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农民庆丰收
今年9月22日是我国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集中展示新时代全省各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成效,全省各地也结合本地特色,举办多场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分享丰收喜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广州
无人驾驶收割水稻 土特产品走上T台
“现代都市农业”好吃好看好玩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豪 周聪 罗仕 符畅 柳卓楠 郭思琦
在广州从化,荔枝蜜、流溪娟鱼、艾米等特色农产品走上了“T台SHOW”表演;在广州增城,千亩稻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正收割水稻, 5G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监测;在广州花都,农民当起了网红,在展位线上线下推销农产品……
今年,广东省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大会主会场设在广州。9月22日,广州设农各区启动一系列庆祝活动。本次农民丰收节广州主会场系列活动主题为“庆丰收、迎小康”,持续至10月8日,连续17天好戏连台,大力营造“农民进城、市民下乡看变化”的欢乐氛围。
节庆活动精彩不断
9月22日上午,广州南沙、从化、增城、花都、番禺、白云等区同步开启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
在从化,荔枝蜜、流溪娟鱼、艾米等特色农产品亮相“T台SHOW”表演,让大家观看走秀的同时了解从化乡土特产;在花都,活动现场展位上农民当起了网红,线上线下推销农产品声情并茂;在白云,丰收时节的特色蔬菜、瓜果、鲜奶、水产品、月饼、烧腊等特优农产品一字排开,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一饱口福;在增城,无人驾驶收割机正轰隆隆收割水稻,5G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监测……
据了解,此次系列活动持续到10月8日。除了展示农民丰收成果外,广州还举办乡村振兴成果展以及广州农业嘉年华活动,既关注让农民切实提升获得感的同时,也聚焦让全民零距离共享丰收的喜悦。
惠农大礼包享不停
当天,增城区在开幕式上发布了2020年“10条惠农新举措”,包括为每个省级产业园投入5000万元扶持资金、增城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2020年上半年农业经营暖企补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落户奖励等。
“种粮15亩以上的大户每多种一亩就补贴400元,最多能补贴到20万元,使用绿色有机肥也有补贴,通过这些措施激励了农民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向着机械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增城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何义住说。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农户的丰收离不开惠农政策做保障。从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巧清介绍,疫情期间区政府共出台八项惠农政策。据了解,八项惠农政策原本持续到6月30日,但区政府根据农户现实情况将该政策延续到年底,尽最大限度确保农户稳定经营。
一批项目现场签约
当天,南沙区还举行了共办首届中国渔业种业博览会暨广东国际渔业种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中国智慧渔业总部产业园项目、生猪保障基地合作项目、中国热带农业(广州)科技创新中心、南沙青蟹产业化项目、陆基池塘智慧养殖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6个现代农业项目现场签约。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广州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一大抓手。南沙区规模以上动工现代农业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188.22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均排在全市各区之首。
而番禺区目前也已基本形成了以“水产养殖+花卉种植+蔬菜种植”为主体、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步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201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2.71亿元,增长3.3%,增幅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向好态势。2019年,番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4万元大关,达到39412元,是广东省农民收入最高的县区。
珠海
咸水歌龙舟赛助兴 虾米糍鸡仔饼任尝
“庆丰收、迎小康”2020年珠海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乡村美食节活动22日上午在珠海市金湾区三板村拉开大幕,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开展直播带货、乡村摄影大赛、农产品展示展销、农业知识科普展、非遗文化展演、乡村美食品鉴等,全面展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群众带来的丰收成果。
在开幕式现场,非遗舞蹈表演、“水上婚嫁、咸水歌”表演、《三灶鹤舞》、龙舟比赛等精彩节目,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丰收盛宴。开幕式还举行“印迹乡村”授旗仪式和授牌仪式、乡村工匠颁奖、“中国黄立鱼之乡”授牌仪式、粤菜百企帮百村签约仪式等活动。
活动现场,处处尽显丰收的喜悦,十数个乡村美食试吃区提供有月饼、虾米糍、叉烧、鸡仔饼等珠海农村特色小吃,供现场市民游客免费品尝,试吃区摊位前人头攒动。
珠海副市长刘嘉文表示,珠海市“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珠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69元、同比增长11%,增速高出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 (杨雪薇)
佛山
乡村振兴建设给力 “百里芳华”惊艳亮相
9月22日上午,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在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阿农湾农耕文化园举办佛山市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百里芳华”建设成果展示活动。
据了解,自2019年开始,佛山通过统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粤菜美食、岭南文化、万亩千亩公园、“万里碧道(佛山段)”和“四好农村路”等优势资源,正式启动“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绘就。
截至目前,“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内首批47个重点项目全部启动建设,已完工11个;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比例分别达到74%、28%;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逐步呈现出系统集成、连片示范的效果。
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参与和感受项目建设情况,展现佛山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美丽蝶变,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同步举办了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果图片展,用影像记录相关工作的推进,通过场景新旧对比、主题性策展、面向市民征集作品等形式,展现“百里芳华”建设的最新成果。 (欧阳志强 廖毅雯)
韶关
嘉宾骑行到达会场 签署节约粮食倡议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茶罐子”,韶关市于9月22日上午在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通过一场“谷满粮仓·幸福武江”金秋轻骑的骑行活动,正式拉开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韶关系列活动的大幕。
骑行大军骑在秋分时节丰收的田野,领略龙归粮仓特色建筑,见证韶关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参会的领导嘉宾骑行到达会场后,签署了节约粮食倡议。
韶关市市长王瑞军介绍说,韶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粮食实现扩面增产,韶关农产品已经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转正的基础上,经济继续企稳向好、加速回升,1至8月,预计实现经济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8%。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韶关系列活动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从即日起持续至10月在韶关市各县(市、区)十大会场举办。此外活动还设置“云上农丰节”线上展厅,线上线下“玩转”丰收节,传播“三农”政策,展示丰收盛况,合力谱写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的韶关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张文 蔡仁银)
陈日胜教授在收割前采集“海水稻”种子 曾浩年 摄
面积增加科技发力 晚稻丰收几成定局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陈卓栋
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尽管距离晚稻收割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从省内多地市反馈的农情信息显示,今年全省晚稻面积有所增加,加上越来越多先进技术的运用,晚稻产量有望延续早稻喜获丰收的良好态势,迎来一个丰收年。
晚稻呈增产增收良好态势
虽然已进入秋季,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的潮阳省级丝苗米产业园示范田里,一望无际水稻依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蓬勃景象。已有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全国种粮大户、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宋文,穿梭在庄稼丛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早稻一样,我们合作社今年晚稻种植面积也超过了6000亩,今年几乎没有受到台风影响,病虫害情况也较少,预计今年晚稻将会迎来数量更高、品质更优的大丰收。”林宋文告诉记者。
作为汕头一名大耕户和种粮好手,李胜业今年一共种了730亩早稻,平均每亩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经粗略计算,早稻大概能赚20万元左右。尽管距离晚稻收成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按照目前的天气和虫害情况,晚稻的产量应该不会差。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广东省早稻面积1303.7万亩,是广东省近7年以来早稻面积的最高水平;早稻总产量518.5万吨,比去年增加30.3万吨,增幅6.2%,超过全国早稻平均增幅,喜获丰收。晚稻种植方面,尽管六七月份的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稻栽插,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地抓住8月以来几轮降雨的有利时机,抢办田、抢插秧、抢进度,力保晚稻生产面积稳定不减少。目前,全省各地晚稻长势良好,延续早稻大丰收良好态势几乎已是定局。
耕种更高效增产更有保障
粮食种植大规模应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也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原因。
9月初,江门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在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江门台山海宴镇“海水稻”项目负责人陈日胜指挥下,两台大型收割机缓缓驶进3000多亩的“海水稻”稻田。经专家测产,该稻田总产量超1600吨,成品大米预计10月份上市销售。
去年晚造,陈日胜试种了750亩“海水稻”,获得丰收,最高亩产超450公斤。今年早造,陈日胜团队不仅扩大了“海水稻”的种植面积,还在稻田里养殖鱼虾蟹,提升经济效益。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认为,江门虽然耕地资源有限,但海岸线长,如能大规模改造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将是破解增产增收的最佳方案。
而在同样面临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汕头市潮阳区,种粮大户们则将机械化、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耕种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仅使得种田省时省力省心,而且也使得粮食增产增收更有保障。
汕头市潮阳区“80后”新型农民马学杰创办的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年产优质稻谷20000吨以上,并且拥有180多台(套)农业机械,实现了对大潮汕地区约20000多亩水稻的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
“以前种田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又低效,如今借助越来越先进的现代化机械和新兴的物联网技术,不仅更高效,而且更科学,可以保障最大化的农业效益。”汕头潮阳区的另一位种粮大户林宋文告诉记者,在潮阳省级丝苗米产业园的示范田里,大部分水稻田都装上了被农户们称为“农眼”的电子设备,这些“农眼”靠太阳能维持运转,可以不间断监测稻田的水位、温度、湿度、风力、风向和虫害等情况,通过实时收集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再进行针对性的动态管理,让田间管理更科学,更有效益,可以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