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观念突破杀出一条血路 敢为人先写就几多传奇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强 发表时间:2018-06-06 08:57
深圳时间广场 金羊网记者 王磊 摄

采写/金羊网记者 陈强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而兴、而强,由40年前那个南方边陲小渔村,蜕变为如今这座全球瞩目的大都市。

然而,回顾来时路,深圳的发展并非没有波澜——

上世纪80年代,姓“社”姓“资”之问一度争论不断;

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特区已面临“还特不特”的质疑;

新世纪之初,《深圳,你被谁抛弃?》引发轩然大波;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这座城市的转型压力陡增……

好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深圳都敢于冲破思想的禁锢与观念的束缚,从而也诞生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改革开放的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思想观念的突破,引领改革的脚步。据统计,近40年里,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为改革开放探索出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座年轻的城市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GDP)仅1.97亿元,去年已达2.24万亿元。

事实上,以深圳为发轫,广东每前进一步,也都是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为先导的。正是依靠“观念突破”这一关键“招式”,广东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用短短数十年时间走过西方上百年历程,实现GDP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领跑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对改革开放的贡献,不仅是物质、经济层面的,更是精神、价值层面的。诞生于南粤大地的诸多观念,随着改革的春风传遍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率先从教条主义、“左”的思想路线束缚中解放出来,掀起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

上世纪90年代,广东高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旗帜,呼应“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主题,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观又在岭南首先提出,广东再领风气之先,从追求“速度”率先迈向追求“质量”……

广东是深知观念之力量的,而观念突破永无止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肯定了广东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勇气和精神,同时又勉励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如今,广东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推动思想再解放,营造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氛围,凝聚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力量,努力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影像志


20 世纪 80 年代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深圳博物馆图)
高楼林立的深圳福田中心区 王磊 摄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风云录

1979

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蛇口炸响“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1980

“炒鱿鱼”、打破“铁饭碗”,深圳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

1982

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40年的票证制度

1983

第一张股金证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7

率先放开土地市场,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场革命”

1994

深圳成立企业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中国内地率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验

2005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出台,成为中国内地首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

2006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颁布,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2007

深圳在国内首推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提出以“民生净福利”作为政府决策的“指挥棒”、实施的“标准杆”、考核的“衡量尺”

2008

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2013

深圳率先在全国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引领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资料参考:《深圳十大观念》)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写这句标语时,袁庚是准备『戴帽子』的

深圳有一个时间广场,一片绿地中立着一面标语墙,上书12个金色大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之初,这句口号犹如第一声春雷,冲破了思想禁锢。

1981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开始呈现一片热气腾腾的兴旺景象”。当时,“蛇口之父”袁庚指出,蛇口急需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口号。当年3月,在一次蛇口工业区干部会议上,袁庚第一次宣读了口号。最初的口号是六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经过考虑,中间两句首先被去掉了。

彼时,特区一直处于“姓资姓社”的争论漩涡。这一口号提出后,经历了数年被批评、受怀疑,到1984年才被邓小平肯定。其标语牌在蛇口立了拆、拆了立、立了拆,第四次才“站稳脚跟”。袁庚曾说:“写这标语时,我是准备‘戴帽子’的。”

1984年国庆节,天安门游行队伍中,一辆蛇口工业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彩车赫然在列。从此,这个口号迅速传遍全国,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之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壮实干志,为『姓资姓社』之争画上休止符

经过深南大道的深圳市委门前,你会看到一尊四蹄坚挺、埋头向前的“孺子牛”雕塑。它诞生于1982年,是深圳为以基建工程兵为代表的第一代拓荒者创作的“群像”。这头牛代表着“深圳精神”,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

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就担负着突破束缚、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在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多个领域率先“破冰”,为改革开放探索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992年,第二次来深圳视察的邓小平,把深圳经验总结为“敢闯”。正是“闯”的精神,使深圳走出了一条新路。

其后不久,深圳又率先在街头竖起“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的标语。这响亮的八个字很快成为全国的流行语,封闲舌嘴,壮实干志,为“姓资姓社”之争画上休止符。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面对『被谁抛弃』的质疑,深圳坚定回归初心

世纪之交,年轻的深圳遭遇成长的烦恼,既感到“追兵在后”的压力,又面临“特区还特不特”的质疑。

2002年,呙中校以“我为伊狂”为网名,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上,贴出了一篇长达1.8万字的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直指深圳发展之积弊。

这篇文章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引爆了一座城市的集体焦虑。特区“特”不“特”?要不要“特”?怎么“特”?相关质疑之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话题。

历史的走向会否出现转折?观念先行,这座应改革而生的城市,决定回归初心——自诞生之日起,改革与创新就是深圳的立命之本。2005年,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明确未来的发展仍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优势、要资源、要空间。

由此,深圳走过彷徨、廓清迷雾,开始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深改策

“深圳速度”迈向“深圳质量” 创新驱动造就“中国硅谷”



深圳“孺子牛”雕塑


今年4月,中国电信与华为公司合作,在深圳完成5G无人机首飞试验及巡检业务演示。这是国内第一个基于端到端5G网络的专业无人机测试飞行,成功实现了无人机360度全景4K高清视频的实时5G网络传输。深圳又多了一个突破性的“第一”。

如今,深圳的产业标签,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而是创新驱动标杆,是“创新之都”、“中国硅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热点地区创新集群中,深圳居第二名,仅次于东京,领先硅谷。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兴产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去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对GDP增量的贡献率超过50%,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无人机为例,2017年全国民用无人机产量290万架,其中282.08万架为“深圳造”,占97.27%。

率先迈上质量型发展轨道,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得益于又一次观念突破——早在2010年,深圳就颁布《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要求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

其后,深圳把“有质量地稳定增长,可持续地全面发展”确定为“深圳质量”总要求,提出打造“深圳标准”,铸造“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

去年,深圳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质量促进型法规《深圳经济特区质量条例》,并以“高标准”实现“高质量”。深圳去年共研制国际标准271项、累计1655项,研制国家和行业标准374项、累计3758项,标准国际化实现历史性突破。

风雷激荡四十载,深圳从追赶时代走向了引领时代,这也是南粤热土发展的缩影。目前,广东正以创新与“质量”观念引领发展。全省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65%,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2.5%和68%,“科技能量”不断释放,创新驱动已成为广东发展的主引擎。(陈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口述史 

改革失败或可免责 这一立法曾受争议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2010年评选的“深圳十大观念”之一。它的出处源于《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作为国内首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法规,该《条例》突破性地提出了“无腐败”改革失败者可免责,为改革创新者护航。

“将改革创新纳入法制轨道,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是很有前瞻性的。”《条例》主要起草人、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曙光透露,《条例》的创举在于通过立法促进改革,使改革有章可循,同时规定了配套的激励监督机制。

不过,这个“国内首部”来得并不容易。刘曙光说,《条例》从起草到出台,一直伴有争议。起草单位先后三次举行专家论证会,就立法必要性、立法形式、基本框架内容进行探讨,并向各级政府部门发出征求意见函。反馈回来的各方意见并不相同。

2005年11月,《条例》草案首次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首次审议之后,起草小组除继续在各区及政府部门调研外,还远赴北京、海南向权威人士征求意见。经过三次审议,该《条例》终在次年3月获高票通过。

出乎刘曙光意料的是,《条例》颁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引发最大争议的就是《条例》中改革失败者“无腐败”可免责的条款。当时有评论认为,此规定有为官员的胆大妄为“网开一面”之嫌。“其实,在《条例》起草过程中,对于免责条款,就有不同意见。有人说不应该免责,有的人建议不列入、不明说。但最后,多数人的意见,还是说应该写明。”

刘曙光说:“深圳这座城市,骨子里就有改革创新精神。没有这个免责条款,深圳人也会一直敢闯敢试。但有了这个免责条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广大改革创新者更有‘稳定军心’的作用。”

如今,创业创新热潮下,越来越多城市都在提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领先十多年率先立法明确“宽容失败”,再次体现了深圳人观念之力量。(陈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专家谈 

广东 多元文化交汇 形成开放特质

回顾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结伴而行。可以说,解放思想、观念突破是广东发展的一大法宝。

相比其他省份,广东之所以能够频频率先解放思想,冲破观念束缚,与南粤多元文化有关。广东省内就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改革开放后又吸引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建设者,加上又毗邻港澳,领先一步接受港澳文化影响。多种文化在广东交汇,从而形成了开放包容特质。

如今,广东要联合香港、澳门,打造世界级大湾区。从世界其他湾区的成功经验来看,湾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所以,广东要成功建好大湾区,也应继续用好“解放思想、观念突破”这一招,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心态,领全国风气之先。


——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刚(受访者供图)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观念突破杀出一条血路 敢为人先写就几多传奇

金羊网  作者:陈强  2018-06-06
深圳时间广场 金羊网记者 王磊 摄

采写/金羊网记者 陈强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而兴、而强,由40年前那个南方边陲小渔村,蜕变为如今这座全球瞩目的大都市。

然而,回顾来时路,深圳的发展并非没有波澜——

上世纪80年代,姓“社”姓“资”之问一度争论不断;

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特区已面临“还特不特”的质疑;

新世纪之初,《深圳,你被谁抛弃?》引发轩然大波;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这座城市的转型压力陡增……

好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深圳都敢于冲破思想的禁锢与观念的束缚,从而也诞生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改革开放的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思想观念的突破,引领改革的脚步。据统计,近40年里,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为改革开放探索出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座年轻的城市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GDP)仅1.97亿元,去年已达2.24万亿元。

事实上,以深圳为发轫,广东每前进一步,也都是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为先导的。正是依靠“观念突破”这一关键“招式”,广东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用短短数十年时间走过西方上百年历程,实现GDP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领跑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对改革开放的贡献,不仅是物质、经济层面的,更是精神、价值层面的。诞生于南粤大地的诸多观念,随着改革的春风传遍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率先从教条主义、“左”的思想路线束缚中解放出来,掀起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

上世纪90年代,广东高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旗帜,呼应“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主题,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观又在岭南首先提出,广东再领风气之先,从追求“速度”率先迈向追求“质量”……

广东是深知观念之力量的,而观念突破永无止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肯定了广东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勇气和精神,同时又勉励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如今,广东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推动思想再解放,营造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氛围,凝聚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力量,努力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影像志


20 世纪 80 年代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深圳博物馆图)
高楼林立的深圳福田中心区 王磊 摄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风云录

1979

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蛇口炸响“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1980

“炒鱿鱼”、打破“铁饭碗”,深圳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

1982

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40年的票证制度

1983

第一张股金证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7

率先放开土地市场,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场革命”

1994

深圳成立企业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中国内地率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验

2005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出台,成为中国内地首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

2006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颁布,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2007

深圳在国内首推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提出以“民生净福利”作为政府决策的“指挥棒”、实施的“标准杆”、考核的“衡量尺”

2008

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2013

深圳率先在全国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引领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资料参考:《深圳十大观念》)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写这句标语时,袁庚是准备『戴帽子』的

深圳有一个时间广场,一片绿地中立着一面标语墙,上书12个金色大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之初,这句口号犹如第一声春雷,冲破了思想禁锢。

1981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开始呈现一片热气腾腾的兴旺景象”。当时,“蛇口之父”袁庚指出,蛇口急需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口号。当年3月,在一次蛇口工业区干部会议上,袁庚第一次宣读了口号。最初的口号是六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经过考虑,中间两句首先被去掉了。

彼时,特区一直处于“姓资姓社”的争论漩涡。这一口号提出后,经历了数年被批评、受怀疑,到1984年才被邓小平肯定。其标语牌在蛇口立了拆、拆了立、立了拆,第四次才“站稳脚跟”。袁庚曾说:“写这标语时,我是准备‘戴帽子’的。”

1984年国庆节,天安门游行队伍中,一辆蛇口工业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彩车赫然在列。从此,这个口号迅速传遍全国,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之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壮实干志,为『姓资姓社』之争画上休止符

经过深南大道的深圳市委门前,你会看到一尊四蹄坚挺、埋头向前的“孺子牛”雕塑。它诞生于1982年,是深圳为以基建工程兵为代表的第一代拓荒者创作的“群像”。这头牛代表着“深圳精神”,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

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就担负着突破束缚、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在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多个领域率先“破冰”,为改革开放探索出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992年,第二次来深圳视察的邓小平,把深圳经验总结为“敢闯”。正是“闯”的精神,使深圳走出了一条新路。

其后不久,深圳又率先在街头竖起“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的标语。这响亮的八个字很快成为全国的流行语,封闲舌嘴,壮实干志,为“姓资姓社”之争画上休止符。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面对『被谁抛弃』的质疑,深圳坚定回归初心

世纪之交,年轻的深圳遭遇成长的烦恼,既感到“追兵在后”的压力,又面临“特区还特不特”的质疑。

2002年,呙中校以“我为伊狂”为网名,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上,贴出了一篇长达1.8万字的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直指深圳发展之积弊。

这篇文章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引爆了一座城市的集体焦虑。特区“特”不“特”?要不要“特”?怎么“特”?相关质疑之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话题。

历史的走向会否出现转折?观念先行,这座应改革而生的城市,决定回归初心——自诞生之日起,改革与创新就是深圳的立命之本。2005年,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明确未来的发展仍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优势、要资源、要空间。

由此,深圳走过彷徨、廓清迷雾,开始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深改策

“深圳速度”迈向“深圳质量” 创新驱动造就“中国硅谷”



深圳“孺子牛”雕塑


今年4月,中国电信与华为公司合作,在深圳完成5G无人机首飞试验及巡检业务演示。这是国内第一个基于端到端5G网络的专业无人机测试飞行,成功实现了无人机360度全景4K高清视频的实时5G网络传输。深圳又多了一个突破性的“第一”。

如今,深圳的产业标签,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而是创新驱动标杆,是“创新之都”、“中国硅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热点地区创新集群中,深圳居第二名,仅次于东京,领先硅谷。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兴产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去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对GDP增量的贡献率超过50%,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以无人机为例,2017年全国民用无人机产量290万架,其中282.08万架为“深圳造”,占97.27%。

率先迈上质量型发展轨道,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得益于又一次观念突破——早在2010年,深圳就颁布《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要求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

其后,深圳把“有质量地稳定增长,可持续地全面发展”确定为“深圳质量”总要求,提出打造“深圳标准”,铸造“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

去年,深圳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质量促进型法规《深圳经济特区质量条例》,并以“高标准”实现“高质量”。深圳去年共研制国际标准271项、累计1655项,研制国家和行业标准374项、累计3758项,标准国际化实现历史性突破。

风雷激荡四十载,深圳从追赶时代走向了引领时代,这也是南粤热土发展的缩影。目前,广东正以创新与“质量”观念引领发展。全省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65%,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2.5%和68%,“科技能量”不断释放,创新驱动已成为广东发展的主引擎。(陈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口述史 

改革失败或可免责 这一立法曾受争议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2010年评选的“深圳十大观念”之一。它的出处源于《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作为国内首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法规,该《条例》突破性地提出了“无腐败”改革失败者可免责,为改革创新者护航。

“将改革创新纳入法制轨道,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是很有前瞻性的。”《条例》主要起草人、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曙光透露,《条例》的创举在于通过立法促进改革,使改革有章可循,同时规定了配套的激励监督机制。

不过,这个“国内首部”来得并不容易。刘曙光说,《条例》从起草到出台,一直伴有争议。起草单位先后三次举行专家论证会,就立法必要性、立法形式、基本框架内容进行探讨,并向各级政府部门发出征求意见函。反馈回来的各方意见并不相同。

2005年11月,《条例》草案首次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首次审议之后,起草小组除继续在各区及政府部门调研外,还远赴北京、海南向权威人士征求意见。经过三次审议,该《条例》终在次年3月获高票通过。

出乎刘曙光意料的是,《条例》颁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引发最大争议的就是《条例》中改革失败者“无腐败”可免责的条款。当时有评论认为,此规定有为官员的胆大妄为“网开一面”之嫌。“其实,在《条例》起草过程中,对于免责条款,就有不同意见。有人说不应该免责,有的人建议不列入、不明说。但最后,多数人的意见,还是说应该写明。”

刘曙光说:“深圳这座城市,骨子里就有改革创新精神。没有这个免责条款,深圳人也会一直敢闯敢试。但有了这个免责条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广大改革创新者更有‘稳定军心’的作用。”

如今,创业创新热潮下,越来越多城市都在提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领先十多年率先立法明确“宽容失败”,再次体现了深圳人观念之力量。(陈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专家谈 

广东 多元文化交汇 形成开放特质

回顾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结伴而行。可以说,解放思想、观念突破是广东发展的一大法宝。

相比其他省份,广东之所以能够频频率先解放思想,冲破观念束缚,与南粤多元文化有关。广东省内就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改革开放后又吸引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建设者,加上又毗邻港澳,领先一步接受港澳文化影响。多种文化在广东交汇,从而形成了开放包容特质。

如今,广东要联合香港、澳门,打造世界级大湾区。从世界其他湾区的成功经验来看,湾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所以,广东要成功建好大湾区,也应继续用好“解放思想、观念突破”这一招,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心态,领全国风气之先。


——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刚(受访者供图)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