急救出车。那天约傍晚时分,在医院接到电话赶到现场,不过5分钟,到场后做了一系列心肺复苏,仍无法挽救回这名落水者的生命。“当时就觉得生命很脆弱,加上基层设施差、宣传少,医生的专业素养显得更重要。”从那时起,他便有意识地收集、学习各类急救专业知识与技能,找资料、做笔记,一遍遍在脑中演练模拟。“只有掌握、模拟了,遇到突发情况才会有底气。”
让他印象最深的出车经历,还是一次患者的紧急转院。那一晚,一位已经插管的脑溢血病患,因岛上医院治疗条件不足,需紧急转往汕头市的医院。当时南澳大桥还未开通,救护车只能临时包轮渡出岛。车上,詹国境跪在患者身边,一边有节奏地按压呼吸器气囊,一边观察病情,一边指导护士用药。一心三用的脑力紧绷,与持续两小时的体力活动,直到返程时,他才手脚麻木地瘫坐在车上。
靠口口相传开设起中医门诊
2011年6月,“三支一扶”服务期满的詹国境选择继续留任岛上医院。“当时是看到这边还是很缺人,想着先留下,等医院找到人再做打算。”没想到,这一“心软”,竟又留了近10年。
小地方并没有困住詹国境自我充电的脚步。亲眼见证了一次次生命突发的意外,让他坚定了继续钻研中医的初心。“很多病如果早期有中医介入调理,就不至于发展到叫120救护车的地步。”
这名“兼职”的中医,先是给医院的同事把脉问诊,渐渐地,同事的亲朋好友都来找他看病。随着疗效获认可,詹国境的好医术口口相传,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院决定给他开设中医门诊,120办公室便成了临时诊室。
“我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坐诊,下午实在是没办法,得休息,不然精神撑不住。”詹国境说,120是24小时值班,坐诊时接到出车任务,问诊把脉就得随时中断。而有时晚上出车两趟,基本上就不用睡了,第二天连轴转继续坐诊。
回首11年,詹国境坦言不悔当年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选择。“我明白自己的本心——学好医术,治病救人,无论走哪条路,只要脚踏实地、心态端正,面对挑战撑过去,最终都会有收获。”
岛上的工作生活,亦如詹国境所言,撑过艰难时刻,迎来了发展机会。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基层医院,南澳县人民医院先后新建了住院大楼和120急救中心大楼,门诊综合楼进行了整修,120急救中心也终于有了三班人员。2015年,南澳大桥开通,转送危重病人更加方便快捷。
最让詹国境欣慰的是,去年2月底,面貌全新的南澳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配置有120急救调度大厅和专职调度员,全程采用信息化管理,并有卫星定位辅助,云澳、深澳和青澳三个急救站也逐步建立,岛内15分钟急救圈正在形成。
记者 沈逸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