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易地搬迁,稳得住能致富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1-27 15:22
分享到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民生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

即日起,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这些年,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系列报道,围绕易地扶贫搬迁、老旧城区改造、农村医疗服务、城市河流治理、乡村教师待遇等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项,深入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地方,与广大读者一起重温感人场景,生动反映各地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的举措和成效,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凝聚起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场景再现

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生态移民村——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在村里,习近平总书记特地考察了扶贫车间:“不是搬过来盖几间漂亮房子就行了。乡亲们搬出来后,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这是一家闽宁协作的扶贫工厂,车间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多是老弱病。他们本是脱贫的短板,如今在家门口干活,每天为纸箱穿把手,月收入千元左右。

总书记对车间负责人说,兴办扶贫车间,目的就是为了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多招收困难乡亲就业。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随后,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在村民刘克瑞家,总书记仔细看院落、客厅、卧室、厨房、牛棚,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刘克瑞告诉总书记,家里的耕地流转了,还养了3头肉牛,儿子儿媳在附近纺织厂打工,2017年全家脱贫,生活越来越好,乡亲们打心底里感到党的政策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亲。总书记询问刘克瑞老两口还有什么困难、对今后的日子有什么打算。总书记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总书记来我们村那天,阳光好得很!”想起总书记来家里做客的情景,村民刘克瑞印象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8日到宁夏考察调研时,第一站就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宁夏有近100万群众从“苦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仅红寺堡区就陆续接收了23.3万移民,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弘德村,就是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的一个新村。

“总书记心里牵挂着咱搬迁移民,问得很细致,很亲切。”在暖融融的客厅里,刘克瑞动情地说:“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十三五”期间,全国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从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搬迁群众完全脱离了生存环境恶劣的特定“贫困空间”,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

“以前我家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苦咸水。搬迁后,住上了新房,吃上了自来水。”刘克瑞一边带着记者看院落、房屋、家具、家电,一边回头笑着说,“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做梦都梦不到这样的好生活!”

刘克瑞家2012年刚搬到弘德村时,分到一套54平方米的砖瓦房,两居室。2017年脱贫出列那年,他续建了两间新房。不久前,刘克瑞家又安上了新锅炉,用上了自供暖。

“总书记拿着我家的旧照片,看着照片上老家的土坯房,很感慨。”刘克瑞拿着那张旧照片说道,“总书记为我们‘拔穷根’,如今生活真是大变样了!”

8年间,刘克瑞家的年收入“至少增长了10倍”。他掰着手指头算起来:“2020年,我入股村养殖合作社17万元,年底能分红3万多元。加上我看护村口蓄水池、儿子儿媳在纺织厂打工、老伴就近打零工挣的钱,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

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家庭,在弘德村还有很多。据介绍,2014年,弘德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1146户5058人,目前已全部脱贫摘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当年的1800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8435元。

群众搬迁前,最困难的是饮水问题。伴随上世纪90年代末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实施,黄河水经过四级提灌,扬高了300多米,昔日荒滩变成塞上江南,城乡绿化综合覆盖率达26%,红寺堡的移民也都吃上了净化过的黄河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整洁的移民新居,硬化的村庄路面,孩子们欢快的笑脸,还有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站在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一位村民自豪地说,互联网已经进村入户了,“城里有的,这里也有了”。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

如今,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在弘德村村部对面,一家闽宁协作的扶贫工厂格外醒目。走在室外,西北的寒风能穿透衣服,而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工作。

大家不会忘记,6月8日下午,扶贫车间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时温暖的场景,包装工人郑耀明说:“总书记问了我的年龄,说跟我是同岁。我激动得不知说啥好。”

“总书记是真懂咱老百姓!”正在一旁忙碌的包装工人赵淑梅,是郑耀明的老伴,也笑着说道,“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多好嘛!下班就去接外孙女放学,真是一举多得。以前要买点东西,还得跟女儿要钱,现在是我给外孙女零花钱。”说完,自己笑得合不拢嘴,车间其他人也跟着笑起来。

“总书记真是和咱老百姓心连着心,非常关心移民的就业、收入等问题。”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玲在一旁说,“总书记讲,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总书记的话,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扶贫车间的作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乐业才能更好地安居。红寺堡区采取多种举措,保障移民就业。截至2020年底,红寺堡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12家,建成扶贫车间13家,扶持带动1.1万名农村妇女创业就业,还带动3200多名残疾人稳定增收。

何止是红寺堡区,全国各地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就业能力都显著提升,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搬迁群众收入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的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屋内屋外,总书记边走边看,仔细询问我家就业、收入等情况。总书记还走进厨房,夸我家很干净。”刘克瑞腼腆地笑着说,“总书记讲,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总书记的话让我们更有干劲。”

2020年6月中旬,红寺堡区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弘德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市政、住建等部门的5名干部,推进弘德村规划建设工作。

“搬出来只是实施移民搬迁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困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红寺堡镇党委书记、弘德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郑慧玲表示,“目前,我们已累计争取21个建设项目,落实项目资金约1.03亿元;已实施完成9个项目,总投资3359万元。”

红寺堡区结合实际发展壮大产业,保障移民稳定可持续增收。截至2020年9月底,红寺堡区葡萄、枸杞、黄花菜种植分别达到10.8万亩、5.6万亩、8.02万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7万头和86万只;还引进龙头企业,规模流转土地7万余亩。目前,红寺堡区曾经的建档立卡户,90%以上都有增收致富产业。

郑慧玲说:“弘德村还成立了公司,村里的肉牛养殖也在扩大规模。”站在弘德村“飞地”养殖园区的高处眺望,牛舍成排成列。园区门口,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出栏的肉牛装车销往外地。

“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园区有2600头肉牛,如今已发展到3700头。”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指着稍远处正在施工的场地说,“二期厂房建好后,肉牛养殖量将增加到7000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努力将弘德村打造成易地搬迁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进村、城乡融合标兵村。”

(人民日报记者 温红彦 李增辉 宋静思)

编辑:王俞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天冷,“热度”不减——年轻人更爱城市夜游

  • “又见香雪 倾听花开”| 第十三届萝岗香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2020-12-29
  • 碧云天,黄叶地又到了赏银杏的最佳时节 2020-11-17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全球首发 亏电油耗低至3.8L/百公里

  • TOYOTA GAZOO Racing发布新款WEC及WRC赛车 2021-01-21
  • 威马与百度合作首款量产车下线 具备无人驾驶功能 2021-01-20
  • 一汽-大众ID.4 CROZZ正式开启预售 售价19.99万元起 2021-01-20
  • 吉利全新SUV车型KX11官图曝光 基于CMA打造 2021-01-15
  • 全新一代名图预售13.58万起 搭载1.5T发动机 2021-01-14
  • 促消费政策加力 2021年汽车市场有望正增长 2021-01-13
  • 敢为砺行 东风日产2020销量逆势上扬 2021-01-13
  • 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测试怎么管?国家规范要来了 2021-01-13

快手招股:最高售价115港元,融资394.77亿港元

  • 永久禁止!印度发布针对59款中国手机应用的禁令 2021-01-26
  • “索菲亚”机器人今年即将量产! 2021-01-25
  • 李在镕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4年总统行贿案落幕 2021-01-25
  • 22岁女生下网约车后失联!滴滴回应:车内录音录像没异常 2021-01-25
  • IBM第四季度营收204亿美元 利润12.64亿美元 2021-01-22
  • 英特尔第四季度营收199.78亿美元 净利润58.57亿美元 2021-01-22
  • LG电子回应退出智能手机业务传闻:正研讨所有可能方案 2021-01-22
  • 2020年5G手机综合评测:华为Mate40 Pro表现最佳 2021-01-22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八年文创路,我们究竟探索到了什么? 2021-01-26
  • 《文创五卷书》首推 | 这是我们对文创的思考 2021-01-20
  • 2021广州新年诗会举行 多名本土艺术家参与 2021-01-15
  • 古驿道文创大赛回馈粤北乡村 2021-01-15
  • 农历年初一晚,《粤剧有我地》15位“未来大老倌”登场贺岁 2021-01-12
  • 被誉为“华语动漫奥斯卡”,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全球征稿启动 2021-01-11
  • 第三届体育彩票·红色日记征文大赛启动|广东省文化学会2020年办成五件大事 2021-01-11
  • 「学习三部曲」何以风行? 2020-12-23

吃顿好的,我们先从米其林餐单开始!

  • 肯德基广州市场门店突破600家 2020-12-29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金羊图库
  • 杭州千岛湖云雾飘渺宛如仙境
  • 唯美极光闪耀芬兰拉普兰德天际
  •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超1亿例
  • 希腊莱斯博斯岛现罕见化石树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出现“幻日”奇景
  • 俄罗斯科研人员打造无人驾驶飞行出租车
  • 国际空间站发布地球极光照片 璀璨浩瀚令人惊叹
  • 西宁少年冰球队举行队内对抗赛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家族企业二代”不愿接班 女商人将公司传给孙女
2021-01-27 07:04:49
十七载检察路不忘初心 她以庭审实质化守护法律信仰
2021-01-27 07:04:40
春节期间机票可免费退改
2021-01-27 07:01:35
广州共享单车考核结果:中心区投放总量得到控制
2021-01-27 06:47:10
民航局:春节期间机票可免费退改
2021-01-26 21:34:42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这些年,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易地搬迁,稳得住能致富
人民日报  作者:  2021-01-27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研,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民生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

即日起,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这些年,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系列报道,围绕易地扶贫搬迁、老旧城区改造、农村医疗服务、城市河流治理、乡村教师待遇等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项,深入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地方,与广大读者一起重温感人场景,生动反映各地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的举措和成效,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凝聚起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场景再现

2020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生态移民村——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在村里,习近平总书记特地考察了扶贫车间:“不是搬过来盖几间漂亮房子就行了。乡亲们搬出来后,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这是一家闽宁协作的扶贫工厂,车间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多是老弱病。他们本是脱贫的短板,如今在家门口干活,每天为纸箱穿把手,月收入千元左右。

总书记对车间负责人说,兴办扶贫车间,目的就是为了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多招收困难乡亲就业。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随后,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在村民刘克瑞家,总书记仔细看院落、客厅、卧室、厨房、牛棚,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刘克瑞告诉总书记,家里的耕地流转了,还养了3头肉牛,儿子儿媳在附近纺织厂打工,2017年全家脱贫,生活越来越好,乡亲们打心底里感到党的政策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亲。总书记询问刘克瑞老两口还有什么困难、对今后的日子有什么打算。总书记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总书记来我们村那天,阳光好得很!”想起总书记来家里做客的情景,村民刘克瑞印象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8日到宁夏考察调研时,第一站就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宁夏有近100万群众从“苦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仅红寺堡区就陆续接收了23.3万移民,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弘德村,就是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的一个新村。

“总书记心里牵挂着咱搬迁移民,问得很细致,很亲切。”在暖融融的客厅里,刘克瑞动情地说:“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十三五”期间,全国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从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搬迁群众完全脱离了生存环境恶劣的特定“贫困空间”,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

“以前我家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苦咸水。搬迁后,住上了新房,吃上了自来水。”刘克瑞一边带着记者看院落、房屋、家具、家电,一边回头笑着说,“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做梦都梦不到这样的好生活!”

刘克瑞家2012年刚搬到弘德村时,分到一套54平方米的砖瓦房,两居室。2017年脱贫出列那年,他续建了两间新房。不久前,刘克瑞家又安上了新锅炉,用上了自供暖。

“总书记拿着我家的旧照片,看着照片上老家的土坯房,很感慨。”刘克瑞拿着那张旧照片说道,“总书记为我们‘拔穷根’,如今生活真是大变样了!”

8年间,刘克瑞家的年收入“至少增长了10倍”。他掰着手指头算起来:“2020年,我入股村养殖合作社17万元,年底能分红3万多元。加上我看护村口蓄水池、儿子儿媳在纺织厂打工、老伴就近打零工挣的钱,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

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家庭,在弘德村还有很多。据介绍,2014年,弘德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1146户5058人,目前已全部脱贫摘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当年的1800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8435元。

群众搬迁前,最困难的是饮水问题。伴随上世纪90年代末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实施,黄河水经过四级提灌,扬高了300多米,昔日荒滩变成塞上江南,城乡绿化综合覆盖率达26%,红寺堡的移民也都吃上了净化过的黄河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整洁的移民新居,硬化的村庄路面,孩子们欢快的笑脸,还有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站在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一位村民自豪地说,互联网已经进村入户了,“城里有的,这里也有了”。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

如今,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在弘德村村部对面,一家闽宁协作的扶贫工厂格外醒目。走在室外,西北的寒风能穿透衣服,而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工作。

大家不会忘记,6月8日下午,扶贫车间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时温暖的场景,包装工人郑耀明说:“总书记问了我的年龄,说跟我是同岁。我激动得不知说啥好。”

“总书记是真懂咱老百姓!”正在一旁忙碌的包装工人赵淑梅,是郑耀明的老伴,也笑着说道,“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多好嘛!下班就去接外孙女放学,真是一举多得。以前要买点东西,还得跟女儿要钱,现在是我给外孙女零花钱。”说完,自己笑得合不拢嘴,车间其他人也跟着笑起来。

“总书记真是和咱老百姓心连着心,非常关心移民的就业、收入等问题。”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玲在一旁说,“总书记讲,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总书记的话,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扶贫车间的作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乐业才能更好地安居。红寺堡区采取多种举措,保障移民就业。截至2020年底,红寺堡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12家,建成扶贫车间13家,扶持带动1.1万名农村妇女创业就业,还带动3200多名残疾人稳定增收。

何止是红寺堡区,全国各地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后,就业能力都显著提升,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目标,搬迁群众收入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的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

“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屋内屋外,总书记边走边看,仔细询问我家就业、收入等情况。总书记还走进厨房,夸我家很干净。”刘克瑞腼腆地笑着说,“总书记讲,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总书记的话让我们更有干劲。”

2020年6月中旬,红寺堡区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弘德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市政、住建等部门的5名干部,推进弘德村规划建设工作。

“搬出来只是实施移民搬迁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困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红寺堡镇党委书记、弘德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郑慧玲表示,“目前,我们已累计争取21个建设项目,落实项目资金约1.03亿元;已实施完成9个项目,总投资3359万元。”

红寺堡区结合实际发展壮大产业,保障移民稳定可持续增收。截至2020年9月底,红寺堡区葡萄、枸杞、黄花菜种植分别达到10.8万亩、5.6万亩、8.02万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7万头和86万只;还引进龙头企业,规模流转土地7万余亩。目前,红寺堡区曾经的建档立卡户,90%以上都有增收致富产业。

郑慧玲说:“弘德村还成立了公司,村里的肉牛养殖也在扩大规模。”站在弘德村“飞地”养殖园区的高处眺望,牛舍成排成列。园区门口,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出栏的肉牛装车销往外地。

“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园区有2600头肉牛,如今已发展到3700头。”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指着稍远处正在施工的场地说,“二期厂房建好后,肉牛养殖量将增加到7000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努力将弘德村打造成易地搬迁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进村、城乡融合标兵村。”

(人民日报记者 温红彦 李增辉 宋静思)

编辑:王俞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从习主席两次达沃斯演讲,看世界之变
08:27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文在寅通电话
08:27
习近平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通电话
08:27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共作16处较重要修改 采纳25条意见建议
09:08
网贷坑太深 省人大代表建议:立法应盯紧社会新情况
09:07
省人大代表点赞:老人摘杨梅坠亡案判得好 不能搞“谁弱谁有理”那套
09:07
“先行示范区”的“示范”:代表们是履职“尖子生”
09:06
广州牵头,七市聚力打造“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
09:05
广东喊你就地过年: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
09:05
广东核酸检测能力单日可达145万余份
09:04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